APP下载

“海洋强国”背景下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2021-12-24郭遂红

关键词:海洋强国涉海海洋

杨 岑, 郭遂红

(广东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湛江 525000)

海洋以其蕴藏的丰富生物、矿产、化学、淡水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联合国海洋公约提出了“海洋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理念[1]。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便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满足国家海洋管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求。2013年,国家发布了《〈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2]“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此后,对“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路径不乏研究:有学者从海洋经济层面提出构建海洋金融体系,以实施“海洋强国”的新思路[3];也有学者从科技及国防层面探索更加微观的实施路径[4]。然而,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路径的“硬实力”,对涉海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研究非常罕见。经济、科技、海防等事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高质量的涉海人才,而涉海高等教育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理应纳入“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中。特别是在海洋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亟需与世界在海洋开发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建科学海洋管理体系,共享海洋智力成果,这就需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外语基础扎实的“复合型”涉海外语人才,以人才促发展,推动中国在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环保、海洋科技、海洋防卫、海洋安全等方面与世界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内涉海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为切入点,结合涉海ESP课程特点,通过问卷调查考察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涉海ESP课程学习动机如何?2)主要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涉海ESP课程?3)涉海ESP课程的评价方式是什么?4)学生如何评价该课程的学习成效?通过数据搜集及分析,提出改进涉海ESP课程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内涉海ESP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涉海ESP教学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研究数量相对匮乏,且主要是基于某一理论框架,构建涉海ESP课程教学模型[5-7],或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量化或质性手段,探索涉海ESP课程具体教学策略[8-9]。然而,基于某一理论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导致教学模型过于空泛和理论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调查分析,研究涉海ESP课程教学策略往往在调查设计上针对性不强且不够全面,对数据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针对涉海ESP课程特点,对教学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出改良涉海ESP课程教学效果的实施途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涉海ESP课程特点

涉海ESP属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具有专门用途英语共性。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把专门用途英语定义为:“ESP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教育目标来确定的(如英语作为一门常规学校课程那样),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需求所决定的。”[10]由此可见,ESP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专门需求,其内容应与学习者的专业、职业以及实践活动密切相连,旨在培养以语用能力为基础的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秦秀白概括了ESP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即:教材内容来自于“真实语料”,课内外活动体现专门用途英语的“社会文化情境”,体现“任务真实”[11]。刘法公概括专门用途英语的三大特点:学习者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突出在专业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内容的特殊化[12]。总之,涉海ESP课程具有ESP课程的共性,因此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目标真实;教学内容特殊;教学对象学习目的性强;重视学生产出能力。

(一)教学目标真实

涉海ESP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基于实际的交际需求,服务于真实的涉海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及实践活动密切相连,如:在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目标群体,完成目标明确的翻译、管理、旅游、接待等真实涉海任务。这与通用的三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涉海ESP课程并非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性、连贯性、逻辑性知识完成真实涉海任务的语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特殊

涉海ESP课程涵盖大量专业词汇和涉海语料,课程呈系统化、体系化,每个单元的完成都是为下一个单元做准备,课程内容滚动向前,服务于终极任务。图1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技英语》为例展示涉海ESP课程内容。

图1 “海洋科技英语”课程图Fig.1 “Marine Technology English”course framework

本课程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都是为下一单元做铺垫。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海洋资源,掌握热点海洋科技,还需要深入了解海洋污染及治理措施,最终学习如何进行海洋开发管理。涉海ESP课程每个单元内容都涵盖大量专业词汇及专业涉海知识,学习难度较通用英语而言大大增加,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精读课模式,学生无法掌握体系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语言学习的负荷也大大增加。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筛选整合教学材料,使学生掌握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语言、观点、结构等。

(三)教学对象学习目的性强

由于ESP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专门需求的外语学习者,且学习内容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学习者本身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性强,迫切希望所学知识能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能帮助其解决特殊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创造学习者未来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帮助其尽可能多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特殊问题,加快知识成果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四)重视学生产出能力

涉海ESP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专业学科内英语的使用能力,因此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际产出能力。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与学生职业密切相关的涉海任务场景,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化、体系化的专业涉海知识、语言、技能,完成真实的涉海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教学材料精心设置产出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产出能力。

基于涉海ESP课程以上特点,拟以“海洋科技英语”课程为载体,调查笔者所在院校60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而提出适合涉海ESP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

三、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研究基于涉海ESP课程特点,主要希望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学习成效调查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涉海ESP课程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60名广东海洋大学2018级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英语基础较好,68%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属于中高水平外语学习者,符合ESP课程授课对象的要求。他们已修完一学期“海洋科技英语”课程且对该课程有一定心得体会,因此具有一定代表性。

(三)调查形式及内容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题型主要为多选题,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设计问题,以期反映涉海ES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良策略。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涉海ESP课程学习动机

对60名已修完一学期“海洋科技英语”课程的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动机调查。需要说明的是,“海洋科技英语”属于专业选修课,共24学时,1.5学分。在课时和学分上都少于专业课,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调查数据及分析见表1。

表1 学生对涉海ESP课程的学习动机情况Tab.1 Status of students’ motivation on marine ESP

由表1可知,69%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弱,占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认为涉海ESP课程学分低、课时少,没有专业课重要;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学分(68.3%)及了解涉海文化知识(55%),极少有学生(6.7%)意识到学习涉海ESP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联系,缺乏运用所学知识服务涉海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习涉海ESP课程仅仅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过程必定是被动、机械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现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语用能力。

2.涉海ESP课程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能够客观、清晰地反映出涉海ESP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问卷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主要的学习方法(多选),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涉海ESP课程学习方法Fig.2 Learning stategies on marine ESP

由图2可知,涉海ESP课程仍沿用传统精读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专业词汇(100%),完成翻译练习(85%)。培养交际能力的口头报告产出活动占比非常少(35%),真实的涉海活动模拟练习以及校外涉海实践工程更是不曾接触。涉海ESP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应以真实的涉海任务为基础,而目前“记忆专业词汇+翻译练习”的学习模式,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负荷,导致学生的学习过分偏重语言而轻视实践运用,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因而所学知识只能成为“惰性知识”,无法形成运用体系化、专业化的知识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

3.涉海ESP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评估特定的教育活动价值和效果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程评价应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问卷要求学生基于实际情况,选择教师授课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多选),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涉海ESP课程评价方式Tab.2 Assessments on marine ESP

由表2可知,涉海ESP课程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模式为主(选择期末考试人数占比100%),特别注重学生的笔头能力(课堂小测验100%,作业100%)。培养交际能力的口头报告展示占比很小,基于真实涉海活动的涉海主题报告展示、校外实践项目成果未被纳入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模式更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未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完成特殊任务的实际产出能力。

4.涉海ESP课程学习效果

通过进行学习效果调查,涉海ESP课程对学生在语言、知识、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客观的反映,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培养。问卷要求学生从多角度选择修完“海洋科技英语”课程的收获,具体数据见图3。

图3 涉海ESP课程学习效果调查Fig.3 Learning effect on Marine ESP

由图可知,96.67%的学生掌握了涉海专业词汇,超过一半的学生掌握了翻译技巧和涉海文化知识,这与涉海ESP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词汇记忆能力、翻译能力相吻合。认为涉海知识应用能力、涉海活动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人数较少,仅有6.67%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的获得感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在知识运用层面的获得感较低,真实任务的参与感、体验感、成就感无明显提升,因此不能将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基于真实涉海任务的产出能力,需要在知识运用层面、任务实践层面发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以保障学习效果。

四、涉海ESP课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

涉海ESP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探究涉海ESP课程保证学习成效的有效策略,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涉海外语人才,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总体开发,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使命。具体而言,应基于以上调查所反映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校外实践等方面探究对策,发挥涉海ESP课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设置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涉海ES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学分,学习过程机械化、被动化。极少有学生意识到涉海ESP课程与今后职业发展的联系,学习缺乏真实的参与感、体验感,学习效率低下,未形成以语言为工具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涉海ESP属于ESP的一个分支,其教学目标应基于实际的交际需求,服务于真实的涉海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及实践活动密切相连,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翻译、旅游、管理、接待、贸易等真实涉海职业活动与涉海英语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学生真实地意识到,所学知识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大作用。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未来我们考虑将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国际龙舟赛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涉海活动的英语翻译、接待工作与“海洋科技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挂钩,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是为了运用涉海语言、知识、技能服务于真实的涉海经济活动,提升涉海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选择性”教学为主,增加培养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活动

通过对学习方式的调查发现,传统的涉海ESP课程主要沿用精读模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专业词汇,完成翻译练习,语言学习负荷大,积累了大量的“惰性知识”而缺乏实践运用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活动非常少,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由于涉海ESP课程具有专业词汇量大、涉海语料丰富、课程系统化等特点,不适于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精读模式进行教学,要通过“选择性”教学对教学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略掉学生完成涉海任务暂不需要的语言知识,补充完成任务所需其他多模态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完成真实涉海任务的语言、知识、文化、技能等多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同时,应增加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如口头报告展示、涉海主题模拟展示等,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练习场”,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是在为将来参加真实的涉海活动做准备。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团队合作,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技能完成真实的涉海任务,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将大大提升,形成学科内使用英语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产学结合”的评价体系,把专家“引入课堂”

调查显示,涉海ESP课程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笔头能力和应试能力,缺乏对语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建立“产学结合”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专家“引入课堂”。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等涉海活动主办方,涉海外贸、翻译公司等用人单位对涉海外语人才有更契合实际、更符合行业规范的评价标准。基于口头报告、涉海主题模拟展示、校外实践工程等真实涉海任务的完成质量,用人单位可以与教师合作,从语言、语用、交际等多维度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专家的参与评价能够增加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为学。

(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加快成果转换

通过对学习成效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认为涉海ESP课程提升了涉海知识应用和服务能力,极少有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而涉海ESP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体系化的专业知识,以语言为载体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职业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和产出能力,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能够加快学习成果转换为实践能力。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未来我们拟与挪威最大的石油勘探公司之一——PGS公司、奥盛公司、海大船舶服务公司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工程,提供英语翻译、外贸、接待等服务,并将用人单位的评价记录在案,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在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及服务能力的同时,为实现石油勘探、海洋开采、海洋运输等涉海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五、结束语

“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涉海高等教育,特别是涉海外语人才的培养,对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海ESP课程亟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校外实践等方面探索改进措施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采用“选择性”教学形式,增加培养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建立专家引领的“产学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及设置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从而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专业”涉海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涉海海洋
“海洋强国”背景下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