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生猪养殖生物安全技术探讨
2021-12-23董国兴,尹念春,袁东波
董国兴,尹念春,袁东波
摘要:近几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养猪行业快速发展,养殖模式由传统散养向现代规模化养殖深度转变。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对确保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适度规模生猪养殖生物安全防控进行了探讨分析,为生猪疫病科学防控及绿色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生物安全;科学防疫
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经过近几年的政策扶持,生猪养殖由传统散养转变为现代适度规模养殖。养猪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防控疫病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会给养猪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对确保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传统与规模养殖生物安全的差异
传统养殖采取粗放的饲养模式,强调救治重于预防,把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作为养殖的首要防治措施。饲主的主动防疫意识薄弱,在场地选址上未考虑周边环境对防疫的影响;诸多防疫设施流于形式,更多作为应付办理防疫条件合格证明的手段;消毒、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未能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免疫措施未根据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和抗体消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一般按照经验开展免疫工作。
适度规模养殖以生物安全综合防治措施为核心,贯彻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强调源头防治,主要采取“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治手段。
2 适度规模养殖面临的挑战
2.1 外来疫病入侵
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疫病入侵的风险日益增加。如2018年入侵的非洲猪瘟因其高致死率,给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防疫人员要全面细致研究外来疫病发展方向,高度重视外来疫病的防控。一方面密切关注进出境动物防疫检疫部门的疫情通报,高度警惕,提高各养殖环节防范等级,竭力将外来疫病堵截在养殖场门之外。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外来疫病防控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防控外来病的能力和水平,一旦发生隐患,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高效阻断外来病的传播,防治疫情扩散蔓延。
2.2 多病原混合感染
当前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发病的主要病因呈现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状况,多见圆环病毒与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与蓝耳病或猪瘟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伪狂犬病或猪瘟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气喘病与圆环病毒多重感染,猪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气喘病多重感染等形式。由于受多病原混合感染,病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常出现综合征候群,给防治工作带来严重干扰和影响,使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养殖场对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应高度关注,重点采取精准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病后难以确定病因,盲目治疗。
3 适度规模养殖生物安全技术措施
3.1 养殖环境
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选址、进出人员和物品车辆的消毒灭源等内外环境管理工作,防止外部病原进入养殖场和猪舍内。
科学选址:应选择没有污染源、地势较高的上风向地区,且有良好的排灌条件,与景点和水源保护区等保持安全的距离,同时还要远离居民区和道路主干道。
规划布局:事先需要做好调研工作,确保养殖场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养殖场中隔离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以及生产区要布局合理。如场区内应规划两条专用通道,一条作为干净通道,另一条作为污染通道,两条通道不可以出现交叉等情况。尽量保证所有区域分开布局,满足养殖场的通风和消毒工作等相关规定。
场内设施:生猪猪舍内所有的设施要齐全,在猪舍、养殖区等入口位置设置消毒池,来往工作人员和车辆在进场以前先消毒,这样就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疫病的传入。
污物处理:养殖场每天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及时的实施无害化处理,确保养殖场内干净、卫生、整洁。
3.2 饲养管理
规模化养殖的风险系数高,养殖场生物安全的核心是兽医人员和饲养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责任心。养殖场是兽医和饲养员的主要工作场地,他们长时间在养殖场中工作和生活。因此需要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定期培训或者是考核的方式,不断提升獸医和饲养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养猪场的生猪们提供优质服务。
严格落实科学管理制度,同一养殖场内最好饲养一种类型生猪,不要将其他牲畜或者是家禽放到养殖场中一起饲养,购买三证齐全的饲料,坚决杜绝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喂猪,并做好全进全出、批次管理等措施,确保防疫管理措施取得最佳效果。
3.3 消毒灭源
清洁消毒是杀灭致病菌的关键,应制定合理的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并根据消毒场所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
入场(舍)设消毒池或消毒盆,养殖场门口的消毒池要足够大,确保车辆能够整个车都可以驶入到池中消毒;入舍消毒池越深越好,至少没过筒靴面。人员进场以前,需要对衣服消毒,确保整个场区没有任何的污染。车辆在进入养殖场以前,要事先将污物清理掉,经过消毒池消毒处理以后,方可入场。
养殖场一般每周彻底消毒一次;生产区域和安全通道,每周要最少消毒两次,多用3%~5%氢氧化钠溶液作为消毒剂,至少2~3d更换1次消毒液,可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
母猪产房应在母猪临产前两周就要消毒处理好。猪舍过道用20%石灰乳+3%~5%氢氧化钠溶液效果较好,一般每周消毒1次,应急时至少每周消毒2次。
舍内带猪消毒对猪只可能产生刺激和增加湿度,通常采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雾化或喷雾,在完成日常工作后进行带猪消毒。一般常规消毒1次/d,应急消毒每天应不少于2次(建议上下午至少1次)。
场区内的空地和排污管道及时清理,不可以有任何杂质堆积。如猪舍周边要对杂物、杂草等尽量清除干净。猪舍周边50m、道路100m范围铺撒生石灰,每3~5d更换1次;雨天应在雨停后,待地面干燥后立即更换1次生石灰。
洗手消毒盆(池),可用刺激性小的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类消毒剂,一般2~3d更换1次消毒液。
3.4 精准免疫
在当前非洲猪瘟病毒存在的大环境下,猪只其他重大疫病的免疫被忽视。猪场为防止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开始停止能给猪只造成损伤的行为,如:停止剪牙、停止断尾、停止打耳缺、停止阉割等,但大多数猪场缺乏正确的引导,开始停止疫苗注射,但是猪只其他重大疫病病原仍存在于环境中,免疫程序的缺失,将会导致其他重大疫病的暴发及流行。因此,根据当前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在减少猪只创伤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免疫效果,制定针对本场合理的接种防疫程序,同时,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而做适当调整。制作免疫程序的原理:后备猪,配种前,产生一些主要繁殖疾病的抗体,为了减少微生物繁殖病的发生。采取联合免疫,达到一针多防的效果,对非洲猪瘟及其他重大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生猪养殖的效益在于规模和科学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防疫。尤其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对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形成了以“生物安全防护”和“规模化智慧养殖”为核心的崭新养殖模式和行业生态系统。因此,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业主和养殖场工作人员具有科学的生物安全防疫意识,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充分将5G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和现代智能养殖设施设备互相链接,构建新型规模化智慧养猪防疫体系,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真正使科学防疫、绿色养殖落到实处,全面提升生猪养殖效益和猪肉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