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猪水疱病及其防治要点

2021-12-23孙跃博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病毒

孙跃博

摘要: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一种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属于一类传染病、寄生虫病。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低,但发病率高、传播性强,且病后严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和育肥,对养殖场的危害极大。因此本文主要就猪水疱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控要点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该病的防控水平。

关键词:猪水疱病;病毒;防治;诊断

1 病原学

猪水疱病毒(SVDV)是引起猪水疱病的病原,它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1]。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无囊膜、不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该病毒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相当稳定,腌、熏加工都不能将其灭活。并且病猪带毒时间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条件,猪尸体可带感染性活毒达11个月以上,甚至死尸周围的土质中的蚯蚓肠管中仍然能分离出猪水疱活病毒。

2 流行病学

该病的易感猪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而且生猪运输的频繁和养殖规模的扩大都会增加此病发生的概率。该病属于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受污染部位直接接触损伤皮肤、垂直(孕猪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和消化道传播,通常认为皮肤是猪水疱病毒最敏感的部位,皮肤上的小伤口或擦痕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即使病猪治愈后仍携带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水疱皮、水疱液、淋巴结和血液中,肌肉和肝脏内的病毒含量极其微小[2]。发病可能与饲喂泔水、洗肉水等污染食物,接触污染场地,使用污染的车辆运输活猪以及人员流动等有关。

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一般夏季少发、冬季多发,高饲养密度和高频率运输生猪的单位和地区容易导致猪水疱病的发生和蔓延,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发病率差别很大,从20%~100%不等,一般不引起死亡。

3 临床症状

3.1 典型型

此类型的特征性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3]。早期症状为上皮苍白、肿胀,经36~48h,水疱明显凸出,内部充满水疱液,部分水疱很快破裂、糜烂,但有时水疱可以维持数天原状不破裂。水疱常常在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间裂开,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严重时蹄壳脱落。由于蹄部受到损害,因疼痛而出现跛行,常呈弓背行走,行走困难或卧地不起,体格越大,症状越明显。当然水疱也可出现在舌、鼻盘、唇和母猪乳头上。大多仔猪的水疱出现在鼻盘上,且体温升高,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不高,但病猪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停食、身体消瘦等症状。

3.2 温和型(亚急性型)

此类型的症状轻微,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只有少数猪出现水疱,且病毒的传播缓慢。

3.3 亚临诊型

又称隐性感染,疫病流行期间,部分猪呈隐性感染,以无症状耐过,但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可排毒;若与健康猪同群饲养,依然可使同群感染发病,是具有危害性的传染源。

4 诊断方法

由于该病与猪口蹄疫、猪水疱性疹和猪水疱性口炎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无法区分,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诊断。我国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生物学诊断。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如2组乳小鼠均死亡者为口蹄疫;1~2日龄乳小鼠死亡,而7~9日龄乳小鼠不死者为猪水疱病;②补体结合试验。用豚鼠制备的诊断血清与待检病料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鉴别诊断猪水疱病和口蹄疫;③抗酸性(pH 5.0)试验。病料经pH 3~5的缓冲液处理后,接种1~2日龄乳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反之为猪口蹄疫。此外,还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等诊断方法

5 防控要点

5.1 加强预防

首先要加强检疫,只有通过检疫才能及时发现病猪,只有早发现才能及早干预治疗,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收购和调运生猪时,每头猪都要经过严格、详细的检疫,不放过任何一个检疫环节,否则任何检疫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猪水疱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实行隔离封锁。当然控制猪水疱病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将猪水疱病毒带到非疫区,特别是生猪交易频繁的地区和场区,应特别注意牲畜交易和转运畜产品的监督。其次要严格消毒,通过将猪舍内部、外部环境、进出车辆、人员、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地消毒,可以把病原体消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常用的消毒剂有0.5%~1%有效氯制剂、0.5%~1%复合酚、0.1%~0.5%过氧乙酸、5%氨水、0.5%~1%次氯酸钠。

5.2 做好病猪的隔离、淘汰和扑灭工作

养殖人员密切观察猪群的状态,如发现病猪,立即将其与健康猪群进行隔离,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病情恶化,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淘汰和扑杀,将其与剖检病料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公害化处理。而且病猪处理完毕后,要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并空舍一段时间再继续使用。

5.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猪水疱病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饲养管理包括:①控制日粮营养,保证饲料营养的全面,最好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②保持日常清洁。病毒存在于动物的粪便、分泌物中,因此,要每日清扫猪舍内的粪便、污物等,并在特定地点堆放和处理,以避免病毒的滋生和传播;③降低环境应激。不仅要维持适宜的温湿度,特别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维持适宜温度的同时,还要保持通风顺畅、空气新鲜,及时排出有害气体。

5.4 对症治疗

对隔离的病猪主要根据临床病症进行对症治疗,比如伤口用0.1%高锰酸钾水或者1%硼酸水冲洗后涂擦甲紫溶液或1∶10碘甘油。对于疫区和受威胁的猪群,可采用注射猪水疱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减少发病[1]。在该病的发病早期可使用中药治疗,对于发病时间比较久的猪场,为了防止出现继发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可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如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嘧啶、氨芐西林、多西环素等都是临床常用药。对于临出栏的猪注意休药期,防止药物在肌肉中残留超标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6 小结

猪水疱病是一种较新的传染病,传播性较强,在养猪生产中影响猪群的生长速度,这对于猪场的经济效益不利,也威胁着人们的食品安全,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该病进行防治,以降低损失,保障猪肉产品安全。对于养殖场来讲,对待本病必须以预防为主,虽然该病不会引发猪的死亡,但皮肤出现溃烂后,可为其他病原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另外,长期的皮肤溃烂,伤口不愈合,可使含有大量病毒的局部渗出物通过接触的方式排入环境中,猪是喜欢群居的动物,休息时习惯一个挨着一个躺在地面,病毒很容易通过皮肤间接触感染健康猪。因此,养猪场必须严格控制病原的侵入,如果不慎出现疫情,第一时间隔离传染源,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13,34(10):42-43.

[2] 辛忠升.猪水疱病的流行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12):66-67.

[3] 刘利.猪水疱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兽医导刊,2015(16):103.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病毒
病毒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