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生道德修养重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
2021-12-23赵明朱凯
赵明 朱凯
摘 要 学生品德修养教育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期学生修养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德育功用,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不合理部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修养教育重建中的作用,重新建构新时期的学生道德体系,体现道德修养重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最绚丽的瑰宝,是祖辈们几千年来不断总结凝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内在本质特征,理应在广大大学生中得以传承发扬,进而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惠及广大学子。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产生了较大影响,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现有的品德认知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重建,增强受教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切实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新时代发展需求。
一、当今学生品德修养的缺失与成因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特殊的成长阶段,其心智成熟度已接近成人水平,但并不完全成熟,他们一方面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渴望脱离家长的管束,另一方面又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影响,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对待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时,很容易放弃传统道德修养,导致了他们在品德修养、人文修养方面都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强调个人标准,看轻社会和集体利益;关注近景直接的机遇和发展,忽视了远景间接的理想和目标;以实现较高的经济形象和职业形象为行为动机,淡化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控;等。
從他们内在心理方面看,当代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热切地希望尽早摆脱社会的监管和家人的监护,然而由于分析能力弱,自制力差,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正确把握善与恶、正义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贵与自卑、荣誉与羞耻的界限,于是出现了道德观念偏差、思想意志薄弱、生活行为失控等现象。从外在行为方面看,外显的个人文明素养不高,有些学生过分追求个性化,缺乏公德意识,导致个人行为随意,彰显出对道德和纪律的蔑视,对社会公德的反叛,如许多学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和文明素养,考试作弊、损害公物、大声喧哗、不尊师不敬老等,个人至上,享乐至上。在学习方面,丧失学习动力,毫无学习动机与主动性,无目标,自我角色混乱。在生活方面,受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他们不断追求新潮流和高端生活,互相攀比,超前消费,追求不合时宜的娱乐、饮食和衣着。
当今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形成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成为一些学生问题的主导诱因。另外,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失衡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两者间没有形成合力与衔接,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正统严苛的书本化说教,与一些家长缺乏科学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教育方法,不仅无法有效合理地培养出受教者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还无法充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积极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修身养性等相关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体现。其中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儒教的忠孝、仁义、诚信等的伦理观,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精神,影响深远,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和思想观念。
以“忠孝”提升社会美德教育。“忠”已由过去的忠于君主、皇帝发展为现如今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内涵。而“孝”的重要程度甚至高于忠孝,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对待孝道谨慎而庄重的形态,彰显了社会大众的认同感,其从孝敬父母引发出对国家民族的大孝。这些有益的思想内涵需要在新时期品德建设中加以发展和利用,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以“诚信”规范社会信誉教育。“诚”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信”是一个人外显的行为“诚信”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已然得到。“诚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也在不断完善个人信誉档案,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理应规范自己言行,重视诚信,践行诚信,作诚信的捍卫者。
以“仁义”为核心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仁”即仁爱,引申为“仁者爱人”。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友爱,就是对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与帮助。“义”即仁义、道义,人与人之间不仅要讲“情”,更要讲“义”,当代学生不仅应在人与人相处时讲“义”,更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对国家和民族讲“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国家。“仁义”的教育思想及其内涵指向每一个具有个性的个体,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探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得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友善的氛围,从而将“仁与义”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以“礼智”为内容实施品德修为教育。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智者,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1]。“礼”与“智”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教内容之一,内涵极其丰富,很多优秀成分而为当今教育所用。礼规对于良好品性养成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应当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行为准则,促使他们在优秀礼教规范下树立起自尊自信形象,尊老爱幼,尊师敬业,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三、学生道德修养重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为
将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学生品德教育中,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内涵,根据校园环境以及教育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汲取精华,选择出学生喜闻乐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内容,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校园环境环境营造中。
一是科学认识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一种思想和品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在本质上主张人伦品德是决定和主宰天地万物的本原。统治阶级的人伦品德就是天地的意志,而人就应该顺从人伦品德,在根本上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主张人应该服从天的意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伦理观,在塑造伦理道德和人的品德发展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对社会斗争,主张实施仁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其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认清其负面影响,既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全盘否定,需要汲取其合理内核为我所用。毋庸置疑,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所塑造的社会伦理观对缓解社会矛盾、缓解人们疾苦从心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现代价值对品德规范、社会安定、应对危机挑战等都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是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传统的伦理思想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新思想相结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对当代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合理竞争与遵循市场规律和品德准则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都成为新时期学生品德发展教育的新问题,也迫使我们思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利用问题,以积极应对所面临的许多新挑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5]。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考验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利用,是学生品德修养养成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辩证地认识和运用,吸取精华,予以发展,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切实提升当代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品德规范的局限性与选择性。优秀传统文化的品德修养价值就在于其提出人与人的友爱,人对于社会的诚信,对于国家的贡献与努力,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品德规范,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道德价值力量。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样的品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领域的拓展,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品德规范体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对其内容与内涵不断扬弃[4]。例如“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泛爱却是没有原则地爱人,没有原则的兼爱会让学生不辨是非,在做人做事上失去原则和立场,进而导致丧失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分析并加以吸取。再如,礼孝是以等级观念为基础的,对家庭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但是无辨别和无原则的礼与孝,使人失去自主性。因此,我们要在新时期品德建设中克服传统道德的局限性,科学合理地选择并加以发展与利用,丰富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重要精神宝库,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实引导学生确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品德高尚、修养一流的可用人才。
因此这一蓝本的教育应依据以下几点来建构。
一是以坚定信仰教育为抓手,建构现代学生的精神家园。我国社会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影响下,当代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直接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因而有必要重塑传统文化。其中“品德理想主义”对人品德上的迷失有一定的帮助,为人道之尊做出了努力,从人自身和人的内心深处的品德需求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当今学生的信仰缺失、浮躁茫然、浑浑噩噩等现象,必须要重构他们的精神家园,使信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出灵魂作用,树立起家国情怀,发掘出自己的信仰力,通过信仰教育使得品德教育超越日常行为规范,这一终极价值就是做好信仰教育目标之所在。
二是以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融入传统优秀人文思想。新儒学一般对当代较为浅薄的科学主义观点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这极易造成意义层面价值的缺失,致使精神生活物质化,使得人类的精神世界变得肤浅与单调,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新儒学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生的意义来自于生命价值的体现,过度的重视外在物质,是将人类禁锢在物化世界的体现,这样的生命意义易被人忽略,所以新儒学重视的是知识与价值的高度一致、科学与品德的统一,为当代学生品德教育提出了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的教育方针。因此在以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发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将给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新的路径,优化并提升学生整体品德教育水平。
三是以发现普适性共同价值观,继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新儒学家对于现代儒学做出了一定的改正,以我们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世界上个民族先进文化结合为视角,在保留儒学思想中拥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观同时,通过对世界各地民族伦理观和文化精神的学习与借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弘扬并有所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基本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放眼世界,接受时代精神,注意将人类在前进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共同价值观放在中心,这也是不失本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积淀而成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中国人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其民族性的社会功能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作用,为当代品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浸润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及价值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具体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重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6,103.
[2] 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的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 张心亮.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50-51.
[4] 于文斌.中庸類解[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65.
[5] 束有鹏.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53-56
[作者:赵明(1974-),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博士生;朱凯(1967-),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