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沉默:课堂参与的另一种视角

2021-12-23陶丽章文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误读课堂参与

陶丽 章文婧

摘   要 课堂沉默是课堂中学生外在呈现无声、非言语状态,但内在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着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师生课堂表达的一种具体现象,课堂沉默长期遭到误读。在课程变革及追求学生主体性的背景下,关注课堂沉默的积极价值,有助于还原真实的课堂生态。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白、帮助教师诊断教学,消解教师话语霸权和促成民主师生关系等方面,课堂沉默具有较大的可能价值。教师可通过积极看待课堂沉默、精准解读课堂沉默和巧妙运用课堂沉默等举措开发利用课堂沉默,促成高质量的课堂参与。

关键词 课堂沉默  课堂参与  误读  价值  利用

在教学中,课堂沉默常被视为课堂参与的对立面、教学活动中的阻碍。事实上,课堂沉默并非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表征,其中蕴藏着学生内化的思维情感活动。有时,课堂沉默的出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过渡性,作为教师提问与学生思考之间的过渡以及旧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必要的课堂沉默是保证教学过程同步性、阶段性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沉默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课堂参与,推动着整个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一、课堂沉默的理解误区

课堂沉默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但大众对课堂沉默现象的解读存在着一定误区。在大众认知里,只有师生可见的、有声的互动才是课堂参与的应然状态,课堂沉默则是学生因丧失主动参与性而成为课堂失语者和忠实执行者的象征。大多数时间,课堂沉默在教学中处于不利地位,课堂沉默被普遍认为是师生联结的中断、学生思考的停滞、教师授课的失誤、课堂尴尬的起始。一种“沉默危机”蔓延于课堂之上、师生之间,教师无法坦然接受课堂上出现的沉默时刻,学生们在长久的沉默中也会逐渐焦虑不安。一些观点、文章提及课堂沉默时也多与“消极、预防、打破”等词放在一起,认为课堂沉默不适宜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体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沉默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给人留下偏负面的刻板印象。特别是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种强调保障学生话语权和课堂参与的导向促使有些教师愈发一味追求课堂中的对话互动,以至于忽视了尊重学生的课堂沉默同样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沉默亦是一种深层次的课堂参与。课堂沉默本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的沟通桥梁,是课堂中的缓冲地带和中转站,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课堂沉默的内涵及基本向度

“沉”在古代通“沈”,《说文解字注》中释义为:“陵上滈水也。謂陵上雨積停潦也。”[1]其意指岭上凹处的积水,一说是水中污泥。在《新华字典》中,“沉”义为:“没入水中;落下,陷入;重量大;沉重;慎重,不轻浮;深切长久,程度深”[2]。由此可见,“沉”有慎重、累积之意,表示程度深、时间长久。“默”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义为:“犬暫逐人也。叚借爲人靜穆之偁。”[3]本义指狗悄无声息地追逐人,也可以形容人静穆。“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意为:“不说话,不出声;默写;姓”[4]。由此可见“默”有悄无声息、静穆之意。“沉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意为:“不爱说笑;不说话”[5]。在法学中,“沉默权”是一项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正当权利。在语言学中,广义上的沉默包括所有的非语言交际形式,狭义上的沉默是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和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6]。综上所言,我们将“沉默”定义为:无声、非言语行为。在此,对“无声、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也存在多个层面。有些形式的沉默表现为外在持无声状态,内在无思考行为;而另一些形式的课堂沉默并非仅停留在显性层面的无言语互动,它更深层次地代表着一种思维上的活动、审美中的愉悦、精神上的碰撞以及灵魂间的交流。如此,从学生作为参与课堂沉默主体的这一视角出发,本文所阐释的“课堂沉默”可以被定义为:在学习场域之下学生外在保持无声、非言语状态,但内在一定程度地参与着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积极的课堂表达,是学生正当的课堂权利。

从促成课堂沉默的主体来说,课堂沉默可分为教师主导的课堂沉默、学生主导的课堂沉默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促成的课堂沉默。教师主导的课堂沉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成为课堂沉默的主要推动者,如教师让学生完成默读课文的任务,教师在教学时播放视频片段要求学生安静观看,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等。学生主导的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保持安静,如有些学生在接触到感兴趣的知识时会下意识做出不吵闹、仔细聆听的选择,在聚精会神思考某一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进行沉思不会发出声响等。教师和学生共同促成的课堂沉默中,教师既需要一段沉默时间,学生也自觉地保持沉默,如遇到某一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希望学生无言沉思一段时间,同时学生因专注于探求新知也希望并试图营造出一个利于思考的静默场域;再如教师讲到重要知识点时会让学生保持安静并真正地将其理解消化,而当学生同样认为教师所讲内容在认知中属于重要信息时,他们绝大多数时刻也会自发地保持静默,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以上都是有目的、人为形成的课堂沉默,带有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

课堂沉默中学生的表现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沉默时积极参与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满意享受状态,此类学生在沉默中会全神贯注地听讲,或专注于完成课堂任务,或深入思考某一问题,多表情丰富:时而眉头紧锁、神情专注,时而会心一笑,目光如炬,表情严肃,大脑处于运作状态。而当学生正在思考某一问题、还有在思路的整理和语言的组织上的工作还未完成的情境下,学生暂时不希望课堂沉默被完全打破,因此也会对当前沉默呈主动接受态度。具体来说,学生沉默的内容、思考程度以及参与时间等都进一步反映和彰显着课堂沉默同课堂参与的关联。

第一,课堂沉默的内容同样反映了沉默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沉默中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大脑从事着与课堂主题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完成课堂上规定的默读、思考、记忆等各项任务。特别是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对某些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更加自主地进行与课堂内容贴合的思维活动。第二,学生沉默时的思考程度可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体现。通常情况下,积极的课堂沉默中学生的思考分为思考问题深且广、思考程度深但涉及面不广和思考面广但程度不深三类。思考程度较深、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生对问题思考得比较透彻且思维较发散,由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可引申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思考程度深但涉及面较窄的学生同样对问题进行了深刻钻研,但因其思维局限,未能由此引发出对其他相关问题的思考。思考面广但思考程度不深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可多维度思考,举一反三,但对问题本源挖掘不深入。后两类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所要求的思考,但还有拓展的空间。学生思考程度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等,使教师根据各生实际情况教学。第三,课堂沉默时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问题可从时长和连续性两方面划分。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长和连续性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大体上看,长时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参与连续性较强,但课堂参与时间长并不一定代表其参与的连续性强。有些学生虽然参与时间不久,但其参与过程十分专注,具有连贯性。在课堂中积极沉默的学生往往参与课堂的时间较长,连续性较强,大部分时间里注意力聚焦于课堂。教师可由学生沉默时参与课堂的时长和连续性掌握学生课堂学习进度,从而调整教学。

三、课堂沉默的可能价值

课堂沉默与课堂参与二者相辅相成,虚实相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课堂沉默作为一种隐性的课堂参与,在教学中具有承接、调控及诊断的功能,对师生双方发展存在潜在价值。

1.承接教学,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白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7],有深度的思考需要适时的沉默。沉默作为学生创新力的生发器和跳板,给予了学生更多反思的时间与空间。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所学内容并由此获取新知。有时教师在课上过多的讲解、无质量的提问和强行要求学生发声也许会适得其反,学生的思绪很可能被教师的不当行为扰乱。“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便是课堂上许多师生的心理写照。并非所有真知都是通过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发言所得,而是需要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反复揣摩最终真正领悟。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发问反倒会令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保姆式”的教学不仅无法锻炼学生,还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盲从心理,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此被扼杀。不论是文科课堂还是理科课堂都需要给学生留白,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学作品的真情实感需要读者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一切尽在不言中。复杂的习题需要学生仔细推敲,精密计算,最终的解答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烙下印记。一节课所能传授的知识有限,但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却能无限延伸,课堂沉默的意义就在于此。“文本意义的余音尚在,让人反思,与一种深层有力的东西达成和谐。”[8]课堂沉默能使学生通过脑部活动更深入地参与课堂。

2.诊断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反馈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各种状况。课堂沉默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之中有着丰富的意蕴,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沉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沉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沉默时的表现以及沉默的时长探知学生的思考情况与学习专注度,据此反思自身教学,诊断课堂,进行相应调整。如教师提问后大多数学生未沉默过久就作出正确解答说明问题过于简单,反之则说明问题难度过大,若大部分学生沉思一段时间后说出正确答案则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无数次课堂经历成就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教师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课堂沉默现象作为学生参与课堂的衡量标准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起到监控和反馈的作用。

3.平衡教学,消解教师话语霸权,形成民主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仅是外在可见的地位关系不平等,更多的是一种内在心理上的不平等。现实中,不少教师利用绝对权威占据着领导地位,牢牢操控整个课堂,这其中便包括利用话语影响、限制学生的思想。课堂中学生作为被压迫者,出于对压迫者的畏惧、遵从和讨好,会以压迫者意志为上,进行对话和行动。学生在沉默时思索的内容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一言堂”便会打破这种真实。学生受教师干扰,可能会偏离初衷,按照教师所希望的去思考,甚至为了取悦教师,作出违心回答。有时一道开放性题目,每个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视角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解答,但教师的“标准答案”无形之中否决了学生的一切想象,学生只好屈从现实,形成机械思考与定式思维。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课堂沉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减教师的话语霸权,使学生思想得到解放、身份得到认同,给学生课堂“留白”。教师可以通过赋予学生课堂沉默的权力来改善、打破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教师只有真正地处在一个对等的地位来关爱、理解学生,使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纳。

四、课堂沉默的利用

一定意义上,课堂沉默作为一种积极的课堂参与现象,有着独特的意蕴。另一方面,课堂沉默还需在教育学的视角下被进一步开发,使其成为优质教学的一部分。这需要教师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发生转变。具体来说,至少包含如下几点。

1.积极看待课堂沉默

只有对课堂沉默持合理的评价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了解课堂沉默,对其精准定位,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行动思维有着重要影响,有时教师对课堂沉默的偏见和不当态度才是导致学生在课堂沉默发生后无所适从和选择逃避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须教师意识到课堂沉默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避免出现畏惧、轻视和嫌惡课堂沉默的心理,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其次,教师应直面课堂沉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课堂沉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课堂沉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规避课堂沉默的消极作用。最后,教师更应帮助学生建立对课堂沉默的清晰认知,引导学生在课堂沉默中积极思考、参与,使课堂沉默成为师生精神交流的桥梁。课堂沉默作为师生间的话轮转换可以给紧锣密鼓的课堂留出间隙,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沉默并不值得恐惧,忌讳的是出现课堂沉默后教师唯恐避之不及、置之不理、一笔带过,以偏颇的眼光看待它。

2.精准解读课堂沉默

能够准确判读课堂沉默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学生的课堂沉默,再对症下药。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沉默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包括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神态手势、细微动作等。其次,教师需要聆听学生的课堂沉默,虽然沉默是无声的,但是教师可以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和学生沉默后的作答。倾听学生的内心,就是教师主动进入学生的思想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出预想,这要建立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聆听学生的作答,需要教师在听到作答后将实际结果与预判结果进行对比,如果实际与预期相差无几,则说明这个课堂沉默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效果,若相去甚远,则应认真分析其教育学意义,采取适时的教学决策。课堂是灵活的,教师需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快速分辨课堂沉默,有的放矢,促成优质教学。

3.巧妙运用课堂沉默

在正视和准确判读课堂沉默后,教师应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沉默并非师生的放空时间,而是作为间歇,让教师和学生在马不停蹄的课堂中放缓步调。教师可以在此空隙回想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疏漏及原因,寻找补救和解决办法,教师还可以在脑海中预演下面的课堂并同时观察学生们。同学们在这个时间就可以梳理脉络,理清思路,同时思考老师抛出的问题以及对课堂内容是否有疑惑之处。课堂沉默时师生不应该无所事事的状态,而应该处于大脑飞速运转的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这段时间,让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思考迈上更高的平台。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沉默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否则会适得其反。课堂沉默应出现在教师提问后和完整的版块结束后,且不宜频次过多,出现时机不对或过多的课堂沉默会打断课堂连贯性,扰乱学生思绪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沉默每次出现的时间不宜太久,具体时长应视教师所提要求和预期效果而定,通常是要照顾到绝大部分学生,但时间过长则会略显拖沓,影响整体进度,学生也可能思考无果反而还容易钻牛角尖。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沉默的结果,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这时教师就应抓住他们的关注点,继续开发;反之,教师则应凭借平时观察接触找到他们的优势和兴趣点,将课堂思考内容与之相连,帮助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课堂。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巧用课堂沉默令学生参与课堂,享受课堂。

在倡导课堂参与的当下,课堂沉默常常被遗忘和误解,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9]缺少课堂沉默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沉默作为特殊形式的课堂参与,在教学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辅助着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3]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6.

[4][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24,160.

[6]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1.

[7] 雪莱.雪莱抒情小诗[M].吴笛,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62.

[8]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3.

[9] 帕克·帕尔默著.教学勇气[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3.

[作者:陶丽(1987-),女,湖北京山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學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章文婧(1997-),女,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该文为湖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专项研究重点项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学习者身份建构研究”(2020SZA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误读课堂参与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