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12-23程远富
程远富
摘 要:分析了玉米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选种及处理种子、调整耕地、科学设计种植行距、选择正确的播种方式、合理控制水肥管理力度以及做好育苗期间的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玉米螟、玉米黑穗病、玉米青枯病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旨在提升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手段,加强对病虫灾害的防治,进而增加玉米产量。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9-002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在我国广泛种植,其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玉米作物的实际产量和品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相关种植人员应加强对玉米栽培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玉米种植,并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提升玉米品质,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广大种植户的收入,创造更多社会、经济效益。
1 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1.1 选种及处理种子
1.1.1 選种工作
正式种植前做好玉米种子的筛选工作。种植户应结合农田的土壤状况、水文条件及气候因素等,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进行种植。在播种前可以使用药物制剂对种子加以处理,以此提升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进而确保种子的存活率。
1.1.2 处理种子
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将其浸泡在功能性药物溶液中,充分搅拌并晾晒后即可开展玉米种植工作。科学的种子预处理方式能有效增强玉米作物在生长发育阶段的抗病能力,是确保农业生产种植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调整耕地
耕地对农作物的种植及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耕作土壤的质量高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势态。种植户应优先对耕地加以翻整,减少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流失,确保玉米在后期生长发育阶段具备充足的营养。耕地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之前的秸秆等作物,集中土壤养分,最大程度减少养分在土地翻整期间的流失,进而为玉米创建优质的生长环境。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应用,农作物在播种前的整地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种植人员的生产压力,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3 种植行距
玉米在实际栽培期间,种植人员应合理调整和设计栽培种植行距,其具体数值大小直接决定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而影响玉米在收获时节的最终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正式播种前,应充分了解种植玉米品种的相关特征、种植区域等自然特点及土壤条件。
科学、合理的种植行距能优化玉米的结构,有利于玉米的正常发育和持续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玉米叶片存在上冲现象,说明其根部生长较发达,属于耐密类型玉米,种植人员在播种期间应适当缩小实际种植间距。针对其他玉米品种,适当增大种植行间距[1]。
1.4 播种方式
种植户应结合本地区的土壤特征及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播种方式。玉米品种不同,播种方式也各不相同。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开展种植工作,有效促进种子萌芽生长及幼苗的发育,提高玉米后期的成活率,有利于提升玉米的总体产量和质量[2]。
1.5 水肥管理
随着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玉米种植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为种植户减轻相应的劳作负担。经过实践作业可以知晓,喷灌技术输水工作效率及灌溉工作效率都比较高,且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由于农田空间狭小而造成灌溉不便的问题。
在对玉米幼苗开展施肥管理期间,种植人员可以将施肥管理与新型的喷灌方式加以融合,针对较为干旱的玉米种植区域使用地膜灌溉应用技术,并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除此之外还需科学控制地表深度,尽最大限度杜绝肥料渗入土壤,以此来有效防止玉米幼苗在生长发育期间遭受氮肥的不良影响,进而确保种植区域的玉米在收成时具有良好的品质。
1.6 育苗期间的管理工作
在玉米实际生长过程中,种植户应结合不同生长阶段的基本特征及相关需求,做好一系列育苗管理工作,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玉米幼苗时期,由于其自身抗病性能相对较弱,且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一旦在该时期出现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会导致玉米幼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种植技术人员应在玉米幼苗阶段适当加强管理力度,充分保证玉米幼苗健康生长。
其次,当玉米幼苗破土后,种植人员应采取有效手段,避免玉米幼苗遭受干旱条件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确保幼苗能够在营养成分充足、水分条件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除此之外,种植户还应加强对田间幼苗生长区域的监督与管理,实时关注田间的各种动向,及时处理田间多余的杂草,降低病虫灾害发生概率。
再次,当玉米幼苗大部分已经长出3片叶子时,需要对玉米植株开展相应的间苗种植处理工作。在玉米幼苗的中后期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进行定苗工作。针对玉米幼苗拔苗阶段,相关种植人员应定期对种植区间的土壤全面调查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应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
最后,在玉米幼苗的具体生长过程中,应全面开展相应的育苗管理工作,确保相关玉米种植产业的高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玉米幼苗的存活概率,保证玉米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2 玉米病虫害相关防治措施
2.1 玉米螟病害防治措施
2.1.1 主要病害表现
通常情况下,遭受玉米螟病害侵袭的玉米作物主要病症表现为:叶子部分有花叶,其茎秆位置被害虫蛀空,植物出现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果粒不饱满,无法正常发育。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大面积倒伏现象,果粒逐渐发生腐烂,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进而降低玉米总体产量。
2.1.2 防治对策
针对玉米螟病害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玉米螟需要羽化度过冬季的生活习性,在即将进入冬天的时候,将存在虫蛀现象的玉米秸秆加以焚烧,且转换为有机肥料进行处理和利用,从根源上消杀害虫,以此来有效防治玉米螟病害的再生。二是利用药物制剂进行防治,当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时,应严格依据“三指一撮”的操作方法配合理比药物制剂(杀螟丹50%,且参照1∶1 000的配比兑水)对玉米加以灌心处理,该方式能有效防治玉米螟病害[3]。
2.2 玉米黑穗病防治措施
2.2.1 主要病害表现
黑穗病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属于较常见的病虫灾害,多数情况下其病症特征表现为玉米穗部呈黑色粉末状并逐渐增多,使玉米无法正常结出果实,造成玉米作物出现严重的减产现象。
2.2.2 防治对策
为了减少玉米出现黑穗病害等不良现象,种植技术人员应选择抗病性能优良的品种播种,如在购置种子的时候,应参照相关品种说明备注,选取抗黑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种子,这是最简单、直接的防治方法。除此之外,在正式播种前还可以对种子加以预处理,事先在合理配比的抗黑穗病药物中兑水,将玉米种子放置其中浸泡,晒干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种植工作。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种子在后期生长发育阶段的抗病能力。
2.3 玉米青枯病防治措施
2.3.1 物理防治
为了提升玉米青枯病的实际防治成效,相对简单且高效的防治方式就是种植抗病性能较强的幼苗,该方法能从根本上有效降低青枯病发生的概率。不仅如此,在玉米栽培管理期间,种植人员一旦发现植株部分出现了青枯病病害迹象,应及时铲除整个植株,能有效避免其他健康的植株遭受病害传染,从而实现玉米的增产。
2.3.2 化学防治
一旦出现青枯病,为了提升防治效果,种植人员可以使用58.5%瑞毒锰锌粉剂兑水稀释600倍液喷洒药物。如果部分玉米植株在生长发育期不小心感染青枯病,采用霜灵药物制剂400倍液,并噴洒在玉米根部,平均每株玉米秧需要喷洒约400 mL药液。在用药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排水,确保玉米在生长发育期间具有适宜的水分条件。
2.4 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2.4.1 主要病害表现
玉米小班病的病症特征表现为玉米叶子表面生长出一些小斑点,且数量逐渐增多。
2.4.2 防治对策
在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直接摘除病叶,及时切断病源或施用50%苯并咪唑44号100 mL/667 m2,兑水25 kg充分混合后喷洒;或施用70%甲基硫酸灵120 g/667 m2,兑水25 kg混合后喷洒。
3 结语
为了提升玉米在收获时节的产量及品质,应运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对玉米种植期间的栽培与管理,作好病虫害预防与处理工作,为广大种植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 1 ] 石林花.新疆阿勒泰地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5):24-25.
[ 2 ] 史成峰.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9,37(1):83,86.
[ 3 ] 王文志.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8(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