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义篇

2021-12-23董国财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朝堂孙策死囚

董国财

阅读训练一

李世民纵囚

(太宗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①,见应死者,闵②之,纵使归家,期③以来秋来就死。仍敕④天下死囚,皆纵遣⑤,使至期来诣⑥京师。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⑦,皆如期自诣朝堂⑧,无一人亡匿⑨者;上皆赦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系囚:拘禁在狱中的囚犯。②闵:同“悯”,怜恤,同情。③期:约定。④敕:帝王的诏书、命令。⑤纵遣:释放遣发。⑥诣:前往,去到。⑦督帅:督促率领。⑧朝堂:汉代正朝左右官议政之处,亦泛指朝廷。⑨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译文

(太宗贞观六年)辛未(二十二日),太宗亲自审查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在明年秋季回来再行处决。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使之等到期限到了的时候赶到京城。(到了貞观七年),去年放走的死囚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督促率领,都按照约定的期限自己回到了朝堂,没有一个人逃跑隐藏,皇上都赦免了他们。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见应死者,闵之(      )

期以来秋来就死(      )

仍敕天下死囚(      )

无一人亡匿者(      )

(2)短文中的唐太宗是怎样的人?死囚是一群怎样的人?请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同“悯”,怜恤,同情;约定;帝王的诏书、命令;逃跑并躲藏起来(2)唐太宗面对死囚萌生恻隐之心,具有悲悯众生的情怀;死囚身陷囹圄仍未泯灭心中的信义,最终因此获得赦免。(意对即可)

阅读训练二

太史慈守期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①于芜湖,亡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③。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④。策躬自⑤攻讨,遂见囚执⑥。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⑦?”慈曰:“未可量⑧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注释

①遁:逃跑,逃走。②亡:逃跑,文中另一处是死亡的意思。③服:服从,顺服。④附:归附。⑤躬自:自己,亲自。⑥囚执:俘获,擒获。⑦云何:如何,怎么办,怎么样。⑧未可量:不可酌量。量:衡量,酌量。

译文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太史慈于是住到泾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提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史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孙策于是大笑说:“今日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后来,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而遁于芜湖(    )

大为山越所附(    )

策躬自攻讨(    )

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

(2)简要分析短文中的孙策和太史慈都是怎样的人,刻画人物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1)逃跑;归附;亲自;如何(2)孙策惜才、知人,太史慈坚守信义。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衬托。

【妙笔点评】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乃立身之本,信义是成事之要,人格中如果缺少了信义就如同车少了车轴,就无法行动,无法在天地间立足。古人以身示范,告诫后人:哪怕身陷囹圄,哪怕生逢乱世,都要珍视信义,因为信义于人、于家、于国,都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明君,有人说他为了作秀头脑一热,释放死囚三百余人回家,并约定时间自己主动回归服刑。欧阳修在《纵囚论》中一语道破了个中玄机:唐太宗赌的是囚犯们必感皇恩浩荡,按时回归,死囚赌的是遵令回归一定被赦免,至少免死减刑。但不管怎么说,唐太宗赌赢了,信义押对了,他打的就是“信义”牌。“纵死囚”也成为歌颂太平盛世为政宽仁的佳话。宋代文人陆游在《酒熟书喜》中感叹:“喜似系囚闻纵释,快如苛痒得爬搔。”身陷囹圄未泯心中信义,生逢乱世对待信义当如何?太史慈给出了最佳答案。孙策纵虎归山,还有一万士兵为虎添翼,但太史慈没有打孙策的脸,君有信我岂能无义?难怪陈寿赞叹“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信义如芳草,萋萋遍天涯。讲信义走遍天下,失信义寸步难行。谓予不信,我们给“信义”举行一个“听证会”——

信义在课本里。《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运筹帷幄,第一条提的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听得刘备豪情万丈;《信客》中老信客因为一条窄窄的红绸毁了存蓄一生的信义,后悔不已。

信义在经商里。世界上最会赚钱的犹太人把信义签入契约里,不论发生任何问题绝不毁约。他们做生意丝毫不让、分厘必赚,但在契约面前,纵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

信义在治国里。唐朝名相张九龄说:“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子贡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说了三点,重中之重是“使民众信任”。

古人将信义视作最基本的为人修养,以信义立品行、行天下。曾母“杀猪守信”、尾生“柱下期信”、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范式张劭“鸡黍之约”、查道“吃枣留钱”等,都阐释了信义的道德力量,成为千古佳话。在全球化的今天,信义已成为人格品质的第二张身份证。重信义得道多助,弃信义失道寡助。

“信”是一种个人品格,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信”是一种国家责任,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

猜你喜欢

朝堂孙策死囚
赛雷三国
孙策和吕范
速生林
萌女巫与魔法猫
四大名著话“拼爹”
贞观六年,四百死囚回家过春节
吕蒙正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