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唐代文化人格的地标
2021-12-23余秋雨
余秋雨
【美文二】
“安史之亂”突然爆发时,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朝廷上下毫无思想准备,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臣安禄山手里。当叛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地的时候,唐玄宗着急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
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和他的哥哥颜杲卿,都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的所在地是平原,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德州。他哥哥的所在地,是现在的河北正定。颜真卿首先发表讨伐安禄山叛变的檄文,在一天之内就募集了一万多士兵。由于他的号召力,黄河以北的正义力量纷纷投向他,他很快集中了二十万军队,并被推举为主帅。
他最迫切的事是要与哥哥商量每一个环节,但彼此隔得太远,就选了一个年轻的联络员,那就是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子颜季明。但是不幸,哥哥在战斗中被安禄山逮捕。安禄山用最残酷的方式对付颜真卿的哥哥,割下了他的舌头,剁了他的手,而且把颜家三十余口全部杀害,颜季明也被砍了头。
对于颜家的巨大牺牲,皇帝当然也很钦佩,但是朝廷老是打败仗,又退又逃,也就顾不上去纪念这个家族了。朝廷不纪念,自己来纪念。颜真卿用文章祭祀自己的家人,其中祭祀侄子颜季明的那份《祭侄稿》,满篇都蕴含着斑斑血泪和铮铮铁骨,成了中国书法史上除王羲之《兰亭序》之外的第二经典。
颜真卿带着二十万兵马向安禄山进攻那一年,四十六岁。又过了二十八年,谁也没有想到,七十四岁高龄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项朝廷使命。
原来,“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些地方军事势力因为也参与过平叛,似乎获得了扩张的理由。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与另一支部队联合起来,准备与朝廷唱对台戏,自己称帝。对此,已经很衰弱的朝廷除了派人去劝诫和安抚外,没有其他办法。那么,派谁去合适呢?皇帝想到了颜真卿。
皇帝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李希烈现在这么张扬,是因为平叛有功,但平叛的第一功臣是颜真卿,他完全有资格居高临下地教训李希烈;第二,颜真卿已经七十四岁,又是全国敬仰的文化名人,李希烈能把他怎么样?
对这件事,朝廷也有过犹豫,很多官员持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无非两点:第一,长安到许昌路途遥远,老人家的身体折腾不起;第二,李希烈如果害了颜真卿,唐朝也就失去了国魂。
但是,颜真卿本人觉得义不容辞,还是上路了。一路上有各地官员和将士在半道上劝阻,但都没有效果,老人还是继续前行。
到了许昌,李希烈指挥一千多个“干儿子”拔刀而立,面目狰狞。颜真卿举止自若,毫不畏惧。李希烈又放下笑脸,对颜真卿说:“我做皇帝,你做宰相吧。”颜真卿立即怒斥,说分裂大唐是天下罪恶。
后来,李希烈用各种方式威胁老人,试图让他屈服。一会儿,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泥坑,说推下去活埋。颜真卿回答说:“生死有分,不用啰唆!”一会儿,又架起木柴,浇上油,点起大火,说立即要把颜真卿烧死。颜真卿就自己跳进了火中,却被叛军拉了出来。
颜真卿被李希烈关在一个庙里。他自己觉得年事已高,不久人世,就给自己写了墓志和祭文,也向朝廷写了遗志,然后对着墙壁说:“这儿就是我的葬身之地。”
此后,李希烈反复劝诫不成,就用绳子勒死了白发苍苍的颜真卿。这时,老人已经七十六岁。
他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如此壮烈的生命,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来表达内心的敬仰。
唐代是美好的,但是一切美好都会被邪恶的目光觊觎,时时面临着分割的危险。颜真卿居然以文化人的身份,每次都站在危难的最前沿,用生命来捍卫唐代。
唐代,就是这样保卫下来的。或者说,正因为这样,唐代才叫唐代。因此,中国文化的最高坐标,中国人的最大骄傲,与这位文人有关。
【文本解读】当时已名满天下的颜真卿,可以在安史之乱的风雨飘摇中安安稳稳地退缩城中、手握兵马隐于一侧吗?当然可以,但他勇敢担起一方守军的职责,奋而起兵,以致全家被害,满门忠烈;在平定李希烈之乱中,垂垂暮年的颜真卿可以推脱不去、拒不出使吗?当然可以,但他为了挽救大唐,责任在肩,义不容辞,慨然赴国难,以致古稀之年被叛将缢死军前,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的锥心之痛。在颜真卿壮烈牺牲270年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里激动地写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就是:“啊,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五百年,他的英烈行为高不可及,就像严霜烈日一样,人们除了敬畏,就是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