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文化现象的精神生态问题探究

2021-12-23计昀张丽军

艺术广角 2021年6期
关键词:短视频消费文化

计昀 张丽军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短视频呈现出强大的媒体生命力,以一种无所不在的方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抖音、快手、全民小视频、微视等App以其轻松搞笑时尚的元素赢得大众的喜爱,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首选。而今,全民玩小视频成为新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超6.48亿,占比近80%。”[1]伴随着“短视频”文化现象热的,是来自于知识界的精神生态问题反思。“短视频”将我们引向何方?张慧喆《虚假的参与:论短视频文化“神话”的幻灭》[2]以尖锐的笔调批判了短视频给大众带来的文化虚无主义。王新刚、张蒙帅的《“短视频”文化现象的价值困境及其化解》[3]同样反思“短视频”给人带来的精神困境及解救的办法。我们不得不思索:短视频文化带来怎样的时代症结?大众又是如何变成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个体精神的出路又该如何探寻?

一、短视频传播热的原因探究

网络短视频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进步、手机智能化而出现的,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时长较短的影视化存在方式。具体而言,指的是“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题材广泛,涵盖小电影、DV短片、影视剪辑等多种视频形态,可通过网络、手机、DV、DC、摄像头或者Ipod、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4]。这些短视频操作简单、制作门槛低,大众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也可轻松制作短视频,甚至很多人因此成为网红。网络短视频成为媒体新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内容的刺激与诱导。每日批量复制的各类短视频主要呈现几个方面内容:1.娱乐(明星、电影、时尚、土根),其中蕴藏许多轻松幽默的符码。2.广告消费(直播帶货、淘宝),提供各类情景逼真的消费广告。3.日常生活(旅行、美食、居家、宠物、穿搭),包含一定量的生活经验。4.价值理念(个性、精致、时尚、浪漫、暴富、幸福、成功)。这些内容很容易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一方面,许多短视频能在最短时间让大众沉浸在感官狂欢之中。譬如吃播,让人在蕴含声色味的动态画面中得到味蕾的满足、声色的刺激。另一方面,还有部分视频迎合人潜意识的窥探欲望,搜奇猎艳,展示悲剧,内容低俗,使得隐秘的私人空间公共化,从而满足如鲁迅笔下“看客”们的好奇。这种好奇,“是被一种扩散了的牵挂挑动起来的普遍好奇——这便是‘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5]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展现明星、穿搭、美妆和生活仪式感的短视频,在给予我们浪漫感觉的同时,满足了多数人追求优雅、富有仪式感的生活愿望。此愿望恰恰是“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在这一流行审美想象中,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现实的剥离,忘却现实的严肃和生活压力。再一方面,工业一体化的社会,使人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趋同化、类型化。所以,短视频所弘扬的价值理念易得到大众认可,引发大众共鸣。这些内容的诱导因素是短视频传播热的直接原因。

其次,沉浸式传播形式和自我创造的神话。我国学者李沁提出了沉浸式传播的概念,“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链接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6]这一传播形式“借助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拍摄技巧来操纵受众心理,使其对空间、时间产生强烈共鸣。”[7]短视频一般由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构成。视觉符号包括动态视频、画面和文字。动态视频拍摄距离一般在0.5m—1.25m,视线为正视,转场自然。文字解说词一般以个人视角叙述事情经过,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特效字幕具有醒目、动态、幽默风趣的特点。听觉符号主要包括人声、现场声和背景音乐。特别是背景音乐的嵌入,很好地烘托视频气氛,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短视频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结合的巧妙模式在迎合大众喜好的同时,被不断地机械复制,使短视频实现批量化生产,从而实现网络视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当然,视频的迅速传播,还源自于大众创造“自我神话”的欲望。与长视频具备技术难度相比,短视频的参与制作门槛很低。用户只需通过对拍摄技术进行简单处理、美化编辑、设置场景和插入背景音乐,就可轻松完成一次拍摄。普通民众通过制作短视频的形式展现“完美”自我、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得到充分的话语权。很多人因此成为网红,实现自己的“明星梦”。除了能享受自我陶醉的快感,他们也能根据网络的智能推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实现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短视频满足大众“自我创造”的神话,并让这一神话不断复制下去。

最后,短视频传播热的根源是消费主义经济时代所导致的人的精神虚无困境。当刺激消费成为时代主潮,商品逻辑占据整个社会的时候,“后现代消费逻辑不仅支配着生产的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幻想和冲动”。[8]在这样的时代,个体心性发生巨变。“拜物”逻辑使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导致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消费能力成为人自我确认的惟一佐证。这使得“生活的日常性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的挫败感并导致一种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盛行”[9]。精神虚无的困境让人陷入压力、孤独、无聊、焦虑等精神亚健康的状态。而负责逗乐、拒绝深度思考的短视频等有效转移或者掩藏了“精神虚无”的真相,让人在虚拟的“自我想象”中获得快乐、规避问题,用平面化思考的方式创造虚假的幸福神话。

二、短视频文化现象的精神困境分析

短视频的无限生产与无限消费,带给人的巨大感官冲击,并没有把人引向精神的自由与思想的解放。相反,它将人引入非人化的生存状态,给人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束缚。人异化为消费时代的工具,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下网络内容 “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10]笔者认为,短视频文化现象的精神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塑造与自我消解

“人的主体性是生命活动中力图塑造自我而实现真正的善,自我意识将自身和一定欲望相统一产生的行为机制。”[11]个体希望塑造一个充满个性,有独立主体精神的自我。当下思想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使这一欲求更为强烈。在信息智能的条件下,网络可以根据人的倾向喜好智能推送相关短视频内容。人们也可以从这些视频中获得某种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认同。短视频把人们追求的“个性、自由、浪漫”转化成“服装搭配”“旅行养生”“幽默趣味”“发财之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具体化形式,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处不在的渗入,营造出“个性自由”的表象。短视频以心灵鸡汤的形式传播“富足、精致、浪漫、成功”的价值理念,为个体人生观代言。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的方式成为网红、草根明星,以创造自我的神话。

但是这一塑造自我的过程恰恰是自我消解的过程。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逻辑、商品逻辑、观念逻辑出现雷同、复制的特点。人们追求时尚潮流,却缺乏个性审美能力,接受的趣味是被制造的,而不是自主选择的。生活中,休闲时间变成手机时间,恋爱地点不是电影院就是游乐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为幽默风趣的斗图大赛,交流内容不是车房就是购物。我们的物质感官极度膨胀,却缺乏深度交流和精神思考的能力和欲望。更为严峻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和优美的价值理念”异化为“拜物主义”“金钱决定幸福”的庸俗价值观。总之,我们所追求的个性,无法摆脱“生产消费”的逻辑,个体的声音消解在“无限生产”与“无限消费”的现代生活中。短视频作为现代消费生活的缩影,“预先规定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想象”,一维的物质消费世界,造出一维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就创造了缺乏个性、自我消解的一维的人。海德格爾在《存在与时间》中有言:“每一个他人都和其他人一样。这样的杂然共在把本几的此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而各具差别和突出之处的他人消失不见了。‘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常人对什么愤怒,我们就对什么愤怒,常人怎么判断,我们就怎么判断。”[12]这样的“白色社会”,恰恰是短视频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困境的表征。

2.消费天堂与消费地狱

短视频中,广告和带货占有重要比重。淘宝、天猫等各类购物App也充分利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微视、小红书)进行广告传输,诱人无限制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我们符号世界的中心,有一个广告恶神,一个恶作剧精灵。”[13]后现代的时代,广告成为刺激消费的媒介和市场意识形态话语。广告弘扬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认识到:购物水平是其社会地位、幸福指数、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物质的丰富给我们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品牌效应成为消费者的追求。在“网络的大商场”中,人人可以自由购买形形色色的商品,甚至可以消费海外的美食好物。从消费中,人们的物欲获得充分满足。但是在人类张扬无限度消费、超前消费的同时,很多人异化为“消费人”,甚至因此面临巨大的物质生产压力和精神困境。

首先,对短视频的沉浸、对消费物的选择,占据大量时间,带来了巨大的精力浪费。本该休息、放松、散心、快乐的时间,全部为无孔不入的视频信息所充斥。人们在被填满信息的同时,无法获得真正的休息和高质量的休闲。消费广告的无限度播撒浪费人的大量精力,从而使人主动变成金钱和消费的附庸,失去反思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本该拥有的话语权,主动变成商品逻辑的一部分。其次,物欲的膨胀带来社会关系的异化。“在个人暴富的历史场境中,每个人都感到幸福生活就是更多的购物和消费。消费本身成为幸福生活的写照,成为人们互相攀比吹嘘的平台。”[14]所以无论是在短视频中,还是在朋友圈中,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谈中,人们都把消费能力作为自身幸福和社会地位评比的重要佐证。外在的品牌服装、首饰、豪车等成为人们交流的热点,内在的精神世界交谈、感情交流则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精神情感的纽带被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吹嘘、互相攀比、拼命竞争的物质层面关系。再次,超前消费不仅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而且导致商品的浪费,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打开短视频,几乎大部分内容(服装、旅行、居家、搭配、购物)都在诱引人们消费。2020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已经达到2673.65亿元。“奢侈的、无益的、无度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贡献”,成为日常生活的合理面。但在这背后,是人人拼命赚钱,精神生态失衡,是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人类应当在物质极度繁荣的同时,反思消费逻辑背后的局限。

3.文化创造与文化复制

“融傻瓜式制作、社交链路分享、小流量观看等特点为一体的短视频平台的确大大降低了影像内容制作生产和传播发行的成本”,[15]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在软件教程的指引下,完成短视频制作。正是低门槛、低难度,使个人创造和公众的参与实现数量的飞跃。但是,在不计其数的短视频中,我们并未感受到文化的创造,而是视频的同质化,视频题材与形式的机械复制。

内容上,无限复制的搞笑段子,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机械复制的虚假猎奇,更是对受众智商的讽刺。充满仪式感的优雅的生活,不过是不断复制群发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些重复率极高的内容,拒绝任何深度思考,拒绝文化艺术的独创性和革命性,艺术的崇高被大众文化彻底消解。形式上,短视频的背景音乐、醒目文字,同样也缺乏创造性,不断复制的背景音乐最终成为综合感官麻痹物和个体时间的占用品。更为重要的是,当机械复制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时,人们便永远逃离不了“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的文化工业逻辑。文化工业生产模式,可以决定哪种意识形态成为市场主流。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操纵着视频生产的逻辑,哪些视频被推送,成为热搜,都不是偶然为之,是权力与资本的联合。哪些视频能批量化生产,被受众接受,都是有意为之。在以娱乐化和消费为主流的视频中,我们的思想得到规训,迎合了无限生产和消费的商业社会的主流。

三、短视频文化现象下的出路探寻

短视频的泛娱乐化使人异化为拒绝深度思考的“单向度的人”,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使人面临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短视频内容的低俗、虚假、肤浅、同质化等倾向严重危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陷入精神虚无主义的泥沼。为有效解决此问题,政府、平台和个体要积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改变当下状况。

1.政府加强监管,推进短视频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2019年,国家颁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同年,《网络短视频审核标准细则》出台,明确网络短视频21类、100项不能出现的内容,对各大平台进行专项治理。随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建立人工和机器算法相结合的审核模式,短视频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短视频井喷式生产的规模,网络出现审核落后于生产的状况。网络依然存在着大量低俗、宣扬金钱至上、销售假货等不法视频。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视频管理立法,提高审核效果,丰富和完善审核途径,将审核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一些审核机制不完善的平台,可通过约谈或者法律问责制,责令其增加审核人员,优化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此外,部分短视频平台与商家合谋,使短视频成为卖假货的橱窗,假货销售损害消费者的权利,影响恶劣。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从源头切断不法产业链,对假货销售商、主播和平台同时问责,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

当然,若想真正提高短视频的质量,除了剔除不良视频,政府还需促进短视频品质升级,鼓励优秀短视频的创作,每年通过评奖方式奖励优质作品和优秀平台,从而促进短视频产业的良性发展,使短视频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优秀美德、传递积极健康生活观念的良好途径。近年来,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但也诞生了一些雅俗共赏的优质内容。如抖音公众号“一帆经纪”“鹤老师说经济”,都属于高质量知识普及类公众号。又如“科学旅行号”,为许多青少年打开科技之窗。还有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用诗意的画面,把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乡村文化融合,为人们建起城市外的心灵花园。2019年,李子柒的作品受到央视的肯定。

2.平台落实审核机制,形成生态文化生产链

英国政治理论家拉斐尔认为:“互联网企业拥有信息的筛选和发布权力,但企业有责任保障信息的处理措施透明公开,并有效地传达给公众。”[16]短视频平台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获得了巨额利润,但同时也应当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动做好优化短视频质量的工作。2018年6月,抖音平台累计清理27578条视频,9415个音频,235个挑战,永久封禁33146个账号。抖音平台通过机器算法和人工审核的方式查封部分涉嫌违法、低俗恶搞、歪曲历史、危险模仿的公众号,审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快手等其他短视频平台也以类似方式整治违规短视频。尽管如此,短视频审核依然面临着“未建立专门社会责任部门,也暂未定期发布企业责任报告,参与审查的人手不够”[17]等各类问题,所以以博人眼球,获取关注度为惟一目的的生产模式并未得到改变。故平台要进一步落实审核工作,建立专门审核部门,增加视频内容举报渠道,增加审核人员,使人工判断和机器筛选真正结合。对于一些违法违规公众号,在查禁账号的同时,也要视危害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此外,平台要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把审核的过程和结果公开化、透明化,以更好接受大众的监督。

若想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平台还需建设一支优质视频生产队伍,把推送高质量视频与创新生产有机结合,形成一条良性生态文化产业链,这也是平台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突围而出的良好途径。近年来,电视传媒不断优化播出内容,改变了过去过于娱乐化和广告繁多的弊病。譬如央视频道,按内容将节目分为综合、财经、综艺、国际、体育、少儿等板块,每个频道负责一个板块,播放节目质量很高。这给短视频的生产带来很大启示。平台也把短视频分为文艺、科技、体育、历史、生活等模块。每个模块配备专业团队,优化视频制作人才结构,使短视频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成為美的艺术的生产、生活的艺术的生产。目前,抖音、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仍然存在内容杂乱无章的问题,但小红书平台则很好地运用内容分块、精细审核等方法,使其视频质量整体高于抖音、微视等视频。还有李子柒团队的成功,也是由于其精工于美食和传统文化,创造了他人难以复制的田园牧歌,形成了独特的李子柒品牌。

3.个体回归理性,重建个人主体性

现代人在时代的文化困境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回归理性。面对拜金主义、泛娱乐化的社会现象,大众必须要有理性思辨能力。人与人的关系,并非是物的关系,而应以情感为最重要的纽带。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征服的关系,而是相生相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是无限生产与无限消费的循环,而是用精神文明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理性、生态的社会。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不能盲目助长短视频低俗内容、不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蔓延,而是有责任及时举报相应公众号,理性使用手机,而不是变成被科技理性所操控的异化的人。

若想建立主体自我,当回归自然、重拾审美。马尔库塞对现实的异化提出激烈的批判,非如此不能恢复人的审美自由,促进人的本能解放,走向新的生活形式。卢卡契的《审美特性》同样充分肯定审美对个体和时代的重要性。审美对个体精神的润养是永恒的,它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深刻性能够有效对抗物欲和泛娱乐化对个体的压抑,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老子《道德经》有言:“虚其心、实其腹”,“居善地,心善渊”。意味着个体应去除杂念,去除过度的名利和欲望,从而让心空出巨大空间,清净深沉,以接纳更有意义、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美好事物。身为个体,与其被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和各类娱乐信息占据,不如适当腾出心灵空间,融入经典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之中,以此润养心灵。此外,个体应当回归自然之道,以自然来反思个体生存的状态。中国古典文化主张“尚法自然”,西方文明也涌现出许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经典作品(如梭罗《瓦尔登湖》),自然是一片澄澈之海,自然蕴藏着生命生长的规律。重回自然、思索自然,尊重自然生长的规律,方得治愈我们心中的疾病。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有言:“单向度的人即所谓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能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18]他为个体和我们的时代敲响了警钟。短视频的文化现象背后,揭露当下人精神虚无的真相。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是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为代价,那这样的物质文明是不是需要我们去反思?作为个体,在被异化与突围之间,是否应当做一个明智的选择?当有更多的人能够像海德格尔所描述的“诗意的栖居”,文明的社会形态也将到来。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19ADZ273)、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新写实主义审美书写研究”(19ZWB1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计 昀: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大学语文教师。

张丽军: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9-08/30/c [1][1]24938750.htm。

[2][15]张慧喆:《虚假的参与:论短视频文化“神话”的幻灭》,《现代传播》2019第9期。

[3]王新刚、张蒙帅:《“短视频”文化现象的价值困境及其化解》,《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4][7]杨爽:《抖音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生产研究》,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5][8][9][11][14]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页,第510页,第523页,第569页,第508页。

[6]李沁:《沉浸传播视域下的全球体系与国家传播》,《新闻春秋》2019年第4期。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2页。

[13]〔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2页。

[16]Raphael Cohen-Almagor:Freedom of expression, Internent responsibility and business ethics: The yahoo! Saga and Its Implicution, Joura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3).

[17]谢新洲、朱垚颖:《短视频火爆背后的问题分析》,《出版科学》2019第1期。

[18]〔法〕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责任编辑 苏妮娜)

猜你喜欢

短视频消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谁远谁近?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