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23陈琦
陈琦
摘要: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相关论述散见于《资本论》第三卷各章中,主要从虚拟资本的生成逻辑、概念内涵、存在形态、内在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讨。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虚拟资本不仅仅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资本形式,其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研究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深刻理解我国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必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虚拟资本;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6-122-007
马克思在分析19世纪已经出现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时,就虚拟资本的概念、基本特征等作出了相应规定。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虚拟资本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期货期权等新的虚拟资本形式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虚拟资本理论由此也得到了发展。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要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在这里,我们从虚拟资本的生成逻辑、概念内涵、存在形态和内在性质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进行梳理。
(一)虚拟资本的生成逻辑
虚拟资本是由生息资本衍生而来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资本通过剥削劳动带来比原价值更大的价值,即能够生产出利润。资本的这种能够生产出利润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1](P378)。因此,当拥有货币的人将货币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时,就能够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利息,这正是生息资本的形成过程。生息资本特有的运动表现为当一定的原始资本额贷放出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原始资本额回流的同时,还带来了额外的增加额。“作为资本贷放的货币,也正是作为这样一个会自行保存、自行增加的货币额贷出的,它经过一定时期以后,带着附加额流回来”[1](P385-386)。在生息资本的独特的运动中,职能资本的中介运动看不见了,仿佛资本能够自行生出更多的资本,仿佛这是资本自身的性质。
生息资本独有的运动形式使得每一笔收入都能够计算出为得到这笔收入而对应的生息资本的数额。“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一个资本生出。”[1](P526)进而也就产生了虚拟资本,即在取得每一笔收入时,都能够按照收入额和利息率计算出相应的并不实际存在的、幻想的资本额。其虚拟性体现在,为了在一定时期得到一定的收入,也即为了获得一定收入的索取权,人们往往愿意为得到这种索取权支付一定的价格。然而,将收入看作利息,进而从收入反推出为获得这种收入索取权而需要支付的价格本身就是一种颠倒的行为,由这种颠倒赋予给收入索取权的资本价值是纯粹幻想的,只是收入资本化的结果,这种资本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代表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
因而,虚拟资本的生成遵循这样的逻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取得利潤,作为资本执行职能的货币由此具有了产生利润的使用价值,资本成为商品并且具有其独特的贷放形式,由此形成了生息资本。生息资本的存在使得每一笔收入都能够计算出其对应着的生息资本额,即收入资本化,这使得汇票、国债、股票等代表一定的收入索取权的凭证具有了资本价值,然而这是虚幻的价值,这就是由生息资本衍生出来的虚拟资本。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信用的发展,收入资本化(例如汇票贴现、国债买卖和股票交易等)成为普遍的现象,虚拟资本的规模也由此不断增长。
(二)虚拟资本的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集中论述了虚拟资本,但并未对虚拟资本这一概念给出明确定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中对虚拟资本的内涵进行探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论述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并且用大量例证对在这种信用制度下如何产生了大量的虚拟资本作出了说明。具体而言,商业信用使得商人能够以商品作为担保取得贷款,这助长了一种趋势:商人往往只是为了获得贷款而制造商品;同样地,商人为了弥补之前的贷款,往往通过购买商品来签发可以贴现的汇票。总而言之,汇票已经不再是便利交易的手段,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交易的目的。一旦如此,经由众多商人、投机家纷纷签发汇票后,经过多次抵押担保的商品,是否仍然存在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正如马克思的例证材料所指出的那样:“某人在国外购买那种在英国兑付的汇票,并把它送到英国的一个商行。从这种汇票,我们看不出来它签发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是代表产品还是只代表风”[1](P46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同一宗商品而言,多个商人投机家签发多次汇票,这使得汇票的规模多倍扩大。汇票作为货币来执行职能,不断签发和获得汇票是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虚拟资本的规模也由之不断扩大起来。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第二十九章论述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时,对虚拟资本进行了更为清晰的阐释。在这里,马克思将资本化作为虚拟资本的本质特征。“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1](P529)。按照这一逻辑,马克思阐述了银行资本的大部分都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这种虚拟资本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收入资本化,债权、股票等都具有了其资本价值,然而这一资本价值必然具有幻想的性质。“即使在债券—有价证券—不像国债那样代表纯粹幻想的资本的地方,这种证券的资本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1](P529)国债和有价证券(如股票)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会得到一定的收入,而这构成收入资本化,进而构成它们成为虚拟资本的基础。就股票而言,股票的资本价值只是来源于股票能够为所有者带来收入,然而,当股票持有者最开始买入股票时,他的资本就已经作为铁路、采矿、轮船等公司的现实资本,作为资本来使用了,因而,股票的资本价值是除去这个现实资本之外的具有虚幻性质的虚拟资本。“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不过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1](P529)
综上所述,无论是汇票、国债、股票,都代表着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这是形成收入资本化的基础,进而是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原因。因此,虚拟资本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信用制度、收入索取权、可以转让、与现实资本运动过程无关。由此可将虚拟资本定义为是这样一种凭证,即在信用制度发展起来的基础上,持有这种凭证代表着具有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同时可以将凭证转给其他人,这种凭证的转让和运动过程与现实资本的运动过程无关。
(三)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
通过对虚拟资本内涵的界定,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的虚拟资本的各种存在形态。第一,汇票。汇票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产生的债券凭证,它基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衍生而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的买和卖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商人卖出商品,但并未取得货币,而是取得一种代表对买方债权的凭证,这种凭证就是汇票。由于这种汇票既是信用制度的产物,又代表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可以贴现(转让),并且与现实资本无关。因此,汇票是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之一。
第二,国债。国债是公众购买的一种凭证,国家承诺为拥有这种凭证的人定期提供收入。例如,某人购买了100镑年利息率为5%的国债,那么凭借这张国债,他每年能够获得5镑的收入。正因为有5镑年收入的索取权,他能够将这张国债以100镑的价格转让给别人,100镑形成了这张国债的资本价值,但这是一种虚拟资本。因为他原来的100镑早已被国家用掉了,而之所以能够以100镑卖出,只是因为他具有5镑年收入的索取权。
第三,股票。企业发行股票的目的是为其现实资本运动筹集初始资本,购买股票的公众能够凭借股票所有权,从企业所实现的利润中分得一部分,即为股息。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也是代表对未来收入索取权的一种凭证。而且,股票能够转让。股票价格实际上也是收入资本化的资本价值,这种资本价值是完全虚拟的。因为在购进股票时,资本已经作为现实资本发生作用,而股票之所以能够具有价格,是因为其所有权代表着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其资本价值是收入资本化的结果,因而股票也是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之一。
(四)虚拟资本的内在性质
从虚拟资本的内涵及其存在形态,我们可以归纳虚拟资本的三大性质,分别为虚拟性、投机性和欺诈性。第一,虚拟性意味着虚拟资本所具有的资本价值完全是幻想的和虚拟的价值,其价值变动也与国家的真实财富水平变动无关。上文已经论述了虚拟资本的资本价值来源于收入资本化过程,收入之所以能得出一笔资本,源自生息资本这一表现形式,所以马克思说“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1](P528)。然而,虚拟资本仅仅只是收入索取权的凭证,它决不能代表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其价值变动也不能代表现实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只要这种证券的贬值或增值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一国的财富在这种贬值或增值以后,和在此以前是一样的。”[1](P531)
第二,虚拟资本这种资本形式的存在,给予投机家更大的投机空间。这种投机的可能性来源于虚拟资本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虚拟资本的资本价值是收入资本化的过程,其大小取决于这种凭证能够索取的预期未来收入额的大小,以及现有利息率的大小。以股票为例,当在某一时点上,由于企业采取了新技术,或者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预期企业的盈利效应将会增加,预期股票能带来更高的未来收入,那么股票的资本价值就将上升。“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1](P530)由于经济形势好转,利息率降低,也会导致股票的资本价值上升,例如利息率从5%下降到2.5%,那么股票的资本价值就将增加一倍。
第三,欺诈性是与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及其可能引致的危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欺诈性在汇票这一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上最为明显。这是因为相对于取得国债和股票,取得匯票更为简单,只需要制造商品或者出卖商品,因而在汇票形式上,虚拟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然而一旦这些汇票同时要求转换为金(货币),那么就将出现金(货币)不足进而引致贴现率上升、货币紧缩和支付停滞。“可以依法要求兑换为金的总额是15 300万镑,而用来满足这种要求的金只有1 400万镑”[1](P451)。这种欺诈性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为了获取能够抵押以获得贷款的汇票,企业不断地制造大量商品。之所以制造这么多的商品,并非是因为市场上的需求旺盛,而完全是因为通过制造商品以获得汇票能够获得贷款,商业界充满的这种欺诈就造成生产过剩以及经济危机。“于是就产生了为换取贷款而对印度和中国实行大量委托销售的制度。这种制度……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专门为获得贷款而实行委托销售的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1](P459)。
二、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虚拟资本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处于刚刚兴起的状态。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虚拟资本所处地位的改变
虚拟资本由生息资本衍生而来,马克思关注到了这一资本的新形式,并对其作出了系统论述。然而,马克思语境下虚拟资本这一资本形式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而产业资本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形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论》的核心是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因此马克思研究最为深入的是产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相比较而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是相对不足的。第二,在马克思所处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产业资本的覆盖面是最广泛的。产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导致了汇票、股票等虚拟资本形式的产生,在这里,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产业资本的发展状况。从这个角度上看,在马克思的语境下,产业资本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式,虚拟资本作为新的资本形式,虽然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仍然只能作为产业资本的从属资本形式。
希法亭和列宁通过对金融资本的深入研究,发展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希法亭语境下的金融资本,其内涵要比虚拟资本的内涵更加广泛。虚拟资本是金融资本的主要部分,但金融资本并非仅仅包括虚拟资本。“金融资本表现为货币资本……作为货币资本,它以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两种形式提供给生产资本家支配”[2]。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内涵于金融资本之中,其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作用而显现。希法亭和列宁将工业资本(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作为金融资本的本质特征,在这里,虚拟资本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这体现在银行之所以将资本投资于产业形成金融资本,是因为产业资本在经济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银行总是要投资于产业资本来形成金融资本,这样,金融资本总是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金融资本的职能仍然表现为产业资本的从属。虚拟资本作为金融资本的主要部分,其地位也与马克思语境下的虚拟资本一样,并非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这一主导形式的从属物。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金融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金融资本的性质和特征也发生了改变,以斯威齐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对金融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斯威齐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停滞趋势下,金融作为吸收经济剩余的有效方式而迅速发展起来,并表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特点。早前金融资本的主要形式是银行资本,通过借贷活动参与产业资本运动,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其运动周期受到产业资本运动周期的限制,产业资本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只能作为产业资本的从属资本形式而存在。然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金融作为过剩资本争相投入的领域,金融资本的运动已经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脱离了产业资本运动周期的限制,现在的情况并非是金融资本必须进入产业资本生产周期,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而是产业资本等其他资本形式,争相进入金融领域,转化为金融资本形式,资本在金融领域内独立运动,金融资本逐渐凌驾于产业资本之上,金融资本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式。[3]虚拟资本作为金融资本的核心内容,也已经由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
(二)虚拟资本存在形态多样化
马克思提到的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包括汇票、国债和股票。许多学者对虚拟资本存在形态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马克思语境下的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已经不能全面地囊括当代社会存在的虚拟资本形态。
对虚拟资本存在形态进行讨论的第一个方面在于,虚拟资本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吗?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的产物,金融又是现代信用制度的集中体现,因而可以说马克思视域下的虚拟资本实际上必须以金融为依托,这一点,能够从汇票、国债和股票这些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都与金融有关体现出来。但是,不少学者指出,虚拟资本也包括除金融之外其他领域。例如,徐鸣认为仅从金融角度阐释虚拟资本具有其局限性。徐鸣认为虚拟资本的核心特征在于“不具备传统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可以决定未来收入流的具有资本特性的东西”[4]。徐鸣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入手构建了当代企业“资本三要素”模型,拓展了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当代企业既包括以物质资本为代表的实体资本,又包括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们都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未来收入流,因而能够进行资本化定价。在此基础之上,徐鸣将虚拟资本的特性归纳为五个方面,并且论证了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符合虚拟资本的这五个特性,属于虚拟资本的新的存在形态。
对虚拟资本存在形态进行讨论的第二个方面在于,即使在金融领域,新兴的各种融资形式也要求拓展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成思危认为虚拟资本最重要的特性是融资者凭借信用、知识、关系等资源从资本的实际所有者那里取得资本的使用权,从而实际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正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导致了虚拟资本的诞生”[5]。在这个意义上,虚拟资本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信用资本,这属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存在形态的范畴。第二种类型是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知识资本,融资者以自身的知识技术等等为依托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即获得实际资本的使用权。第三种类型是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融资者凭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凭借他人对自己能力和品德的认可来获得实际资本的使用权。因而,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都属于现代金融的范畴,也分别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意义上的虚拟资本,但并非是马克思语境下的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此外,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反映出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尽管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无法揭示当代虚拟资本的全部规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仍然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货币资本的循环时,马克思就指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只是因为经过生产过程可以赚到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6]因而,如果能够不经过生产过程就赚到钱,资本将蜂拥涌入。生息资本极大地体现出资本家的这一愿望,但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还能够看到与其对应的职能资本的联系,而作为生息资本衍生形式的虚拟资本纯粹是幻想的资本形式,资本企图不经过生产过程而谋利的本性在虚拟资本的形式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经济金融化和虚拟化趋势正是虚拟资本不断扩张的结果。具体来讲,既然职能资本和虚拟资本都能够带来利润,资本家并不关心自己的资本是作为职能资本投入实体经济领域还是作为虚拟资本投入虚拟经济领域,他们唯一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率。马克思论证了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作用下,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必然呈现出不断地下降趋势。然而如上文所述,虚拟资本具有的投机性使得短期内快速从虚拟资本价格变动中套利成为可能,这种投机带来的利润率往往比实际进行生产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因此,正如马克思所引用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7]因此,当代经济必然呈现出金融化和虚拟化的趋势。
(二)有助于理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金融、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过度扩张将形成巨大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灭就将出现危机,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波及其他各个国家,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后理论界开始关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一些文章对虚拟经济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虚拟资本具有风险性,但是应该意识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必然共存,完全否定虚拟经济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第一,在当代全球化趋势下,任何主观的想要放弃虚拟经济的做法,都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倒退”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封闭僵化的老路”的做法。例如,放棄虚拟资本意味着拒绝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证券交易市场,这将极大影响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也将大幅削弱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要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虚拟资本由生息资本衍生而来,由资本的内在逻辑自然推动而成。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将市场经济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资本的作用,由此在资本的逻辑下就必然遵循着从生息资本中衍生出虚拟资本的逻辑。第三,虽然虚拟资本天然具有风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虚拟资本同样促进了经济发展,是推进再生产更快进行的有力工具。正如马克思所例举的那样,如果没有股份公司的形式来进行资本集中,修建铁路将是难以完成的工作。如果没有虚拟资本,实体经济的发展将大大减速。因此,从虚拟资本理论角度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并非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共生的关系。
(三)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虚拟经济必然与实体经济共存,把握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就成为极其关键的问题。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美国也意识到一味发展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将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因而危机后开启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等政策,旨在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提高制造业比重,避免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我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使得我们在面对风险时具有极大的抗击能力。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的资本规模越发庞大,资本逐利性的内在逻辑不断吸引资本投资于金融领域。例如,前些年房地产领域出现的过度投资、以“温州炒房团”为代表的炒房热现象,深刻体现出虚拟经济领域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再例如,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平台企业纷纷涉足金融领域,推出余额宝、花呗、借呗等新型金融业务,这些业务便利了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但是造成了过度超前消费等众多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金融业务的性质难以界定,对其监管难以进行,由此这些平台企业具有进行垄断、逃避监管的空间,极易造成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局面。可以看出的是,资本总是变换出各种形式,企图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同时逃避监管以谋取更大利润,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事实上,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与引导,始终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强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始终清晰地认识到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和投机性特征,并且始终致力于完善金融监管,保证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M].福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65.
[3] 王旭琰.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评“每月评论”派论资本主义新阶段[J].国外理论动态,2011(01).
[4] 徐 鸣.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J].当代财经,2007(08).
[5]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01).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7.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Marxs Virtual Capital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Chenqi
(School of Marxism,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3)
Abstract: Marxs discussion of virtual capital can be found sporadically in the chapters of the third volume of Das Kapital.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rative logic of virtual capital,concept connotation, form of existence, internal nature and other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Marxists believe that virtual capital not only belongs to the capital form of industrial capital,but also has diversified forms of existence. The study of Marxist virtual capital theory is helpful for us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preventing Chinas economy from turning from real to virtual.
Keywords: Marx;Virtual Capital;Real Economy
责任编辑:文 会
作者简介:陈 琦(1994- ),女,四川巴中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