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性与回应性:政治认同在优化治理绩效中的功能

2021-12-23杨绘荣张静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有效性

杨绘荣 张静

摘要:在现代社会,优化治理绩效是政治体系的关键任务。良好的治理绩效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而治理绩效不佳的政治体系则有可能破坏民主制度的持续性。理解治理绩效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从有效性与回应性两个维度加以阐释,二者的统一关系着高质量民主政治的实现,如何同时兼顾二者则需依靠政治认同的强化。在有效性维度上,政治认同有利于实现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在回应性维度上,政治认同有助于政治体系实现民主的价值目标。此外,政治认同和治理绩效亦是良性循环的关系。较高的政治认同有益于治理绩效的优化,与此同时,得到优化的治理绩效又能进一步固化政治认同。

关键词:有效性;回应性;政治认同;治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6-105-010

目前,民主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执政者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维护和巩固民主制。基于这种情形,政治体系只有成就一种更有效的治理,即具备良好的治理绩效,才能够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并保障民主的可持续性。在非洲的许多国家,如布隆迪、利比里亚和中非共和国等,就曾因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不佳,导致民主发生倒退,出现威权主义的回潮。对政治体系来说,民众的政治认同状况是影响其治理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没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政治体系就很难达成良好的治理绩效。实际上,政治认同与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有共同的契合点:治理绩效包含有效性和回应性两个维度,政治认同能够通过提高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回应性,扩大其正面成果。同时,还可以使民众理解和宽容政治体系的治理失效问题,降低其负面成果。有鉴于此,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体系可以通过积极发挥政治认同的力量来提升其治理绩效。

一、有效性与回应性:治理绩效的两个维度

良好的治理绩效对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价值,若不予以重视可能会阻碍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治理的质量越高,民主也会越发达”[1],这表明民主政治需与治理绩效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高质量民主政治的追求使得治理绩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者们积极建构各种治理绩效指标,以落实治理的发展成效。在探讨为何治理绩效对民主发展如此重要以及治理绩效具体含义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治理绩效的理解不断加深,经历了从“有效性”到“回应性”的转变。

在国外,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民主制度的治理绩效。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关注的是治理在经济维度上的绩效(即经济绩效)。[2]胡安·林茨和拉里·戴蒙德则更为强调治理在政治维度上的绩效(即政治绩效),他们认为过于依赖经济绩效会使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变得脆弱。[3]罗伯特·D·帕特南则进一步指出,一个高效的政治体系应该既是回应性的又是有效率的。[4]可见,国外学者对治理绩效的关注焦点经历了从经济绩效到政治绩效再到回应性与有效性的转变。

国内学者早期将经济绩效视作治理绩效的核心要素。有学者认为治理绩效是指治理主体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效率、效果、效益和效能。[5]然而,单纯强调经济绩效是不够的,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治理绩效应当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6],如果仅仅强调经济绩效便易导致一种片面的发展。也有学者指出,“如果只有经济增长而无全面发展……至多也就具有经济效率”[7]。当前,国内的学者们对治理绩效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认为它主要是指政治体系应当致力于完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实现有效运行。但是,政治体系要追求高质量的民主政治,还应当注重其内在价值。[8]所谓内在价值,是指政治体系需要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努力实现民主的价值目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是对民主政治的共识,也就是说,经选举产生的政府应当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政府能更好地回应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和需求。基于此,有学者开始关注治理绩效具有的“回应性”内涵,认为“治理绩效体现的是一个政治系统回应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能力”[9]。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在民主的规范认知下,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制度自主性下的有效回应。[10]很显然,国内学者对治理绩效的认识经历了从单一的经济绩效到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再到回应性的转变。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治理绩效理解为政治体系在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回应民众各项需求的能力,它主要涵盖有效性和回应性两个测量维度。“有效性”是指政治体系富有效率地应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回应性”则是指政治体系对民众的各项需求保持敏感,具备较强的回应能力去践行民主这一内在价值。有效性和回应性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效性是回应性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其能够拥有强大的能力去回應民意;回应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有效性,政治体系对民意的满足使其获得民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绩效目标。由是观之,要想优化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应着重从提高其有效性、增强其回应性两个方面入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与民众的政治认同状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体而言,由于政治认同本身具有巩固政治合法性和维系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它能够提供政治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合法性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由于政治认同还具备协调民众和政治体系相互关系的功能,因此它可以促进民众和政治体系之间良性互动,使政治体系具备较强的回应能力去实现民主的价值目标,满足民众的需求。

二、政治认同与有效性维度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范畴内,学者们普遍将政治认同理解为一种心理归属或情感倾向。[11]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政治实践的角度界定政治认同。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一个由心理认知到参与实践的动态过程”[12]。还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和价值需要而发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有选择的活动”[13](P30)。从政治实践的角度理解政治认同的内涵相对而言是比较全面的,它涵盖了心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主要是指认同主体在与认同客体互动过程中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参与实践的活动,其中,认同主体是指民众,而认同客体则包括多个方面。综合学界现有研究,可以将认同的客体分为政治权威(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过程等几大方面。[14]政治认同与有效性维度的联系十分紧密,具体表现在政治认同能够提供政治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合法性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利于实现政治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的绩效目标,使其在“有效性”这一维度上取得高分值,从而保持良好的治理绩效。

(一)政治认同缘何能提高政治体系的有效性

“政治合法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直接来源于政治认同”[15],较高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持政治稳定,而政治体系若想实现有效运行又有赖于足够的合法性和持续的政治稳定。因此,政治认同能够提高政治体系的有效性是由于政治认同本身具有巩固政治合法性和维系政治稳定的功能。

对政治体系而言,政治认同是其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前提,决定着执政党是否能够合法执政,政府能否合法制定和执行政策。一定程度上讲,政治体系对政治认同的强化和巩固过程便是民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确认过程。较高水平的政治认同能够提供丰富的“认同资源”去巩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而较低水平的政治认同可能导致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发生。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16]较低水平的政治认同会使民众在心理上疏远政治体系,在行为上不遵守政治体系的规则。若民众的政治认同持续弱化,政治体系将逐渐丧失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产生政治合法性危机。政治认同不仅关涉政治合法性,还关乎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强政治认同就没有政治体系的强权威性和强稳定性”[17]。正因如此,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者都十分重视政治认同建设,传统社会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命题,现代社会也有“人心向背决定党的前途命运”这样的论述。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风向标,政治认同度的高低和范围的大小影响着政治的稳定情况。此外,政治认同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价值性冲突,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政治稳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基本上是认同的,社会冲突通常会停留在工具性冲突层面,不会发展为价值性冲突。”[18]

此外,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亦离不开政治认同所提供的合法性基础,如果缺乏一定的合法性基础,政治体系将难以运作,有效性更无从谈及。具体来说,政治合法性的获得和巩固使政治体系具备支配和调动有限资源的资格,为其富有效率地应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对执政党而言,合法性的获得是执政党建立政治权威的前提,缺乏合法性资源将使执政党制定的各方面绩效目标无法实现,降低政治运行效率。对政府而言,“合法性通常被认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条件”[19],缺乏一定的合法性基础将使政府面临瓦解危机,行政效率自然也无法实现。“只有当政府获得人民自愿的拥护时,其统治才更有效力”[6],在“十三五”時期,“三农”政策之所以能够有效执行便是基于民众对政府的衷心拥护。同时,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有赖于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的维系。政治稳定给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利于减少政治波动对政治运行造成的破坏。

(二)政治认同有利于实现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政治认同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中发挥着引导动员和凝聚民众的重要功能”[14],是保证政治体系有效性、优化治理绩效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政治认同的重视更多源于党充分认识到了政治认同有利于实现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

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达成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主要是因为党高度重视政治认同建设,赢得了民心。纵观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政治认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建设在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也保障了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群众性运动……调动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热情”[20],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建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一时期,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有着高度的认同”[21],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坚强的政治保障。

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政治认同更是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固的政治认同将为政治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动力和保障。进入新时代,提高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亟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其中,政治认同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和“实践”两个层面:在心理层面,普遍且持续的政治认同能够凝聚民众的共识,提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在实践层面,普遍且持续的政治认同可以规范民众的政治行为,扩大他们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进而有效实现政治体系各方面的目标。政治体系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广泛认同,因为“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22],借助政治认同提供的动力,民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不断高涨,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政治认同“对于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3],能够使民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政治体系,促使各项目标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政治认同,政治体系将难以运行,其有效性亦无从谈起。

进一步而言,政治认同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逃避政治认同的塑造,缺乏政治认同支撑的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24]。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如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都和政治认同密切相关。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有可能会引起无序的竞争,拉大贫富差距,而政治认同能保证一定的政治秩序,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在政治现代化方面,若民众缺乏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积极的政治参与行为,将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参与既是表达一定政治态度的行为表现,同时也是认同主体对某种预期的高度确信”[13](P127),政治认同的状态反映了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和信任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政治认同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现代化方面,政治认同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现代化引领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但是,随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多种观念和思想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上协调多元观念和思想。“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构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25],同时,广泛的政治认同还能增进政治共识,弥合思想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政治认同将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提供权威基础和稳定的环境。若失去民众的广泛认同,党和政府的权威就难以得到保障,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使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难以开展。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政治认同建设,才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阶段,实现政治体系多方面的绩效目标需要充分借鉴这一经验,不断推进政治认同建设,为提升政治体系的有效性、优化治理绩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政治认同与回应性维度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为了维护政治统治,执政者都致力于提升政治体系的有效性。但是,有效性和回应性之间并非是一种割裂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有效性的实现可以弥补回应性的不足,而回应性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因此,若想获得民众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谋求高质量的民主政治,执政者还需增强政治体系的回应性。政治认同与回应性维度同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体表现在政治认同能够促进民众与政治体系之间的良好互动,使政治体系在“回应性”这一维度上保持高分值,进而更顺利地完成“民主”的价值目标,满足民众的需求,以此取得良好的治理绩效。

(一)政治认同缘何能增强政治体系的回应性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的关系范畴”[26],较高的政治认同度有利于使民众积极拥护和支持政治体系,增进二者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而政治体系若期望增强自身的回应性则较多地依赖于民众和政治体系的良性互动。由是观之,政治认同能够增强政治体系的回应性是因为它具有调节民众和政治体系关系的功能。

在政治实践的范畴内,政治认同的状态总是与民众的政治行为紧密相关,“认同主体根据认同的状况和程度,采取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表达对政治体系的支持”[13](P164)。较高水平的政治认同能够使民众积极参与政治体系的相关活动并遵守相关规范,而较低水平的政治认同容易造成民众的政治冷漠,引起他们对政治体系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不利于民众和政治体系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弱政治认同背景下,民众和政治体系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譬如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多个州的民众对选举结果不满并制造了多起暴乱也验证了这一点。同时,“政治认同的主客体在进行互动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有信息的交换”[27],能够促进民众和政治体系之间良好的政治沟通。政治沟通是政治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进行交换与传递的过程。[28]良好的政治沟通是民众和政治体系良好关系建立的“催化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互动能尽量避免二者之间的猜疑。若政治认同持续弱化,则可能导致民众和政治体系的非良性互动,破坏他们已经建立的良好关系。

“回应”首先是政治体系的一种行为,接着再在民众和政治体系的接触交流中形成一种互动的过程,且“回应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和直线性的,许多时候是多次互动和循环往复的过程”[29]。也就是说,回应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民众和政治体系的交流互动过程。政治体系具有较强“回应性”,其主要表现就是民众方面可以积极主动表达利益诉求,政治体系方面能够尽可能予以满足,只有建立起民众和政治体系的良好关系才能为二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保障。此外,政治体系对民众需求的积极回应建立在广泛而真实的社情民意基础上,唯有维系好民众和政治体系的关系,才能获知民众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下一步的回应奠定最基本的前提。就我国而言,我们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政府向贫困户征求脱贫攻坚整改意见时,民众相信政府,愿意向政府讲真话,从而使政府能够了解真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政治认同有助于政治体系完成民主的价值目标

“政府的运行,是政治体系权力运行的核心”[13](P198),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回应性主要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换而言之,政府回应的效果直接反映了政治体系的回应能力,也体现了治理績效的优化程度。现阶段,西方学者大多将政府回应理解为一种价值理念,而中国学者则更多将政府回应视为一种政府行为和政治过程。在西方,“回应性”最初是从民主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人民主权理论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听取和遵从民意,对人民负责。因此,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回应性是自由民主政体的显著优势,由于民众有定期选举政府的权利,为了获得他们的广泛支持,政府在参加选举前会对选民的需求作出承诺,在当政后自然也会制定政策兑现之前的承诺。然而,现实情况表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回应民意”的优势往往难以实现,民众的需求被逐渐极化的政治所削弱,西方民主也正在面临政府能否提供民众所需的基本服务的焦虑。[30]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方式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特别是进入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国家政策受强势资本集团和少数经济精英影响的态势愈加明显”[31],使得民众的利益和意见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根据美国捐献数据库Opensecrets的统计,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Future Forward USA这一利益集团在支持拜登的广告中就投入了大约1亿美元。[32]依靠利益集团赢得选举的政府,在当政后自然也要为这些利益集团服务。与西方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注治理的实质问题——政府如何满足民众的利益,将政府回应行为视为一种政府和民众的互动过程。[33]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区别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在满足和回应民众诉求方面表现的也较为出色。当然,随着民众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回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治认同对政府回应性的提升有重要价值:一则,政治认同可以通过增进政治参与缓解政府对民意的差别性回应问题,使政府对民众的需求作出平等的回应;二则,政治认同可以增强政府回应的效果,使政府的相关措施真正落实,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政治认同在提升政府回应性上的功效为政治体系实现民主这一价值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较大程度地优化了治理绩效。

“提高有效性和回应性,是每一个现代政府都会赞成的价值取向。”[34]在新时代背景下,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而政府回应的效果欠佳,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由于没有了解真实的民意,有些回应更像是一种作秀;由于政府和民众缺乏积极互动,导致有些回应不合理也不科学,等等。因而,优化政府回应过程非常必要和迫切。在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回应的理想状态应当是民众平等发声,政府平等地进行回应,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民众政治参与的程度不同导致政府差别地回应民众需求。也即是说,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越高,其意愿和诉求越能为政府所了解和重视,也越能得到政府及时有效地回应。譬如在2007年厦门PX事件中,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广泛参与,民众的诉求得到政府的重视,最终这个项目被迁至漳州古雷半岛。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往往参差不齐,而“政治参与的不平等可能会导致差别回应”[35],要想纠正和改善政府的这种“差别式回应”,应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参与最为密切的当属政治认同,民众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在政府“差别式回应”的改善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政治实践的层面来看,政治认同“体现为实践中的政治参与行为”[36],民众的政治认同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发生政治参与的行为。由此观之,政治认同对政府回应的优化作用体现为:较高的政治认同带来了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利于矫正现实中政府“差别式”回应的问题,从而使民众的意见可以被政府更好地了解和采纳。

优化政府回应不仅仅需要保证政府平等的回应,还应当确保政府回应的实际效果。无论是民众向政府提出要求,政府被动作出回应,还是政府先于民众,创造性地履行责任,主动作出回应,最终都将落实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层面。换言之,社会问题能否得到实际解决直观地体现了政府回应的效果,在这其中,政治认同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政府回应的过程中,政治认同可以提供丰富的信任资源,“高政治认同往往意味着给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37]。可以说,高水平政治认同提供的信任资源是政府回应效果能否真正发挥的重要前提,“在一个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较高的社会中,政府回应往往容易被社会接受、信任,从而有效地安抚民众情绪”[38],加速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政治认同程度过低,民众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即使政府对民众的需求很敏感并作出快速的回应,而民众对此不接受、不认可,那么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无济于事。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政治认同所提供的信任资源对政府回应效果的显著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源自民众的利益受损,尤其是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政治体系对此类事件的回应效果不仅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回应机制是否完善,还取决于民众的政治认同情况。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回应情况由民众予以评价,而且政府回应的措施能否真正落实也依赖民众的配合与支持。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在一开始未得到较好解决的原因之一就是民众对当地政府缺乏信任,下意识认为当地政府存在隐瞒和欺骗。面对此类群众性事件所引发的民众与政府的非良性互动,较高的政治认同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使民众对政府的回应态度和行为给出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能够使民众与政府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一起解决问题,更好地落实政府制定的相应解决措施。从更宽泛的视角来看,基于良好的政治认同,民众对政治体系更为信任,会更倾向于选择理性化和制度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政府能够更清晰且更具针对性地予以回应,既可以有效规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政府回应的效果。

四、政治认同与治理绩效的良性循环

前文所述,政治认同在治理绩效的优化方面功能显著:既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又可以增强政治体系的回应性。除此之外,政治认同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它可以增加民众对政治体系的宽容度,培养民众的宽容精神,由此帮助政治体系更快走出治理失效困境,降低负面成果。良好的治理绩效是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和期望,同时也是政治体系的自身追求。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政治体系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治理失效的情况,而且影响治理绩效的因素有很多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体的绩效。在此情况下,政治认同的作用十分明显,“政治认同增加公民对于政权治理失效的宽容度”[36],广泛而持续的政治认同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的宽容精神,带来更多益处。面对治理失效问题,高政治认同能够为执政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多的空间去应对遇到的问题,进而稳步提升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如果缺乏广泛的政治认同,面对治理失效问题,民众更可能会表现出质疑的态度和责难的行为,导致负面效果进一步扩大,甚至还会威胁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部分西方国家陷入了治理失灵的困境,面对这一局面,由于其民众普遍缺乏较高的政治认同,对政府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不满,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

一般情况下,政治体系的实际表现受民众政治认同程度的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程度越高,政治体系在有效性和回应性方面越有成效,并且政治体系各方面成效的反馈,反过来也会影响民众的政治认同程度。政治认同与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之间是良性循环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政治认同可以兼顾政治体系的“有效性”与“回应性”,优化其治理绩效;同时,具有良好治理绩效的政治体系将更利于塑造民众的政治认同,由此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首先,政治体系多方面绩效目标的实现(即有效性维度)能够维持政治认同。“绩效在任何时候都是民众对政治体系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来源”[7],关系着政治认同的强弱。经济发展对政治认同有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执政者能够赢得更多的认同。因而,执政者必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实在在地为民众提供福祉。如果经济绩效表现较差,则会削弱政治认同。不过,如果执政者仅仅靠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来获取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可能会导致“政绩困局”。[39]政治绩效是政治认同的重要保障,政治绩效主要体现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民主能否得到真实保障直接影响着政治认同的持续性。“在民主条件下,各种不同意见可以自由表达……最终通过协商、理解、妥协,达成政治上的根本一致,实现‘和而不同”[21],增强政治认同。文化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为民众政治认同的提高奠定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具有着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的重要作用。[40]社会方面,黨和政府在民生建设上的显著成果是政治认同提高的可靠保障。“民生是政治认同获得的永恒命题”[41],民生问题的良好解决能帮助党和政府赢得民心,获得更多的认同资源。

其次,政治体系的积极回应(即回应性维度)可以巩固政治认同的成果。政治体系能否在较短时间内积极回应民意对政治认同有直接影响,快速且积极的回应促进了民众和政治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环境。“如果忽视了民意,只是对其进行简单‘一刀切的暴力冷处理会使民众失去对国家的政治认同”[42],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乱。针对政治认同的巩固这一问题来讲,“回应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各种需求,提高政治认同的范围和程度。积极建设“回应型”政府可以不断提高利益认同,为政治认同的提升奠定利益基础[43];同时,政府积极回应民意也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认同的状态。政治体系的良好绩效和积极回应对政治认同的维持和巩固作用表明,治理绩效对政治认同也同样重要。在新时代,优化治理绩效还是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有效路径,“巩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优的治理绩效”[44]。

总而言之,政治认同和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民众较高的政治认同为优化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得到优化后又将有利于进一步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佟德志.治理吸纳民主——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困境、逻辑与趋势[J].政治学研究,2019(02).

[2]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60.

[3] JUAN J. LINZ.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20-22.

[4]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

[5]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3.

[6] 何 军.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1).

[7] 徐家林,张 茜.民众政治认同的生成前提与国家构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6).

[8] 余逊达,徐斯勤.民主、民主化与治理绩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9] 赵睿诗.现代国家政治认同的塑造及其中国场景[J].浙江社会科学,2019(12).

[10] 王家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回应性:一个组织现实主义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5(02).

[11] 〔美〕威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6.

[12] 邱 杰,黄德林.基于要素分析的政治认同提升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

[13]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4] 李奋生,闫志军,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

[15] 王维平,朱安军.以政治认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16]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7-100.

[17] 蒙象飞.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18] 彭正德.论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5).

[19] 任中平.有效性视角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拓展[J].学习论坛,2020(09).

[20] 蒙象飞.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探索,2021(02).

[21] 宋玉波,陈 仲.改革开放以来增强政治认同的路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4(01).

[22] 包心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学习论坛,2014(01).

[23] 胡 建,刘 惠.论“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5(04).

[24] 常轶军.现代化视阈中的政治认同塑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5] 权宗田.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

[26]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生活[J].学习论坛,2012(07).

[27] 郑建君.青年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的关系: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

[28] 谢 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29] 李严昌.政府回应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20.

[30]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1] 张亚泽.当代中国政府民意回应性的治理绩效及其生成逻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32] Opensecrets.‘Dark money topped $1 billion in 2020, largely boosting Democrats[EB/OL].(2021-03-17).https://www.opensecrets.org/news/2021/03/one-billion-dark-money-2020-electioncycle?__cf_chl_captcha_tk__=pmd_gVX5yN4_pXfPJMW8cr

WSReCkAMhkIOVafBVUKB9TR_A-1635470971-0-gqNtZGzNAyWjcnBszQlR,2021-03-17.

[33] 李 放,韩志明.政府回应中的紧张性及其解析——以網络公共事件为视角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34] 陈雪莲.效率政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

[35] 林晶晶,雷叙川.民众对政府回应满意吗?——基于CSGS2015调查数据的发现[J].中国政治学,2020(04).

[36] 王茂美.政治认同的建构:主体与对象之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37] 常轶军.国家安全的政治认同之维[J].学习与探索,2019(12).

[38] 郎友兴,薛晓婧.政府回应的是需要还是需求?——对“送医下基层”的一种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19(01).

[39] 〔美〕塞缪尔·享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9.

[40] 喻包庆.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41] 曾 楠.民生:政治认同获得的永恒命题[J].理论月刊,2017(03).

[42] 张爱军,秦小琪.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特性、失范与改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05).

[43] 郝 丽,崔永刚.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新视野,2014(04).

[44] 常轶军.政治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J].探索,2018(06).

Effectiveness and Responsiveness: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Optimizing Governance Performance

Yang Huirong,Zhang J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06)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optimizing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s the key task of the political system.Goo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system, while poor governance performan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may destroy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mocratic system.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effectiveness and responsiveness.The unity of the two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how to balance the two dimensions needs to rely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effectiveness dimension, political identity is beneficial to achieving the performance goals of political system in many aspects.  In the responsiveness dimension, political identity helps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achieve the value goal of democracy.  In addition, political identity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s also in a virtuous circle.  Higher political ident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ize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an further solidify political identity.

Keywords: Effectiveness;Responsiveness;Political identity;Governance Performance

責任编辑:吴 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代际比较视角下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研究”(15CZZ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国家治理中农民政治态度转变机制研究”(18BZZ020)、山西省统战部课题“政治认同视域下网络意见领袖的统战工作研究”(2021SXTZ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绘荣(1982- ),女,湖南汉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文化和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

张 静(1996- ),女,山西左权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