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研究
2021-12-23潘颖兰
潘颖兰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方法:调查2018年3月~2020年3月实施的17324例普通外科手术中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原因。结果:17324例手术病例中出现护理不安全事件23例。其中检测卡漏放发生率最高,护士责任心缺乏是造成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过关等都是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核心部分,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应建立建全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预防;护士责任
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确保护理安全可有效减少医患纠纷[1]。手术室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较多,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十分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实施的普通外科手术17324例,其中男10142例,女7182例;年龄7~81岁,平均年龄(46.42±4.24)岁。期间手术室护理人员29名,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其中本科1名、大专21名、中专7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1)接错患者:特别是对于手术前过度紧张的患者,在使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易发生接错事件。(2)摔伤、碰伤患者:在接送患者途中,接送车出现故障,未拉床档,小儿及躁动者未绑约束带。(3)用药有误:药物摆放错误;未严格执行查对原则,药物标识不清,执行口头医嘱有误。(4)烧伤、烫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温度过高;使用电刀引起燃烧,电极片固定不牢,身体其他部位与手术床金属部分接触。(5)器械准备不充分:器械性能不佳,配件不齐全,数量不充足。(6)体位安置不当导致的损伤:压疮,上肢过度外展;约束带过紧导致神经损伤,衬垫不当影响呼吸循环。(7)物品清点有误: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敷料、缝针清点有误。(8)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当造成损伤:工作压力设置过大,未记录使用时间,未及时提醒术者止血时间,造成患者肢体神经、血液循环受损。(9)术中取下的病理标本遗失。
1.2.2 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手术室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的法规,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是確保护理安全的关键环节。(2)手术室一般制度。管理者应落实手术室的基本制度、参观制度、接送患者的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奖惩制度。(3)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查对患者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物品、药物过敏等情况。仔细检查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准备齐全。执行口头医嘱时,复述一遍,准确无误后使用。注意重点做好以下防范:防止跌倒、坠床;防止烫伤、烧伤患者;在使用高频电刀时,严格控制输出功率;使用乙醇擦拭皮肤时不可过湿,乙醇未干时不可使用电刀切割;电极片要紧贴皮肤,固定于远离心脏、肌肉丰富部位,患者身体其它部位避免与手术床金属部分接触;防止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当及体位安置不当导致的损伤,在使用气压止血时正确设置工作压力,及时记录使用时间,提醒术者止血时间,安置体位时正确使用体位垫;约束带不可过紧,上肢外展<90°,加强术中观察;防止术中标本遗失,器械护士应妥善保管好标本,不能随意丢弃;清点制度,术前、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前,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医生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等物品数量,每次2遍,并由巡回护士准确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手术护士中途尽量不换人,物品交接不清时,不能交接。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分析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
2结果
17324例手术病例中,出现护理不安全事件23例,护士责任心不强导致检测卡漏放、专业技能不过关导致体位不满意、核查制度执行不严导致手术台物品清点错误等可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见表1。
3讨论
实施安全、可靠的护理不仅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保证护理质量必须要有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防止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责任心不强导致检测卡漏放发生率最高,而护士责任心缺乏是出现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过关等都是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责任意识,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实践丰富专业知识等,都有利于提升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减少不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熊英,佘兮,李芙蓉,黄倩,姚秀,石海霞.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