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对胃癌诊断价值比较
2021-12-23唐仕敏
唐仕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4月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74例,均接受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确诊胃癌61例,疑似胃癌7例,非胃癌6例;术后病理诊断确诊胃癌73例,疑似胃癌1例。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分化管状腺癌5例,黏液腺癌32例,乳头状腺癌30例,低黏附性癌1例;外科术后病理分化管状腺癌15例,黏液腺癌20例,乳头状腺癌36例,低黏附性癌3例。胃镜活检和外科术后的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活检和外科术后的病理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和外科术后病理检查两种方式在胃癌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其中术前胃镜活检可作为术前治疗方式的参考依据,而外科术后病理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价。
关键词:胃癌;术后病理;胃镜活检
胃癌是临床多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消化道肿瘤首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1]。其中,胃腺癌是胃癌最常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对临床上怀疑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是早期检测、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但胃镜病理标本小、取材较浅,因此,术前活检在反映肿瘤真实情况,确定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的作用是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74例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的异同,旨在重新审视术前胃镜活检评估胃癌患者肿瘤情况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20年4月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74例,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35~78岁,平均(51.02 ±3.2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24±0.36)年。
1.2 研究方法
(1)术前胃镜活检;(2)外科术后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標
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早期胃癌病变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的诊断结果及一致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胃镜活检病理、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比
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对癌细胞分化程度诊断对比
术前胃镜活检、外科术后病理检查对癌细胞分化程度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病理检查、术前胃镜活检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在胃癌确诊、病理组织类型和肿瘤分化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胃镜活检的准确性仍与术后病理检查存在一定差距。胃镜活检和组织病理结果存在差异性,其影响因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年龄相关性,年龄较轻的患者往往是体检时发现,病变多处于早期,胃镜下组织病理分化程度低,表现往往不典型,若医生不能仔细探查或检查不充分,则容易出现漏诊,造成检验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不一致。(2)胃镜探查具有局限性。病理采集不足和需倒镜观察等,造成胃底、贲门和胃体等部位胃癌患者诊断率较低,但这些部位均是胃癌常见发病部位。(3)对同一肿瘤不同部位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胃镜检查仅能取出一部分组织,这就造成术前胃癌病理检查难以判断。故在临床上,对胃镜活检取材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本研究发现,术前胃镜活检对胃癌的确诊和疑似诊断价值较高,这提示胃镜活检在术前仍是相对可靠的筛查、鉴别方式,而通过改进取样方法、改善内镜技术可消除目前内镜活检取样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有望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胃癌术前胃镜活检和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术前胃镜活检对胃癌准确性较高,可为胃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孙鹤,黄体政,李洪德.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1):106-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