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2021-12-23郭峰
郭峰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色球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70例。实验组应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参照组应用常规流程,比较组间检验数据。结果:实验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输血事故占比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实验室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大大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血型;实验室检验
输血如今在医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从输全血逐渐转变为输成分血;从输异体血到输自体血,如何做好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是当前重中之重[1]。本研究分析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色球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70例。实验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21~70岁,平均(50.05±3.48)岁。参照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22~71岁,平均(50.10±3.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流程实施输血检验,即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通过手工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展开实现交叉配血,对患者主、次侧是否发生溶血、凝集情况进行观察,随后实施阳性对照试验操作。实验组患者以质量控制流程实施输血检验,包含:(1)构建监督机制,即在医院、血型实验室的基础上,优化并制定更加专业化的输血检验流程;成立输血管理小组,对检验工作进行督导与检查,及时发现检验中的不足,并加以整改。(2)进一步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对检验人员展开定期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输血检验人员工作能力,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3)质控对策,于患者输血前进行质控,即在输血前实施常规传染病检查,若患者显示有传染病,需要马上加以隔离,同时详细记录病情,进而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若患者与输血适应证相符合,则应该开展输血治疗,并择期对手术患者实施自身输血治疗。同时应该规范采集样本,对输血申请单上信息进行认真核查,当确认无误之后才能采样进行检查。另外,需要做好相应的血型检验、交叉配血,检验人员应该对检验试剂进行核准,查看其是否有体外检测诊断产品批文、有无超过有效期;对于检验设备而言,则需查看其是否能正常使用,随后展开相应的校正工作,注意在检验期间需规范、完整书写检验报告并签字,并将各自的检验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对检验样本做好备份工作。
1.3 观察指标
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输血故事发生率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比较
实验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占比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输血事故发生率占比比较
参照组输血事故发生率占比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检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若在输血前发生差错、疏忽,轻则发热、传染疾病,重则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为了提升患者的输血安全性,需严格控制输血检验质量。本研究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制定出可行性、实用性较高的质控对策,要求检验人员在输血检验期间不但要核实患者信息,还需严格把控受血者的输血指征,在血液抽取完成之后,应该立即在试管外贴上标记,随后送检;另外,在血型检验、交叉配血期间,应该强化对溶血、凝集情况的关注,特别是妊娠患者以及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则需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且为了降低假阳性结果的出现,需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基础病,以此降低检验样本的误差,提升检验准确性[2]。
综上所述,做好实验室临床输血質量控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可以大大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卉,陈祥.血型实验室检验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6):44-46. .
[2]史华山.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