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足部创伤骨折怎么治疗?
2021-12-23吕剑
吕剑
踝、足部创伤骨折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群体当中。在此期间,如果损伤情况较为严重,就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针对踝、足部创伤性骨折,应当如何采取相应的治疗呢?
1踝部创伤骨折治疗
1.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1.1 单纯外踝骨折
临床研究显示,创伤性关节炎最先发生在外踝关节面,在患者出现单纯外踝骨折后,会在各种致伤力的作用下出现移位。而在此期间,借助手术治疗可对腓骨长度复位,并应用钢板、拉力螺钉、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1.1.2 单纯内踝骨折
单纯内踝骨折如果无移位的情况,采取石膏固定即可。如果出现移位的情况,可借助闭合固定以及开放内固定的方式进行解剖复位。此间针对骨折间隙当中有软组织以及肌腱的患者,可借助透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1.1.3 双踝骨折
在手术治疗期间,双踝骨折患者尽可能采取内外固定治疗,但是后期很容易出现内侧不稳的情况,致使三角韧带功能出现障碍。因此,在采取手术治疗后,还要将踝关节固定于内侧韧带松弛位置,以促进骨折更好地愈合。
1.1.4 后踝骨折
临床当中较为少见,在进行内外踝复位的过程当中,可使用后踝复位。而在此期间,是否要采取内固定,还需根据骨折块对关节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决定。如需内固定,通常选取可吸收钉棒以及金属松质骨螺钉。
1.1.5 下胫腓联合损伤
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在临床治疗当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相关研究显示,下胫腓联合分离而内外踝完整,对踝关节负重功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如此时踝穴增宽,通过固定下胫腓联合可增加胫距关节面负荷。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在踝关节最大背伸位时进行下胫腓联和固定,可有效避免穴位过紧对术后背伸产生的影响,在术后12周负重下床前拆除内固定物。
1.2 保守治疗
部分研究显示,保守治疗方法的应用在踝部创伤骨折治疗当中发挥着显著的效果。通过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疼痛较低,固定牢靠,可规避非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以及临床并发症,且患者在实施治疗后可尽早展开关节功能锻炼,促进骨折以及关节功能更好地愈合以及恢复。但是该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足部创伤骨折治疗
2.1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临床治疗期间要科学选取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并配合相应的术后处理,才能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1.1 保守治疗
该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骨折粉碎严重无法进行复位、软组织自身条件差,伴有全身性疾病、合并手术禁忌症且年龄较大的患者。
2.1.2 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术
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当中,对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可達到一定的复位效果,降低骨折畸形的概率。主要适用在部分关节外骨折,位移不大或者无位移情况的关节内骨折、伴有手术禁忌症或者作为手术治疗前的预处理。
2.1.3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能够使得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充分做好复位骨折块的固定,进而引导患者尽早参与到功能锻炼当中,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手术治疗的特点,主要是用于关节面不平整大于1 mm、跟骨骨折明显缩短、跟骨宽度在1 cm范围之内、骨关节骨折块分离移位不显著,或者伴有跟骨周围关节脱位、半脱位的情形。在手术应用过程当中,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内固定方式;而在植骨期间,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是否植骨。
2.1.4 距下关节融合术
主要适用于累及跟骨距骨中后关节面破坏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手术期间,要尽量对骨折块整块移位,恢复其原有的高度以及宽度后,再进行矫正且做好内固定,然后对多余软骨去除,自体骨植骨进行距下关节融合。
2.2 距骨骨折
2.2.1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应用在不发生移位或者移位很小的患者当中,采取闭合性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即可。
2.2.2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碎片切除、软骨下钻、内固定、松质骨移植、骨软骨移植,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是针对严重性粉碎性距骨骨折患者,任何复位以及固定方法治疗都无效,只能借助一期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
3可吸收材料在踝、足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可吸收材料在骨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组织相容性良好,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毒副反应。
4关节镜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复位情况进行观察;辅助骨折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在对钢板内固定取出过程当中,对关节面进行检查和评估,解决相应的问题;指导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该技术创伤小,安全性较高,患者并发症相对较低,且有助于更好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