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装置固定外伤松动牙齿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2021-12-23王冰
王 冰
(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新郑 451100)
牙外伤临床表征主要为牙齿完全脱落、半脱位、嵌入性脱位、牙移位、松动等,一般情况下临床常采用金属丝结扎法等传统固定治疗,但传统固定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异位愈合、脱位牙齿垂直向固位差、结扎不稳定等问题[1~3]。因此,为了找到有效治疗外伤松动牙齿的方案,本研究选择50例120颗外伤松动牙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正畸装置固定与金属丝结扎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口腔科接诊治疗的50例120颗外伤松动牙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0例120颗外伤松动牙齿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参照组(实施常规金属丝结扎法治疗)与实验组(实施正畸装置固定治疗)各60颗。
参照组患者中外伤类型:嵌入型脱位10颗、完全脱位8颗、半移位或移位30颗、单纯松动12颗;下颌前牙15颗,上颌前牙45颗;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5.6±1.3)岁;男14例,女11例。实验组患者中外伤类型:嵌入型脱位11颗、完全脱位7颗、半移位或移位31颗、单纯松动11颗;下颌前牙16颗,上颌前牙44颗;年龄8~73岁,平均年龄(35.6±1.3)岁;男13例,女12例。
两组患者在外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中未出现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接受金属丝结扎法,具体方法为:对患者给予清创、止血、复位处理,采用不锈钢结扎丝(直径0.25mm)在松动牙两侧沿牙颈部开展8字结扎。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正畸装置固定治疗,具体方法为:通过根尖摄片及X线全景摄片观察患者牙槽骨、牙根等部位的外伤情况。正畸治疗装置方法:将至少两个支抗的牙位放置在患牙两端,将方丝弓托槽(0.22)进行黏结,通过镍钛丝(0.016英寸)制备患者牙弓形态的片断弓,之后首先使用不锈钢结扎丝(0.020mm)结扎,其次使用不锈钢结扎丝(0.25mm)实施倒8字结扎,待患者牙齿两端托槽后应用结扎圈结扎,以后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接触咬合创伤、黏膜损伤等,完成口腔操作后对患者给予抗生素口服及口泰漱口水漱口,告知患者每14d开展复检。
1.3 评定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单纯松动、半脱位、移位、完全脱位、嵌入型脱位等牙髓炎发生率及对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等于愈合率,愈合标准:患者治疗后吸纳住牙根吸收,经X线片显示牙周愈合良好,且无叩痛,咬合功能良好,患者未诉不适。无效标准:患者治疗后无显著变化或者松动程度超过Ⅱ度。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14~90d复查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该指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牙髓坏死率对比
治疗14~90d复查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牙髓坏死率为0.00%,参照组患者牙髓坏死率为15.00%,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牙髓坏死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牙髓坏死率[n(%)]
3 讨论
牙齿突然受到机械外力产生的疾病就是牙外伤,牙外伤常见的诱发因素与运动、暴力行为、交通事故、摔倒有关,且因外力作用方向、速度、大小、性质等不同,导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牙外伤[4~6]。强度大、低速度外力可导致患者出现牙周组织损伤,高速度外力可导致患者出现牙冠折断,较重外力可引发患者出现牙脱出及牙周膜撕裂,轻外力可引发患者出现牙周组织损伤,间接外力(如上牙受下牙猛烈撞击或者外力袭击下巴)可引发患者出现磨牙外伤[7~9]。传统固定治疗方法,如金属丝结扎法,虽然可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治疗后患者极易出现牙髓坏死的情况[10]。而正畸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牙外伤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后不会出现牙髓坏死等并发症,安全可靠。在正畸装置固定后应告知患者强化口腔卫生,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早期牙釉质龋病、牙釉质脱矿等,同时还需按照患者年龄及牙松动时间制定牙髓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术后21~28d接受根管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弓丝,使其有效贴合牙唇面,并避免舌向矫形力、唇向矫形力伤害牙齿[11~12]。本次选择120颗外伤松动牙齿,对比正畸装置固定与金属丝结扎的治疗效果,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6.66%;实验组患者牙髓坏死率为0.00%,参照组患者牙髓坏死率为15.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正畸装置固定治疗外伤松动牙齿,具备更高的近期临床价值,且安全可靠,与相关医学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正畸装置固定疗法治疗外伤松动牙齿,近期疗效较高,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