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分析
2021-12-23刘志伟李骄骄曾振华唐芳贵
刘志伟 李骄骄 唐 威 曾振华 唐芳贵
(1.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2.衡阳市博文高级中学 湖南衡阳 421099)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1]。全日制教育硕士因其专业的应用性及定向性,在教育实习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怎样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育实习关系到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质量的好与坏[2]。如何处理好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问题,对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提升及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都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几所湖南省高校的80名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被试基本情况、专业认同、教学实施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学校管理五个层面。
一、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育硕士对教材有一定的熟悉度,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合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主动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对多媒体设备有一定的掌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教育硕士在教育实习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育硕士自我成长方面
1.教育硕士对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不深刻
如图1所示,至少有50%的教育硕士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教育硕士对此认识不到位,学习就犹如“无源之水”,必将影响其学习及长远发展。
2.教育硕士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硕士在组织教学时没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21.25%的教育硕士选择“直接用别人的教学设计”,75%的人选择“修改别人的教学设计”,教育硕士没有主动在教学中将已有知识与实际学情相融合。仍有33.75%的同学对教材掌握的不够透彻,各知识板块未形成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衔接;教育硕士在应对课堂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需提升,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课堂教学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
(二)学校培养方面
1.部分教学课程开设不合理
图2中,只有38.75%的教育硕士对学校课程设置较为满意;高达60%的教育硕士在看待“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的联系”问题上持不太乐观的态度。高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偏向于教学理论的学习,在一线课堂体现得不够充分。学校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开设教学课程更能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图2 课程设置满意度
2.学校存在制度与管理上的缺位
(1)“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双导师制”是众多高校采用的一种有效培养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的影响力有限。高校导师有较强的学术科研水平,但对一线教学情况了解较少;校外导师虽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但将经验提升为理论的能力稍有欠缺。校方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双方的交流合作未能深入进行,“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2)教育实习“散”
“散”是指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整体上较为松散。如图3所示,超过30%的教育硕士认为学校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力度较弱。教育硕士实习成绩考核与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学与老师的工作意愿,同学们缺乏交流协作与共创共享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能力无法有效提高。
图3 学校对教育实习管理力度调查情况
(3)教育实习形式化
高校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视力度较小。教育硕士的实习活动在组织形式、内容要求及管理办法等方面沿袭了传统教育实习。教育硕士大多从事听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三项工作,部分教育硕士没有充分体验班主任实习工作,参与教学研讨与改革研究的次数较少。
3.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
77.5%的同学进行微课教学的次数不多于4次;55%的同学参加教育见习的次数为1~2次;40%的同学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排课节数不多于4节;85%的同学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一系列数据表明,教育硕士得到的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较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多的停留在书本,无法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做出相应调试,这必将导致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提升受到限制。
二、教育硕士教育实习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教育硕士的自我提升
1.明确专业方向,提高主观能动性
教育硕士要熟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教育硕士,要明确教育实习目标,摒弃 “文凭论”“就业论”等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端正自身的态度,积极投身到教育实习的工作中,收获教育实习的累累硕果。“扮演”好教师角色,将教育实习的任务落到实处。
2.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本领
教育硕士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基础教育动态,熟悉中小学学科教材;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合理借鉴他人优秀教学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学理论与当代教学需求相结合;在日常学习中,要锻炼自己的应急处理能力,一旦遇到课堂突发事件,冷静处理,及时分析并总结经验。
(二)学校管理的自我完善
1.健全机制,推动“双导师制”有效落实
高校实行“双导师制”能够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为保证“双导师制”的落实,第一步是要建立健全导师评选制度。评选出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校内导师,外聘一线教学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小学教师担任校外导师。
此外,要建立双向导师联系机制,加强双向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双方进一步就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增加培养意见的反馈频率,从而达到对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有效监管。还要努力推动教育实习师生管理制度条例的构建,在双方互惠互信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包括导师职责要求、教育实习开展情况、学生实习成果及奖惩制度条例,从而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地推动“双导师制”的落实。
2.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形成够明确、可监管、有特色且与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是整个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深入一线教学课堂,与实践基地交流对话,通过调研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教学实践环节,要制定出台具有院校特色和突出专业优势的辅助性文件,与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形成立体化差异。制定适应教育硕士专业要求的教育实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3.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是推动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之一。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侧重对政策执行力度的有效监管。在合法、合理和可接受的前提下,在双方共同意愿下用制度条例来对师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约束,明确指导老师的工作职责,例如对学生教学设计的把关、教学能力的培养等;对教育硕士在实践基地的实习工作严格要求,督促其按照实习方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成立双向联合的实习督导组,加强对教育硕士的考勤、纪律等多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4.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课程的开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大多数教育硕士缺乏教学经验,参与教育见习、教学研讨的机会较少,渴望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自我。高校要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搭建开拓视野的平台;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多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自主权。
学校要科学规划实践教学安排,增加教育见习次数,多观摩一线教学课堂。要确保教育硕士有充足的时间去融入到一线教学工作,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要转变原有思维,创新教育实习观念,打造“予学于教”的新模式。学校可尝试着在校区附近寻求建立深度合作的实践基地,学生在入校学习时就可在基地适当从事教学活动,跳出“先理论后实践”的固有思维,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自我反思与自我总结,实现教学与学习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