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三座小型西周墓的清理
2021-12-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年3—6月,为配合三门峡市中兴量仪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内56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地址位于三门峡市开发区北环路以西、三门路以北,西南距三门峡陕州公园(原陕州城)约1.5公里(图1)。该地原为三门峡市后川村耕地,表面平坦。现将其中3座小型西周墓葬简报如下:
图1 发掘位置示意图
一、M6
1.墓葬形制
M6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0.40米,方向70°。墓口长2.2米、宽0.9~1.1米;底长2.4米、宽0.9~1.1米,距墓口2.12米。在距墓口1.8米处发现生土二层台,台东宽0.18米、西宽0.1米、南宽0.16米、北宽0.2米,残高0.32米。墓室东西两壁微下斜,南北两壁较为平直,壁面加工粗糙,室底较平。墓内填红褐色五花土,质地疏松。葬具为木质单棺,腐朽,仅见灰白色棺痕。棺呈近长方形,长2.04米,宽0.52~0.6米,厚0.04米,高度不详。棺内有人骨架一具,基本保存完整,仰身直肢葬,头西脚东,头部腐朽,面向不详,性别年龄不详。(图2)
图2 M6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该墓出土随葬器物为2件陶器,陶质为泥质灰陶,器形分别为罐、簋。器物均放置于棺内墓主头部附近。
簋 1件。标本M6:2,尖圆唇,敞口,斜弧腹,高圈足外撇。腹上部和底部各有一圈细绳纹,局部残存有烟炱。口径24.2厘米,底径13厘米,通高15.2厘米。(图3-2,封二-2)
图3 M6出土器物
二、M10
1.墓葬形制
M1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0.75米,方向95°。墓口长2.3米,宽0.88~0.98米;底长2.34米,宽0.92~1.04米,距墓口1.66米。在距墓口1.5米处发现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壁面内收,台东宽0.3米、西宽0.04米、南宽0.12~0.18米、北宽0.14~0.22米,残高0.16米。在墓室东壁下发现壁龛,龛底平面呈长方形,长0.54米,高0.4米,进深0.16米。墓室四壁微斜,壁面不光滑,室底较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五花土,质地疏松。葬具为木质单棺,基本腐朽,仅见灰白色棺痕。棺呈长方形,长1.88米,宽0.54米,高度厚度不详。棺内有人骨架一具,基本保存完整,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面向南,上身微向南侧,右臂弯曲,手放置于肩部,性别、年龄不详。(图4)
图4 M10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4件(套),分为陶器和贝币两类。其中陶器3件放置于壁龛内及壁龛口处,贝币1套4枚,放置于棺内。现介绍如下:
陶罐 1件。标本M10:1,泥质灰陶,斜折沿,方唇,侈口,束颈,鼓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饰两道凹弦纹。口径11.2厘米,腹径15.8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12.5厘米。(图5-1,封二-3)
陶鬲 1件。标本M10:2,泥质灰陶,口部大部残缺,从残存的部分看为平折沿,方唇,侈口,束颈,鼓腹,弧形档,3个锥形足,实足根较短。颈部以下器身饰篮纹,裆部横饰篮纹。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通高10.4厘米。(图5-2,封二-4)
陶簋 1件。标本M10:3,泥质灰陶,方唇,敞口,垂腹,上腹微弧,下腹内敛,圜底,圈足外撇。腹上部饰两圈凹弦纹,腹下部饰一圈凹弦纹,在腹部弦纹之间饰24组竖雷纹(图5-5),竖雷纹之间装饰3个扉棱。圈足中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2.4厘米,底径14.2厘米,通高15厘米。(图5-4,封二-5)
贝币 1套4枚。样式相同,仅大小略有差异。白色,略呈椭圆形,正面微拱,中间刻有一浅槽,槽两侧刻平行短画,背面有一近椭圆形小孔。标本M10:4,长径1.6厘米,短径0.6厘米,孔径0.9厘米。(图5-3)
图5 M10出土器物及陶簋竖雷纹拓片
三、M12
1.墓葬形制
M1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0.4米,方向275°。墓口长1.86米,宽0.52~0.56米;底长1.90米,宽0.52~0.56米,距墓口1米。墓室四壁微斜,壁面不光滑,室底较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五花土,质地疏松。墓内有人骨架1具,基本保存完整,仰身直肢葬,头西脚东,面向南,双手交叉置于腹部。性别、年龄不详。未发现葬具。(图6)
荒山绿了,群众富了。平顺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中,注重培养支柱产业,选准连翘种植并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早期栽植的连翘已经受益,项目区一个劳动力利用农闲采连翘,可年增收3000多元。乡宁县琪尔康公司坚持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营造翅果油树7万多亩,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带动2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图6 M12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1件,为陶鬲,放置于墓室西部,墓主头部附近。
鬲 1件。标本M12:1,泥质黑陶,尖唇,敛口,口沿微残,折沿微斜,沿略残,束颈,腹部微鼓,锥形足。口沿饰一周宽凹弦纹,颈部以下器身饰篮纹,裆部横饰篮纹。口径15.6厘米,最大腹径15.2厘米,通高12.8厘米。(图7,封二-6)
图7 陶鬲(M12:1)
四、结语
1.墓葬年代
本篇简报的3座墓葬,开口均处于扰土层下。在墓葬形制上,均为口小底大、东宽西窄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葬具主要为木质单棺。出土器物多为陶器,主要为罐、簋、鬲等。这种墓葬形制、葬式和器物组合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
在出土器物上,M6陶罐(M6:1)、M10陶罐(M10:1)分别与张家坡M201:3Ⅵ式罐、K132:4陶罐相似[1];M6陶簋(M6:2)与张家坡M178:2陶簋相似[1]。因此M6、M10年代当在西周早期,大致为成王和康王时期。M12陶鬲(M12:1)与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M51:1Ⅴ式弧裆鬲相似[2],因此M12年代当为西周中期。
综上所述,本篇简报的三座墓葬年代为西周早中期。
2.墓主身份
三座小型西周墓中均未出土铜器,基本都有木质葬具,且有随葬品,少则1件(M12),多则4件(M10),因此墓主身份当为平民。
3.墓葬国别
三门峡原为陕,两周时期先后为焦、虢二国所辖。《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焦在陕县。”西周晚期(公元前775年)焦国被虢国所灭,《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七年,虢人灭焦。”
从地理位置上看,3座墓葬距焦城不远。《水经注·河水》“……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2007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与中兴量仪有限公司相距不远的开发区工业园润德实业有限公司工地曾清理出12座焦国墓[3],二者在墓葬形制、葬具葬式和出土器物组合上极其相似,推测该墓区周围可能存在焦国公墓。
综合以上,这三座墓葬为焦国墓。
本篇简报的三座墓葬,属于西周早中期的焦国。目前焦国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还不深入,本篇简报期望对研究焦国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起到推动作用。
领队:杨海青
工地负责:胡小龙
发掘:祝晓东
绘图:上官荣光 张雪娇
摄影:上官荣光 张雪娇
拓片:上官荣光 张雪娇
执笔:祝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