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县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23药璐
药 璐
(山西省沁源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沁源 046500)
当前对马铃薯种植规模及品质要求愈来愈高,必须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之路,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改善马铃薯栽培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病虫害始终是制约马铃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瓢虫是影响马铃薯的主要虫害之一,传统治理方式使用大量农药,不符合现代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既能提高瓢虫治理效率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沁源县地处黄土高原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区是太岳山系主脉,境内地貌多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暖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适中,空气温润,年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平均为65%,昼夜温差较大,南北小气候差异明显,平均海拔1400 m,无霜期从北至南为110~160 天,年平均降雨量600~700 mm,生态环境极其优越,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沁源县是山西省确立的晋东南地区脱毒马铃薯繁育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绿色发展理念,沁源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特、优”农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抓手,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绿色种植模式,建立了马铃薯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和封闭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品质,延伸产业链条,适应马铃薯主粮化发展趋势,使马铃薯由原来的原料生产向加工生产转变,由传统的粮食蔬菜向休闲食品、生物医药以及精淀粉全粉食品转变,沁源县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马铃薯达到优质高产高效。
2021 年,沁源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5 万亩,“十四五”期间将扩大到10 万亩。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调产的主要选择之一,种植经济效益较高。
一、沁源县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
1、马铃薯瓢虫的分布
马铃薯瓢虫属于半翅目瓢虫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山西省沁源县马铃薯瓢虫发生几率以及严重程度有所增加,给当地马铃薯种植带来严重危害[1]。马铃薯瓢虫不仅危害马铃薯,还会对茄科作物、豆科作物、葫芦科作物、菊科作物以及十字花科作物造成危害。
2、马铃薯瓢虫形态特点
瓢虫成虫长7~8 mm,半球形,赤褐色,虫体上方生长黄褐色细毛。瓢虫前胸背板前缘处凹陷,前缘角突出,身体中央存在剑状斑纹,两侧均有黑色小斑,一般有2 个,部分瓢虫黑色小斑只有1 个。瓢虫两鞘翅上方各存在14 个黑斑,因此也将马铃薯瓢虫叫做二十八星瓢虫。虫卵长1.4 mm,鲜黄色。幼虫长9 mm 左右,长椭圆形,淡黄褐色。蛹长6 mm,椭圆形,淡黄色。
3、马铃薯瓢虫危害特点
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均会对马铃薯造成危害,取食叶片、嫩茎以及块茎。通常瓢虫会啃食叶肉,留下叶子上的叶脉和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凹纹,之后颜色逐渐变成褐色斑痕,叶片皱缩,严重时马铃薯植株会枯死。瓢虫在危害茎部时会咬坏表皮,导致养分不能正常运送,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2]。
4、马铃薯瓢虫的发生规律
一般马铃薯瓢虫每年出现2 代,以成虫形式集体越冬,进入5 月后开始活动,6 月中上旬会大量产卵。6 月下旬到7 月上旬是第1 代瓢虫幼虫危害时期,7 月中下旬是化蛹阶段,7 月末期到8 月初期是第1 代瓢虫成虫羽化阶段。8 月中旬是第2 代瓢虫幼虫危害时期,8 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羽化并长成成虫。9 月中旬后瓢虫开始寻找越冬场所,10 月上旬开始集体越冬。
瓢虫成虫每天10:00~16:00 活动,中午会躲在叶背取食,光照条件变弱时转移到叶面。越冬成虫会在基部叶背产卵,每20~30 粒虫卵会聚集在一起。第1 代产卵量为240 粒,卵期6 天。越冬代产卵量显著高于第1 代产卵量,为400 粒,卵期5 天。
二、沁源县马铃薯瓢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农业防治
加强薯田中耕除草,保持田园清洁卫生,改良薯田生态环境,减少害虫栖息场所,使环境不利于害虫繁殖和发育。区域性农作物布局,切断害虫食物链;充分利用薯田生态资源,有效进行作物轮作,使田间生态系统呈现间断性变化,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害虫的生存条件,减少虫源;及时消灭越冬成虫,摘除卵块和蛹。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食物链特点,包括动物的捕食原理及生物特性,起到无公害防治效果,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循环[3]。可以喷洒生物制剂,也能起到绿色防控效果,常见生物制剂有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均能够有效控制瓢虫虫害。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生物趋性,达到针对性消灭害虫的效果。马铃薯瓢虫具有趋光性,可使用杀虫灯对瓢虫进行集中诱杀,提高捕杀效率。也可以用人工方式捕杀瓢虫,瓢虫具有假死性,敲打马铃薯植株,然后将假死状态的瓢虫收集起来消灭。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并不是简单的农药防治,需融合无公害理念,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完成病虫害预防和治理。传统病虫害治理时会大面积喷洒农药或化学药剂,虽然可以有效杀死害虫,但是同时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并破坏生态环境。绿色理念下的化学防治是针对不同害虫的特点选择化学药剂,科学施用,在不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害虫消杀。
防治马铃薯瓢虫最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是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进行药剂防治,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辛硫磷、或阿维菌素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 天。也可用2.5%功夫菊酯乳油3000 倍液、或2%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 g 加水稀释、或2.5%溴氢菊酯2500 倍液,喷雾处理。用药时应保证马铃薯叶片正反都喷到,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结语
马铃薯是绿色沁源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马铃薯瓢虫近年来发生严重,成为制约马铃薯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需研究掌握马铃薯瓢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对症下药、精准防治,达到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