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生存现状调查
2021-12-23盘锦市大洼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盘锦市大洼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 高立新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大洼区登记备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54家,其中参与调研的35家。调查数据如下:
1.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数量1219人。其中,常年聘用人员424人,专业技术人员64人,机手及维修人员358人。
2.农机保有量。农机装备2238(台套),大中型拖拉机340台,配套农具590套,水稻收获机305台,水稻插秧机606台,其它机具397台套;享受补贴政策农机数量1866台套。
3.合作社资产。资产总额18707.3万元,农机资产原值总额12542.3万元,建筑设施资产总额5671万元,机库建设面积24668㎡,机具维修车间面积6040㎡,机库维修设备总额494万元。
4.作业服务。年度农机作业面积60.43万亩,入社经营土地6.05万亩,跨区作业8.61万亩,作业服务农户数量12292个,作业覆盖区域(县、乡)229个。经营服务总收入5416.78万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4659.36万元。
二、因地制宜的经管方式
1.两种合作方式。一是劳动合作,共23家,占多数。组织管理方式采取社员带机入社,统一调配、存放维修、联系业务、作业质量、收费标准“五统一”;结算方式采取单机核算,合作社提取一部分服务费或公积金,如大洼区立升、大洼区久东等。二是劳动资本合作。共12家,由合作社成员带机作价入股、带资入股,资产使用权由合作社拥有,如盘锦迦勒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2.三种创办模式。一是农机大户联合型。由多年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大户带头领办或联合创办,吸收种粮大户等自愿带机或带资入社,共有18家,如盘锦恩辉、大洼学增等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能人带动型。由组织能力强的能人牵头组织创办,共8家,如大洼区胜丰、新立成民、新立辉创等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其他类型。由部分农机销售企业等牵头创办。具有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共9家,如东风镇俊安、盘锦瑞田等农机专业合作社。
3.四种服务模式。一是作业服务型。提供订单作业、跨区作业等包括耕耙播收的作业服务,目前占多数,其中从事订单作业的20家,跨区作业5家。二是维修服务型。由部分农机维修大户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注重引导其他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保管、保养两保服务,统一采购农机配件,统一维修保养服务,经营范围由单一作业向作业和维修“二元化”转变。三是全托管、半托管型。与本村本镇农户签订农机作业托管或半托管作业协议,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把土地“管理权”委托给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收取一定管理费用,目前有3家。四是混合兼顾型。以农机作业为主,不同形式地兼顾农资经营、农作物植保、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土地经营及粮食烘干、收储、运输、初加工等。
三、发挥了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
农机合作社在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利于农机手对接作业市场。通过合作社把机手组织起来,开展跨区机收、机耕作业,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高机具利用率;通过合作社协调关系、调解矛盾,有利于规范作业市场环境,增加机手收入。
2.有利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在水稻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农机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3.有利于提高农民协作意识。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机会,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互相传播,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4.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谁来种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出现,将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农业生产要有机整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破解了大规模作业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为“谁来种地”提供了案例。
5.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机合作社的优势是抱团取暖,是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不管哪种方式,最终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管理,农民参与分红;土地托管,将粮食种、管、收全部托管给合作社,收获粮食归农民所有;订单服务,农业生产的部分环节采取订单方式交由合作社,减少了中间投入。
四、应逐步理顺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规模偏小。大部分合作社建设经营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差,服务功能较弱,带动能力有限,竞争力不强,发展前景有限。调查还显示,还有部分“空壳社”存在,既无场所与机械,也不开展经营活动。
2.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形式上有理事会和监事会,但没有正常业务;有些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建账,没有专业财会人员;部分没有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凝聚力不强,处于松散状态。
3.服务内容单一。多数从事耕耙播收等生产管理环节,参与加工、销售等产前、产后服务的较少,整体收益较低。
4.人才匮乏。多数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机服务,在机械更新换代加快的形势下,发展前景堪忧。
(二)制约因素
1.建设土地问题。建设用地问题没有解决路径,导致大多数合作社在机具库房、维修车间、粮食烘干、晒场场所等建设方面问题突出。有的大型农机装备动则高达数十万元,是合作社及社员最值钱的资产,农忙季节使用外,大部分时间闲置露天停放,风吹日晒雨淋,缩短了使用年限;机械随处停放,也影响村容村貌,被偷盗和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2.农业机械质量问题。在目前农机市场上,一些推向市场的新机型产品质量不过关,性能不稳定,影响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
3.投入资金来源问题。经营农机合作社业务,需要不菲的启动资金和中间投入,用于土地租赁、机具购置、库房建设等方面。现阶段多数合作社底子薄、融资能力差,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大方向上支持,但实际上农机合作社贷款手续繁琐,农机信贷门槛依然较高。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1.助力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负责”原则,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化管理制度,尊重集体权力,保证社员利益不受侵害,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2.帮助核实土地面积。土地面积误差,增加了合作社运营成本,也容易引发纠纷,相应政府部门应帮助合作社做好核实工作。
3.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并拓宽到机库等基本建设投资方面;金融部门进一步放宽信用贷款门槛,支持合作社购买大型高端机械;农机化部门要加强引导,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驾驶员培训、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