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机手的“十三五”回眸
2021-12-23莱州市农业农村局
莱州市农业农村局
□ 王帮高
他叫杨维松,如今是莱州市一个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 “十三五”这5年,杨维松的合作社“腾笼换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走进杨维松的农机大院
在莱州市维松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里,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收获机、翻转犁、旋耕机、深松整地机、免耕播种机等,有激光平地机、施肥抛洒机、卷盘式喷灌机和高效植保机,也有粮食烘干机、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的大型现代化拖拉机。
杨维松介绍,他5年买了22台大小农机,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9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机械54台,配套机械47台(套),安装北斗导航的智能拖拉机、施肥机3台套,3 组不同型号的粮食烘干机一字排开,流转土地2000亩,托管土地5万亩。
近年来,随着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实施,杨维松几乎每年都要购置新型农机具,从种到收,再从运到烘,各环节机具都有。小麦、玉米从种到收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增加,每两年就对土地深松或深翻一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逐年推进。
农机经营收入翻10倍
杨维松说:“刚开始机具不配套,没有能力承担作业需求,现在所有农机作业的活都敢接了。”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后,杨维松抓住了政策机遇,购买了多台大马力拖拉机,提供深松、深翻、犁地、旋地、播种与收获等多种农机服务。
2016年,杨维松在莱州市承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竞标成功,特意购买了东方红LX—2004大马力拖拉机;2017年,他又加购了一台并加装了北斗自动导航。如今在杨维松看来,这是他做过最正确的事。数据显示,合作社每年完成深松作业1万多亩,翻地作业1万多亩,仅此一项作业收入达130万元。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有3台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深耕开沟、分层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沟内精播和播后镇压一次完成,落子均匀、深浅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不用人工补水和浇地,也是提高经营效益的“王炸”。
在农机化技术加持下,合作社有条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累计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据2020年统计,合作社共完成订单作业4118.4hm2,开展土地深松549.9hm2,服务农户3021户,农机作业收入819.9万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成为省级农机示范社
2012年之前,杨维松那时只能算是个农机大户,后来他组建了莱州市维松农机专业合作社。之初,杨维松积极参与竞争,开展多种生产经营服务,逐步发展成为莱州乃至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排头兵;3 年后,他顺利成为山东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近年来,维松农机合作社围绕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提供样板,在新机具新技术应用中率先垂范,先后承办了莱州市深松机具现场演示会、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场会、玉米收获现场会等大型活动9场次,接受全国同行参观考察。
在合作社转型发展中,杨维松积极争取市级以上农机项目,包括每年土地深松整地项目,以及省级农作物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2019年,杨维松实至名归,荣获“山东省农业生产性服务省级示范组织”称号。
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区域服务中心
近年来,维松农机合作社采取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股份合作、跨区作业、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村企(社)对接等方式,推广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集体与社员收入。
2018年至2019年,在莱州市承担的山东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任务中,维松农机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承担了此重任。杨维松发挥农机装备优势,又投资了100多万元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与小农户衔接,为项目区4.6 万亩农田开展了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
此外,合作社采取实训和田间课堂方式,每年培训农机手、种粮大户达1500多人次,已成为莱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基地。
新农人的智能化种地
在过去5 年中,杨维松紧抓智能农机发展机遇,安装了北斗监测系统3 套,购置无人机2 台、移动式自动喷灌机3 组、激光平地仪1 台,地埋式自动喷灌设备覆盖200亩。在合作社绿色高质高效粮食示范田里,安装有农情监测点,集太阳能发电板、360度摄像头和风速仪等于一体,通过物联网能实时观察农作物长势;7个功能传感器埋设在土层中,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pH值等多项指标,数据每隔2小时向后台传输一次,数据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
2020年春耕期间,植保无人机空中喷洒农药,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撒肥机、深松机和播种机满地跑,只见2000余亩粮田开启了耕、种、管、收、测全程“无人模式”,这就是维松农机合作社的“智慧春耕”图景。
杨维松表示,合作社的“十四五”目标是管理更加智能化、服务更加信息化、资源更加数字化,进一步开创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