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低产低效林改造建议及效益分析
2021-12-23张浙东
郑 峰 张浙东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林业局,江西 景德镇 333400)
1.引言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资源种类,对于优化空气质量,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一些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地区纷纷对森林资源进行人工改造,其中对于低产低效林的改造成为重点。所谓低产低效林就是林区的生长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低,无法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预期的贡献,所以需要进行改造。
2.低产低效林识别、分类及原因
低产低效林整体来说就是林分效果差,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衡,林木生长发育比较缓慢,系统功能退化;相对来说生态功能、林产品质量以及生物量明显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的相同林分,根据上述因素可以进行识别。对于其识别与分类的研究,内容很多,角度广泛,但具体的标准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比如有人认为可以按照林分密度、郁闭度、生长量、年龄等因素,划分为一般低效林、低产低效林、高产低效林等。还有的以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林木个体生长状况等作为低质低效林评定标准,通过收集低产低效林以及普通正常林分的数据进行对比,将之分为残次林、劣质林、低密林和低灌林。有些研究以立地条件作为评估标准,将退化林分划分为极低质低效型、生长潜力型、低质型和综合低质低效型。在林业局发布的《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则明确规定了低效林的评价基点:“衡量低效林各类指标的参照标准是相同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的林分的平均值;以此为标准将低效次生林划分为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灌木林,将低效人工林划分为低效纯林、树种(种源)不适林、病虫危害林、经营不当林、衰退过熟林。”
分析出现低产低效林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历史因素,主要是建国初期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过度采伐天然林区。之后经过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活动,更新形成马尾松次生林,但因为原始植被破坏,立地条件出现严重退化,这给森林资源的生长造成一定阻碍,使得林分质量差、结构不稳定、功能较弱,难以发挥涵养水土的功能,所以成为低产低效林。还有部分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较差,再加上自然风化、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很多土壤受到雨水冲刷出现严重破坏,也影响到林分的生长。还有的则是林区属于农民自己承包的土地,一般都是直接砍伐,很少在后期补植的,所以逐渐就形成低产低效林。林区管理手段不到位,技术不科学,如果遭遇恶劣天气,很容易受到影响。另外是因为地形特点,很多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开展造林工作对于人力的需求较大,工作量很大,再加上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水平落后,在不能全过程动态监控的情况下,存在一些偷偷砍伐树木的人,可能无法保证造林工程的质量。
3.林业低产低效林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3.1 内容
一是把握好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优质高效商品林为宗旨。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分类经营为基础,科技支撑为手段,林权所有者和使用者为实施主体。
二是把握好基本原则。坚持六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分类经营、分区施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主体明确、多渠道筹资。关键是分区施策以及群众自愿。前者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切忌图简单省事、搞“一刀切”;后者要求凡纳入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林地,应由林权所有者提出申请,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方可实施改造工作。
三是把握好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符合改造条件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地类。商品林区中林地生产力明显低于所在立地条件生产水平,单位面积林木生长较慢、产量较低的林分,以及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林分质量不高的低价值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都属于改造对象。
3.2 意义
一是可以提高森林质量,稳定森林结构。改造之后,林区的生长状况会有所改善,使其树种结构调整,打造更加适宜本地优势树种生长的环境,推动林区向优质林转变。这样可以增加优良林分的占比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产出量,提高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抵抗力,促进物种多样化发展。
二是可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多种效益。林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如果不能加强管理或者科学栽培,产生的效果不强。因此借助改造工作进行森林资源培育,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水平,充分挖掘当地的林地生产资源,为树木生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不断扩大林地面积,可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效益。
三是可以提高经济收益。经过改造之后,林区的生长速度加快,发挥的价值突出,因为林分结构和质量水平均提升,所以可以增加林业产品产量和品质,进而可以提升收益。
4.林业低产低效林改造的难点
4.1 树种比较单一
在当地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考虑当地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开展的功能要求,选择的树种大部分都是具备防风固沙能力的品种,比如杨柳等。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土壤条件的改善,而不是选择培育经济型作物,导致造林的生态效益突出,经济效益低下。同时树种比较单一,形成的人工林区的抵抗力也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抗逆性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病虫害等,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4.2 计划不够明确
虽然国家一直都很重视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也鼓励各地区积极开展改造工作。但在具体工作时,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一般是随时根据需求来制定造林规划,按照实际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在需要进行植被补充的区域开展改造活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划系统,这样虽然短时间内有良好的提升植被覆盖率的成效,但因为缺乏精细化的规划,长远规划不足,导致这项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长期效益不高。
4.3 准备工作不到位
很多地区在低产低效林改造时,没有做好前期的处理工作,随意对树木进行栽种,忽略了树木与土壤的关系。有的树苗是当地物种,在栽种时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成活率较高。而有的树苗并不是当地树苗,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明确树种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才能够提高成活率,保障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效果。
4.4 技术专业性不足
低产低效林改造并不是随便挖个坑,将树木栽种进去就可以,这样会造成树木资源的浪费,并提高造林成本。在不同的当地条件下,低产低效林改造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而对于这些技术的掌握水平,对于苗木的成活率提升有关键作用。但实际上,因为人员学历水平低、技术推广不到位、资金不充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林区并没有按照科学的造林技术进行,而是凭借经验进行造林,导致浪费大量的苗木,没有获得足够高的成活率。同时个别虽然使用了造林技术,但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或者选择时没有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不适应本地区当地的自然条件要求,导致无法顺利成活,使得苗木成活率较低。还有一点则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或者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造林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也影响到苗木的成活率。
4.5 对于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危害性很大的问题,而且一些病虫害会快速扩散,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果工作人员不关注这个问题,只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忽视了后期的抚育管理,会导致树木有较大频率出现病虫害。如此不仅会威胁造林区域,还可能继续威胁到居住区域或农田,严重的病虫害甚至会导致一整个区域的树木死亡。但就目前来说,当地政府对于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一定的忽视心理,没有将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而且在病虫害防治上,管理维护人员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甚至存在过量使用化学药物的问题,反而再次破坏环境,以及影响树木的生长。
4.6 缺乏后期管理工作
低产低效林改造之后,并不是苗木栽种后就可以放到一边,而是需要进行抚育管理,结合天气条件进行管护,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在低产低效林改造之后普遍缺乏后期管理工作,特别是当地,因为进行抚育管理难度更大,而且对于人力的需求更高,所以有限的人手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后期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或者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关注对造林的后期管理,导致苗木成活率较低,甚至出现慢慢死亡的趋势。比如造林之后,没有及时清除树木下长出的杂草,这些杂草会和苗木争夺营养,使得苗木生长缓慢,成活率较低。
5.林业低产低效林改造的建议
5.1 加强财政扶持力度
一方面是提高改造工作的补助标准。目前对于人工造林工程项目的补助标准为7500元/hm2,但改造项目才4500元/hm2。但实际上改造工作难度不亚于植树造林工程,所以可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应不低于更新造林一般树种标准。另一方面是加强来自政府的财力与政策支持,改变树种组成,调整林分结构,以改善立地条件,提供林分质量。这项工作的公益性较强,经济性较差,所以需要政府牵头鼓励群众参与,并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工作,促进其改造质量不断提升。
5.2 完善抚育间伐采伐政策
天然林在2016年时便进行了禁伐措施,因此在其影响下,一方面使抚育间伐总量受限;另一方面,给低产低效林的改造更新工作造成很大阻碍,相关项目难以开展。对此,需要关注人工林与天然林不同的抚育间伐措施,比如鼓励将两者之间的间伐指标互换串用,禁止搞一刀切行为;同时要注意区分商业型与培育型作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处理;而且对于列入低改和现有林培育项目的林分,需要提供政策上的倾斜支持。
5.3 完善配套的设备设施
在当地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也需要建设好配套的措施和设备,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做好水源的保障。因为任何树木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分,即使是耐寒的树木,也需要一定的水分支持。而当地本身有一定特点,有的内部缺乏水源,有的拥有丰富的水源。所以需要设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水利工程,提供合理的水分供应系统,为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保障水分供应,确保植株栽种完成以后有充足的水分可以进行浇灌。另外,低产低效林改造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在当地进行时更加复杂,因为很多机械设备无法使用,所以需要的人手非常多,在实际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在当地附近打造临时性的住所,并且配备一定量的生活物品,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有舒适的场所进行休息。此外,还应提前做好养料的储备,确保在幼苗栽种完成以后,有充足的养分、肥料。
5.4 健全改造保护制度
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支持。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参考其他地区成功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的经验,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建设。当地政府需要建立并健全当地低产低效林改造的相应制度,确保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展开的规范、有序。特别是在幼苗栽种完成以后,需要借助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保障他们可以按制度要求开展病虫害防治、生长情况检测等工作,确保当地的植株能够健康地成长下去。
6.林业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可以增加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减轻风沙对于土地的侵蚀,防止土地沙化、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以及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二是经济效益。改造工作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水源和节水灌溉,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可保持水土,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调整农林牧业发展结构,提升收益。三是社会效益。改造工作可以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结构,种植大规模的植被,这样也可以顺势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通过对退化林分的建设,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资本、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效益。
7.结语
低产低效林改造是提高地球植被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面对恶劣环境带来的各方面的发展不良影响以及压力,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但是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改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造林成效。对此,需要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同时积极进行推广和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尽力提高机械设备的应用水平,推进改造水平的提升,改变植被条件,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