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021-12-23黄万嗣
黄万嗣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农业机械化推广站,广西 钦州 535000)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已经开始。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交流合作,助推农业“走出去”,需要结合实际,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需要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以及应用,为下一步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有可为。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打破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还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补齐农业生产装备上的短板,促进乡村振兴的顺利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科技应用难,产业发展保守;推广资金短缺,发展模式较落后;推广人才奇缺,推广文化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主体不强,市场化体制不健全;质量效益不高,科技供给水平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低;乡村科技要素呈逆向流动,人才、资金缺乏。鉴于此,如何突破制约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当前形势下众多学者需要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2.农业机械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1 助力精准脱贫,增加农民收入
从本质上看,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可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手段,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此外,还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劳动力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生产的质量。农业机械化在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后,就可以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生产有效转变,保留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畜牧业养殖粪的污染,充分地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是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 20 字总要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人力和畜力、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不仅难度较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可以在各个环节中,将播种、施肥、灌溉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大家的积极性,并且增强生产效率。
2.3 有利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文明建设
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实施的历程中,需要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落后问题,同时解决土地过度消费的问题。建立一些适合新农机或者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加大基础建设,运用科学的发展逻辑,整合思维,解决过度的土地消耗问题。在保持环境优化土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优化传统的经营方式,让农业上下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伸农业发展的领域,改变农村的整体面貌,向着乡村振兴的文明建设实施延伸。
2.4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当中,需要在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下保持规范化,满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降低生产成本,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家庭农场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对现有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实施技术上的创新。
3.农业机械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3.1 强化顶层设计
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涉及现在农村的方方面面,树立有效的战略思维,满足整体的发展布局。在十九大的乡村战略的思维下,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顶层设计。对于地方而言需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满足各个方面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只有方向正确以后,才可以在整体的布局下少走弯路,多为农业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首先,需要加强研发部署抢占战略高地,加大农产品品种、机械化设备等的进一步推广。也就是说,需要认清科技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体系,整合资金、规模、人才等资源。地方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研发具有特色的创新技术,保持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自己的特色品牌,加大科技的支持力度。
其次,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及地方政府的作用。也可就是说,需要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合理地统筹规划加大基础建设,保持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延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整合。此外,还需要在以民众为中心的基础上,优化科技创新的力量,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引导服务,整合资源,保持实时性的跟踪创新。
再次,需要发展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特色产业战略,通过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方式,将其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以此来带动更多农民增产、增收。建立科技园区,是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最后,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组织农业机械化示范、试验、创新、定型,让农户切身体验新型农机具的优越性。加强市场监管,构建全县农机销售市场和销售网点。对于农机产品需要定期的建立回访制度,保持农机具的产品质量,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实施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及时地解决,加大技术协作,增强农机产业服务,为未来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3.2 完善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
从本质上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策的保障。地方就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程项目,同时充分地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大政策的引导。地方要结合自身的需要,稳步落实地方性的发展,保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面性。农机补贴需要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实施,加大环保建设,提高绿色政策的倾斜性;提高监督力度,严格地按照农机的发展,与时俱进将老旧农机逐渐地淘汰、报废。满足农业对机械发展的需要,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配套资金扶持政策,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督查考评,相关人员加强对政策的学习,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等主体实施进一步的延伸,将土地流转规划和现代农机装备作业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保障和产量,加大预算性的分析,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需要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机服务主体,建立信贷担保政策,提高服务的力度。并且还可以结合现状,建立全新服务模式,满足“联亲家”的发展需求,提高协同发展的延伸和建设。优化服务业态,加大乡镇的覆盖力度,为农业生产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大与农户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优化措施,保持农机操作的安全性,最大限度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农户手中的农业机械设备,一旦出现了故障问题,就需要组织相关人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第一时间为农户进行农业机械化的维修,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并且结合故障的记录积极上报,加大信息反馈的力度。
3.3 健全科技创新相关机制
首先,需要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结合机制。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力量,真正地将农业机械化创新与社会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必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发展方向,突破重点和难点,保持合理的延伸性,更快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其次,需要进一步健全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在农业机械化创新的基础上,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出符合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之后,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将品牌的主要效应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成果,并且发挥成果的示范性作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更多的大众所熟知和理解。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保持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培育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最后,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让更多的企业与农户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当中;加大与保险企业的合作力度,满足当前的延伸路径;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将企业、农户、农业机械化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振兴激活对应的发展动力。积极引导农机大户联合经营,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分享经验,发展龙头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示范性的主要价值与作用。
3.4 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需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科学规划培训时间及内容,加强师资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其次,需要吸引外出优秀人才返乡,吸引外出退休工人、干部返乡,吸引在外地上学的毕业生返乡创业。最后,引进外来创新人才,明确应该用什么资源来吸引外来人才,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吸引人才,让人才“留下来”,还能“留得住”。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开展培训;加强专家型农机推广人才的培养,提升全县农机推广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农机使用经营者的素质建设,加大示范性的带动发展与延伸,满足当前的延伸需要,为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目标基础,了解新技术、适应新形势,积极争取项目援助。例如:在山东或者是河南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去先进农机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的体制,一方面,扩大了农机企业和地方的互动与交流,另外一方面,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延伸视野,树立发展的信心,维持良好的农机环境,为农机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工作的有序整合,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尤其是一些农机的大户,需要加大重点教育和职业教育,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延伸,保持人才队伍的培养。
4.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实际,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机械化技术,培养农机人才,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注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用活各项农机惠农政策,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具使用效率,规范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新农机推广力度,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多元化农机组织,加强农机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因地施策,增强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保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