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市遏制耕地撂荒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初探
2021-12-23苏明
苏 明
(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 防城港 538101)
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北靠十万大山,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590平方公里,属于广西辖县级市(防城港市代管),拥有耕地面积8.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6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0.94万公顷,粮食种植面积0.54万公顷,是粮食种植大县。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些年,东兴市的粮食生产有稳中略降趋势,因此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耕地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东兴市仍然有部分粮食生产区域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低、农耕动力低下、耕地条件差、农民耕种困难等情况,虽然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补贴扶持政策,但耕地撂荒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改善耕地撂荒是一个治理周期较长的项目,只有全面解决这一难题,才能够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造成东兴市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1.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较低,也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较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低、农资价格偏高、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骤减。虽然政府一直在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种植中,为农业种植减轻负担,但务农成本仍然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并且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再加上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各项新兴产业的崛起,让农村劳动力逐渐朝非农业产业转移,导致耕地撂荒面积日益扩大。农民之所以选择耕地撂荒也是遵从利益层面来做出的“最佳选择”。因此为了全面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当优化农村劳动力、整合耕地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激发农民耕种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性越来越大,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面对这种情况,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骤减,老龄化严重,留守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耕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支出较大,而农村现有的人力情况并不适合进行耕种。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和卫生条件较落后,还有一部分农民举家外出打工或者到小城镇居住,最终导致耕地撂荒情况逐渐严重。
1.3 自然因素。包含了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耕作条件不利。自然灾害是指自然气候条件,若是气候变化较为极端的话会破坏耕种环境,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会导致农业种植的风险与劳动成本增加。再加上部分地区的耕种条件较差,在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机械化程度较低、农资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耕地撂荒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农业种植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劳动力要求较高,撂荒的概率就越高。
1.4 制度及人为因素。首先是土地制度因素。土地制度包含有土地的流转、产权、耕地保护等相关政策。由于在前期发展中农业政策的发展较为滞后,导致在土地使用权、土地制度中存在漏洞和缺陷。因为政策的不完善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发生,却没有合理的约束对策。其次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指农户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在耕地撂荒问题上,若是农户对于耕地的认知是正确的,并且有着强烈的农业种植热情,那么发生耕地撂荒的可能性就小,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许多农民更加注重经济收益,从而选择从事收益更高的产业,进而产生耕地撂荒的现象。
2.耕地撂荒所带来的影响
2.1 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农业耕地的撂荒情况逐渐严重,导致农业景观逐渐转变为自然景观,对于乡村振兴、农业资源的发展都有着负面的影响。虽然耕地撂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但是耕地撂荒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生态环境变得越发脆弱,水土流失的情况不断出现,导致部分地区的耕地已经不适合进行耕种。而农民主动放弃耕地,有利于自然生态面貌的恢复,同样也有利于保持自然水土平衡,对水质的改善也有着推动性的作用。耕地撂荒不仅改变了耕地的生产功能和土壤的使用结构,同时也会导致农业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土壤地力、适宜种植区域的耕地撂荒,是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2 粮食安全效应。在农业种植生产阶段,不能仅根据播种的面积来衡量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情况,重点在于提高单一面积的粮食种植产量,高产、高质量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耕地撂荒的情况日益严重,会导致我市耕地面积骤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因此要加大力度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种植积极性,创新粮食市场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我市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
3.东兴市耕地撂荒的解决对策
3.1 政策方面的保障。将粮食安全战略纳入法治保障,继续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把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面对农民经济效益持续低下引发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改善耕地撂荒的情况。首先要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通过制定明确的耕地权利,来表明土地的归属权,并落实到乡镇村落之中,让农民能够真正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土地的收益权利等等,这是解决所有土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要构建完善的耕地流转制度,通过成立耕地流转机构,来明确不同土地机构之间的职责,确保农用耕地能够获得高效的流转,让耕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农业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实际种植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回到农村进行耕种,减少耕地撂荒的情况。其次要构建完善的配套政策,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的就业、养老等问题,深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劳作环境,从而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应当给予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定居、迁移的自由权利,并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让他们愿意主动流转土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也进一步增加了农用土地的使用面积,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力。最后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约束耕地撂荒等情况的进一步扩散,对于拥有土地承包权但不进行耕种,或是将耕地荒废多年以上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对于已经迁移种植地,并导致耕地荒废多年的农户,可以将其耕地进行回收再将承包权分配给其他的种植户。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耕地撂荒的问题,约束耕地撂荒行为,才能够减少耕地撂荒,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2 注重政策的宣传和正面引导。各级政府应当要加强对耕地撂荒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改变当前农村耕地承包经营状态以及土地流转的情况,确保农用耕地能够获得有效的保护。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平台来进行宣传,让惠农政策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农业耕种之中,避免耕地撂荒情况的恶化。可以通过宣传遏制耕地撂荒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舆论,提高社会各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耕地撂荒等方面的重视。
3.3 了解市场导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减少耕地撂荒,保障粮食安全,应当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农业供给进行全面的改革,并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展开市场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进行体系的完善,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农业种植经济效益。政府也应当积极鼓励农村合作社、社会企业来大规模承包种植农产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来全面带动农民增收,从而调整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 改善农业耕作条件。首先要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耕作的影响,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土地整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力劳动投入,进而不断提高农业耕地对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减少出现耕地撂荒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完善农业道路、水电基础设施等,为农业种植生产提供便利,通过改善农业耕作条件从而避免出现大面积的耕地撂荒。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而荒地撂荒对于生态环境也是不利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面对耕地撂荒应当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治理工作,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对耕地撂荒的范围、动态进行监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耕地撂荒的进一步扩大,全面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