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运用分析
2021-12-23张凤新
张凤新
(黑龙江省富锦市三环泡湿地公园服务中心,黑龙江 富锦 156100)
城市化发展进程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原理在绿地建设中的应用逐渐普遍,生态恢复是其中最重要的理念,能够体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内容。湿地公园是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加强湿地公园建设也是实现生态屏障、植被恢复、生态治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对调节局部气候、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着重要意义。
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实际上,生态恢复就是有目的地对生态系统加以改造,而不是对物种的简单恢复,需要对生物多样性全方位恢复,让被损害的系统恢复到未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态,重建系统生物学特征。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的景观效果,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求遵循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1.1 功能性原则
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保护湿地资源,湿地植物配置需要以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作为前提条件,从湿地公园现状、周围环境、湿地公园功能划分角度入手进行植物设计,以此显示不同区域的湿地功能和特点,从而营造出湿地自然景观。
1.2 地域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应根据湿地特点与地形地貌确定设计要点,采用本地植物打造本土化植物群落,从而营造出可以反映出当地地域特色的湿地景观。湿地植物规划时应关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相互统一,基于景观特质与地域性风景资源,为景观植物赋予新的属性,经过科学设计使景观延续湿地公园的地域性特点。
1.3 生态性原则
湿地不仅有提供淡水资源经济功能,还有着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水系是周围区域重要的生产与生活水源地,所以植物设计应尽可能地选择带有降污功能的物种,以此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
1.4 观赏性原则
湿地公园内的植物配置应按照立意要求完成空间划分,经过合理划分确定植物位置与面积,明确植物群落的色彩变化与层次划分,再根据景观搭配需求对湿地内的灌木、乔木、花卉植物以及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及对湿地设施的协调配置,发挥湿地公园植物在景观配置方面的观赏特性。
2.当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存在的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界内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水源的同时,也在气候调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当前出现了生态水文功能退化的现象,给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优化配置带来一定影响。分析当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期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湿地植物分配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
公园内湿地植物种类比较多,但是普遍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植物种类较少的区域面临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且该处植物景观比较差。湿地植物多为陆生植物,在河滩区域会分布一些野生禾本科植物,但依然以杨树和柳树为主,不仅树种单调,且缺乏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湿地公园当前现有的植物群落不利于生态结构的优化,难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
2.2 盲目引入外来物种
营造湿地植物景观时,需要加强对植物群落的重视,适当保留关键物种,不能盲目引入外来物种,这类物种可能与地域性气候和温度难以适应,在降低植物成活率的同时也会导致本土物种灭绝。比如凤眼莲和狐尾藻等外来物种不适宜在本地种植,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其他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与正常地域相比,湿地属于独特且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难以再恢复,所以在植物景观营造和植物选择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因为暂时的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而盲目引进物种。
2.3 过度开发原有湿地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时候应尽可能地保留湿地原有生态环境,但是当前城市在建设湿地公园时存在着过度重视景观美化,却忽略了湿地生态功能的情况,导致湿地植被演替朝着退化的方向发展,在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打破了生态平衡。
2.4 研究过于片面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植物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却忽略了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元素而发挥的景观作用。有的人只考虑将植物用于景观布置,仅仅从美观的角度出发选择植物,却忽视了湿地植物更多的生态作用,没有意识到湿地植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
3.生态恢复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措施
3.1 生态植被恢复措施
湿地植被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当前已经成为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枢纽。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采取生态恢复措施时,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3.1.1 关注层次结构,营造植被多样性。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重视乔木、灌木等陆生植物和浮水、沉水等水生植物间的搭配方法,要求浮水植物覆盖面在明水面三分之一的范围内,防止水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在植物搭配时经过对植物的层次性搭配,形成错落的植被结构,使湿地公园内营造出植被多样性特征,为湿地蓄水固土提供必要保障。
3.1.2 选择带有湿地功能的植被,同时强化植被的景观效果。湿地环境中植被恢复一般会采用带有湿地功能的植被,经过对湿地土壤的合理应用,考虑到该区域也是人类生活的区域,所以在选择植被时还要考虑植被营造的景观效果,充分发挥植被湿地功能与景观功能。比如选择深根丛生型的挺水植物,发挥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功能,种植可以招引鸟类或蝴蝶等寄主蜜源植物,使湿地公园保持生物多样性,成为动物栖息地。
3.1.3 植被恢复主要以生态恢复作为重点,可以采取岸上绿化、景观打造以及恢复湿地水生植物的措施强化景观效果。在恢复岸上乔木时,结合乔木种类,对不同树龄的阔叶树和针叶树乡土树种加以恢复,从而形成针阔混交林。恢复地被的时候,结合灌木种类,对区域内乡土灌丛及时恢复,同时经过乔木与灌木的搭配,达到涵养水源的效果。恢复水生植物时,根据湿地公园内现有水生植物的种类,逐层恢复挺水、浮水以及沉水植物。黑龙江黑瞎子岛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旅游景区,位于佳木斯市,旨在保护湿地原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而建设。公园内主要以水和湿地景观作为主题,植被以蒙古栎为主要植物,同时种植了白桦、紫椴以及水曲柳,林下植被灌丛主要以蔷薇和胡枝子为主,种植的草本植物有芍药和蕨类植物。除此之外,黑瞎子岛湿地公园还种植了草甸植物,比如小叶樟、水蒿和芦苇,水域内遍布水生植物,复杂的生物系统使湿地公园动物种群丰富,而多样化的植被种植为生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3.2 适地适树,重视乡土植物景观营造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地域性历史文化需求,选择乡土植物。植物形态应当以保护为主,为了保证视线通透,应及时修整岸线,沿着河岸的植物群落进行布局,合理种植植物,优化植物搭配,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营造出形态多样的植物生态群落,比如芦苇群落和水蒿群落。针对种植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干预,让植物在四季变化中自然演替。针对基底已经被破坏的植被,可以在此处人工种植,调查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后,借鉴与黑龙江湿地自然条件相似的植物群落,按照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和造景要求完成植被配置。选择群落物种的时候,建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湿地中群落稳定之后的物种构成和比例,创建具有自主维持能力且成本较低的湿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植物群落内的优势物种,依据自然规律先种植主要植物,再搭配其他辅助植物,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发挥各种优势物种对生态系统演替的主导作用。
优选乡土植被,防止外来物种侵入。选择湿地植物的时候应发挥乡土植物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土壤内会有种子存在,发挥种子库的应用优势可以让湿地植物尽快恢复到以往的状态。乡土植被对环境有着更加明显的适应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本地环境,为动物种群提供最适宜的栖息场所,发挥食物链当中生产者的身份作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一般情况下,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因为本地环境缺少天敌,外来物种的扩张将会打破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有必要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配合化学与物理防治措施,做好植物的监测工作。
3.3 建立多层次生态保护区,重视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原有生态系统不受影响,恢复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开辟出具有层次性的生态保护区,其中包含培育区、自然景观保护区以及文化游览区等。培育区旨在保护现有的林地、湖泊以及植被,为生物创造栖息地,发挥该区域在湿地公园内的可研性特征。文化游览区就是打造具有文化主题的保护区,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池塘边种植樟树或雪松,恢复传统植物,保护历史人文风貌,向游客展示当地传统景观风貌。但是在该区域禁止搭建游览设施,旨在保留自然景观。按照地形地势要求,可以在芦苇群落内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秋季芦苇群落景观。
3.4 保留湿地特征,建立缓坡
在湿地公园内,多数水系为深水域,存在一定的生态保护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价值,突出湿地更多的生态功能,建议打造浅水池塘,是因为水深在0.7m的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加适宜野生动物的栖息。所以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不管是从生态角度出发,还是景观角度,都要尽可能地保留有着典型湿地特征的植物,比如保留湿地浅水沼泽,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为丹顶鹤等野生动物提供自然栖息地。
建立缓坡,适当保留枯木,营造出多样化湿地自然环境。湿地环境中堤岸一般比较陡直,从生态角度分析,这样的景观不仅使湿地环境单一,且不利于营造生物多样性。将陡坡改造为缓坡,增设水陆过渡带,在该处位置形成浅岸,从而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种群逐渐过渡,有利于动物群落在此处栖息。
4.应用生态恢复原理进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有效建议
从生态恢复的原理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进行改进,相关建议如下:
4.1 关注对重要物种的保留
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营造稳定植物群落。无论是采用人为改造方式,还是营造新的植物景观,在景观设计与植物搭配时都要从整体生态系统出发,不能只考虑某个物种,而是要对群落内的关键物种予以保留。向湿地公园内引入外来物种时必须慎重考虑,在营造优美湿地景观的同时,也要保持植物群落稳定。
4.2 充分考虑和周围生态环境的相容性
在不损害原有生态景观的前提条件下,以现有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经过规划设计联合历史景观与潜在景观,比如湿地公园内在历史上有着大片的芦苇和历史文化轨迹,随着时光的流逝,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不能对历史生态景观全方位恢复,但也要遵循湿地造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适当的区域内恢复历史植物景观。
4.3 营造多样化湿地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的生态植物景观
打造湿地公园,营造植物景观的时候,应关注多样化池塘、湿地植被以及湿地环境的营造,保留枯木,以自然生态恢复的方式营造湿地景观,整个生物演替的过程十分缓慢,虽然人工进行干预,但也只能适当缩短营造时间,创造稳定植物群落还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有必要充分意识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搭建的最终成果应当在植物群落稳定之后。
4.4 适当地进行人工干预
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顺应系统演替规律进行植物恢复最有效,但是在其中加入适当的人工干预可以让生态系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这对湿地公园区域植物景观恢复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4.5 加强水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水源两侧农田和村庄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建议在湿地公园内和村庄内设置垃圾集中回收点,定期处理垃圾,降低三废污染。改善农业种植方式,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稻鸭共育和稻虾共育的生态生产模式,发挥深耕深松的种植技术优势,降低耕作对自然水体产生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控制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鼓励农业种植人员使用有机肥,推广缓控释肥料技术的应用,对农作物进行有效监测,依据作物的实际生长习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肥料施用,发挥病虫害防治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尽可能地使用生物技术,避免应用化学技术,可以在湿地公园周围安装杀虫灯,或者使用益虫对害虫进行捕杀,从而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及时疏浚河道,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河道疏浚与清淤处理,同时做好水体质量监测,时刻保持水质,加强拦污截污工作力度。根据湿地公园的不同功能区进行水岸恢复,比如半人工草坡式驳岸建设,规划种植乔木,美化环境,或者建设自然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搭配乔灌木,河道两侧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湿地植物,从而达到水体净化的功能。
5.总结
总而言之,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建设对维护地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必要充分利用植物独特的景观特征,加强植物群落的景观搭配,以多种措施美化湿地公园的环境。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乡土植物景观,通过建立多层次生态保护区,实现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从而发挥湿地公园对气候调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