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隐结合促推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相融合
2021-12-23尚亚力徐跃帼
尚亚力 徐跃帼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正是通过深化各类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纺织专业课程固有的知识诠释、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纺织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教书育人效果,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协同育人的效应。
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1.1 认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1]。目前我们纺织专业课程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其教育优点是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其不足是:以教师为中心,着力传授专业技能而缺少课程德育元素的融入和精神引领。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指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地、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2]。由于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3]。目前我们纺织专业课程更多地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愉悦氛围中,通过直观思维、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等毫无强制性地接受教学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强调环境氛围等资源的育人功能,未能完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境界。
1.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为转换、辩证统一的关系。显性教育利用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理论、课程;隐性教育利用间接、隐匿的教育方式,注重方法、情感、体验等。两者在教育途径、教育主导性及教育内容、范围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但两者又在渗透中相互转换,在实践中相互补充,是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的。我们纺织专业课程仍然可以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和补充,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使学生不仅具有职业技能更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
2 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的本质仍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没有好的纺织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尊重纺织专业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纺织专业课程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4。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不仅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并能促推纺织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本文以纺织文化课程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不同知识点隐匿的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活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推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2.1 纺织文化课程目标
把纺织仅仅看作是“技术”和“经济”,远不能表述纺织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纺织不只是给人们提供遮衣蔽体的衣着,而是在其光鲜的色彩、丰富的纹饰、变化的款式背后,蕴藏着与之对应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兴衰史,尤其是阶级社会时期衣着服饰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号。由此,纺织文化可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纺织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鉴于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认知上下5000年纺织物质生活的历史进程的显性条件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隐含在物质生活背后的强大精神生活,激励纺织专业的学生以史为镜,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传统古为今用,为不断壮大持续发展的纺织业而奋斗。
2.2 纺织物质文化思政元素的挖掘
纺织物质文化从社会学角度可理解为:指其物理属性,如光泽、颜色、纹饰、生产工艺等等,具有符号性特征。其教学设计可围绕纺织原材料和纺织技术两大知识点完成。
2.2.1 纺织物质文化思政元素——载人航天精神
纺织原材料可通过讲解、视频和试验等手段完成教学设计,尤其是一些新型纺织材料在特殊行业的应用,为航天宇、潜深渊、登冰峰、入瀚海、踏两极等提供服务。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接下来要完成出舱以及舱内等各项科学任务,宇航员的不同类别宇航服无不是纺织产品与其他材料和技术的相结合,用以满足不同环境的需求。该部分内容可通过显性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条理地逐一完成,中间可观看宇航员太空工作生活的视频片段,在该氛围环境下,一方面直接掌握新型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让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科学的兴旺发达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该隐性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发自内心自觉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树立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具有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坚持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秉持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培养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5]。激发学生对前沿纺织材料的兴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己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让学生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2.2.2 纺织物质文化思政元素——大国工匠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纤维不再是只包括天然纤维和常规的化学纤维,还有后起之秀高性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我国自主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其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和抗切割性,被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系泊绳、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的生产,在现代化战争和航空、航天、海域防御装备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安全防护作用[6]。该部分内容可借助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两兄弟利用绳索完成空中杂技表演,在惊险刺激富有戏剧性的场景下,体验和感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特点:低特线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比强度是同等截面钢丝的10倍多,比模量仅次于特级碳纤维;断裂伸长低、断裂功大,具有很强的吸收能量的能力以及突出的抗冲击性和抗切割性7。现场专家解释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这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绳索被用来吊6×106kg的沉管。这里不只是直接表现该纤维的特点和应用,而是反映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意志,彰显了无数工程师的大国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工匠精神铸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奇迹,彰显了我大国的神威,成就了这最美最壮丽的跨海大桥。工匠精神不仅在学习工作中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更能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培养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工作作风。
2.2.3 纺织物质文化思政元素——延安精神
纺织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可概括为:纯手工(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半机械(手摇纺车、脚踏织机等等)机械化(由蒸汽机过渡到电气机械化)电子化(电子集成技术)智能化(数字技术)等5个阶段。纯手工和半机械的纺织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期,而由机械化到电子化到智能化的纺织技术只经历了约200年,主要受益于蒸汽、电、半导体以及计算机的发明创造。该部分内容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尤其是半机械的纺织技术可通过延安大生产的纺纱织布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延安军民团结一致,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号召,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场面;另外播放当时在延安广为传唱的《纺车摇》:“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了敌人封锁线。毛主席号召哟呼啦转,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自己动手干哟,有吃又有穿。气得蒋介石,扑闪闪干瞪眼。”这就是我们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延安精神,人民军队在重重包围的严酷局势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开荒种地、手摇纺车纺线线、脚踏织机织布,满足军队和人民的衣食生活,硬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无数奇迹,我国纺织业不仅飞速发展且数字化纺织技术的应用日益巨增,也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外汇的储备立下了汗马功劳。该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单是通过显性教育让学生了解纺织技术的发展过程,而是通过隐性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更热爱自己的专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纺织工业技术迈向更高台阶而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
2.3 纺织精神文化思政元素的挖掘
纺织精神文化可理解为:潜藏在形态背后的审美取向、身份标示、价值观等一些美学、社会学甚至是哲学、心理学上的意蕴[8]。自古以来,纺织不仅满足着人们的衣着之需,同时还不断编织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如纺织巧妙地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镶嵌在五光十色的服饰纹饰和色彩之中。寓意深远的纹饰和丰富的色彩是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种技术,更是一定时期人们观念的物化形态。破译蕴含在各类纹饰和缤纷色彩之中的文化密码,是我们了解先民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把钥匙,确保我们对传统纺织文化精髓的汲取和传承。
2.3.1 纺织精神文化思政元素——奥运精神
龙纹经过数千年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已经形成中华龙文化,根植于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封建社会时期帝王将龙作为其化身,居龙殿、着龙袍、戴龙饰、用龙器,龙被称作“帝德”和“天威”的标志,以达到其封建统治思想对民众思想的束缚[8]。龙被百姓誉为“成功”和“喜庆”的象征。而如今人类因其大发展的生产力和在奋斗中争取到人身自由和政治平等,已经摆脱了衣着的羁绊,成为衣着服饰的真正主人和享受者。课程教学中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讲解传统龙纹的演变、类型、构图题材及其传承应用。2021年7月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的战袍“龙服”惊艳了海内外,寓意着中国“飞升”。针对不同球员的个性技术排列在衣服前片的不同位置,形成势如破竹志在必得的豪迈之气。如陈梦战袍的龙纹设计在前衣片的右肩位置,而且龙头正好在肩部,寓意巨龙腾飞;孙颖莎的龙纹设计在衣服前片的正中位置,而且龙头昂首向天,寓意着巨龙腾空而起。金黄色的龙显得霸气十足不怒自威,王者之气尽显。中国乒乓球队在东京奥运会上为国争光荣取得了4金3银的非凡战绩。他们身上闪耀着坚韧拼搏的奥运精神,每块奖牌前后都蕴藏着刻苦、奋斗、坚持、奉献的体育精神。中国奥运健儿一次又一次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这种庄严神圣的场面,无形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当代大学生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立志学习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在人生的赛场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2.3.2 纺织精神文化思政元素——民族文化精神
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傲雪、幽香、坚毅、淡雅,犹如宋·王安石《咏梅》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孔子家语·芝兰篇》:“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清·郑燮《竹名》诗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唐·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赞赏着梅,迎雪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熠熠发光经久不衰。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直接明确讲述梅兰竹菊的文化底蕴、构图方式、传统应用及现代传承创新应用,但其背后蕴含着殷殷教诲和无穷力量的支撑。当代中国大学生要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青年先锋者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此当代大学生要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弘扬和培育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要勇于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立足实际乐观豁达,坚定理想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学本领”与“促实践”相结合,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祖国的复兴而奋发图强。
3 结语
在纺织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纺织专业课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播中,促推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纺织专业教师要积极挖掘探索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资源环境和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激励学生为社会奉献的决心和意志,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