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23吴媛媛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播种量墒情

吴媛媛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淮北 235115)

小麦是淮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型作物,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当地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大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应用到农作物生产中,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转变了传统生产模式。淮北地区的小麦单产已实现十连增,平均亩产量达到500 kg,有些高产田的小麦亩产量甚至达到600 kg 以上。

近几年,淮北地区的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但在栽培中也暴露出很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抗病抗灾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播种量过大、施肥不合理现象时有出现;农机和农艺不完全配套,耕地质量较差与科学种植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长期进行土壤旋耕,使土壤的耕作层变浅;没有进行有效镇压处理,水分大量散失,播种后小麦生长发育迟缓,麦苗细弱,还容易诱发多种苗期病虫害。

一、科学选种

淮北地区寒露前后气温通常在15~16℃,能满足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需求。越冬阶段,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左右,最低气温不低于-20℃,不会影响麦苗正常生长发育。该地区降雨量较充沛,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温差较大,对农作物光合物质的积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需结合当地栽培条件和气候环境,科学选择小麦品种。淮北地区小麦品种主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包括烟农19 号、皖麦50、皖麦52、周麦22、范麦5 号等。小麦播种最佳时间在10 月上旬到中旬,具体播种日期要依据当年的降雨情况综合确定。降雨后田间水分增加,有利于小麦出苗[1]。

二、播种前准备

前茬作物收获后,为进一步提高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应进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和保肥能力,促进小麦增产增收。秸秆还田后,对土壤进行1 次深翻处理,深度控制在20~25 cm。将地表的秸秆翻耕到地表以下,能更好地腐熟发酵,释放秸秆中的有机质。耕作层较浅的种植地每间隔2~3 年使用深松机进行1 次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确保小麦根系能够向着纵深方向生长,预防后期出现倒伏。

结合麦田的实际生产能力确定最佳施肥量。亩产550~600 kg的高产田,需亩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200 kg,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硫酸锌、硼肥分别为13 kg、10 kg、7 kg、1 kg 和1 kg,这些肥料施入1 年能够供给2 年种植。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结合田间小麦苗生长情况科学追肥,群体叶片淡黄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15 kg[2]。

三、科学播种

结合淮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小麦品种的生产特性,最佳播种日期在10 月中上旬,具体的播种日期根据田间的墒情综合确定,确保足墒播种,播种出全苗,实现全苗、齐苗、均苗、壮苗,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坚实基础。为获得550~600 kg/亩的高产目标,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量控制在10~12 kg/亩,保苗量控制在70~80 万/亩;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每亩田间分蘖量控制在100 万以下。

播种量应按照“四增四减”原则灵活掌握。规定时间内播种应减少小麦播种量;推迟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量需结合土壤肥力综合确定,土壤贫瘠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整地质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种植地,适当减少播种量。土壤墒情较好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土壤墒情较差应增加播种量。

小麦播种时选择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作,宽行行距控制在23 cm,窄行行距控制在20 cm,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率,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

小麦播种前1 周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2~3 天,利用阳光杀灭种子表面的致病微生物,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结合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亩,加20%三唑酮乳油50 mL,兑水1.5 kg,均匀喷洒到小麦种子表面进行药剂拌种[3]。

四、田间管理

1、入冬前划锄

小麦播种后应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进入出苗期后密切观察出苗情况,缺苗较严重地区应选择同一品种催芽后播种,或从稠密地区移栽小麦苗。群体密度合理的小麦田,划锄深度控制在10 cm 左右;群体密度较大的小麦田,划锄深度控制在10 cm以上,保证麦苗侧根能够被切断。群体密度过大的小麦田,立冬前后应进行适当镇压处理,一般在午后进行,防止早上麦苗携带有冰霜压伤麦苗。划锄和镇压处理是控制麦苗旺盛生长的重要管理措施,同时还能够消灭田间杂草、疏松土壤,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避免冬季发生冻害。

2、科学灌溉

冬季外界温度较低,如果田间墒情不足,小麦根系生长发育能力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甚至造成麦苗被冻死。入冬前应及时灌溉越冬水,确保田间墒情适宜,消灭越冬害虫。越冬水一般在小雪节气前后灌入。小麦灌浆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如果田间缺水将会严重影响到籽粒的正常生长,不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小麦灌浆期后应结合田间墒情及时灌溉,做到有风不浇地,不旱不浇地,温度过高不浇地,雨前不浇地。

3、调节麦苗生长

春季是小麦分裂旺盛阶段,此时经常会增施氮肥,造成小麦旺盛生长,导致田间群体密度过大,容易造成植株倒伏。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群体较大、生长过于旺盛的麦田,可在小麦起身期喷洒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有效调节植物生长,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抗倒伏能力。拔节期后是氮肥需求的旺盛期,可积极推广应用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即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将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氮肥施入田间,一般追施氮肥6 kg/亩,有利于增强小麦后期的根系吸收能力。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始终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增施有机肥,增施微量元素肥料,调节植物生长,提升小麦自身的抵抗能力。做好田间除草工作,破坏致病原的寄生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率。发病率达到防治标准后,采用化学手段进行针对性防控。

小麦种植中,化学防治手段是最常用的防控手段。但是,不合理的用药方式使小麦病虫害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下降,提高了防治难度。应科学选药、用药,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六、结语

小麦是淮北地区的优势粮食作物,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但在长期栽培管理中,农户一直沿用传统生产技术模式,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因此,需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小麦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并认真做好小麦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确保先进技术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播种量墒情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全国农技中心举办首次土壤墒情监测线上培训班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雪后春管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