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康牧区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探析

2021-12-23尼阳才仁

民族翻译 2021年5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牧区译文

⊙ 尼阳才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文化翻译这一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社会性行为,在不同的时空境域内形成了各自的解读和阐释。正因如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被人们不断转换。因文化传统的时空各异、人群有别、习俗不同,造成了翻译“转换”在表达原有含义上的不忠实性,文化专属性失真与变形就此产生。一般认为,文本所具有的文化专属性基本由这一文本中的特殊词汇构成,而这一类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专属词群,通常被称作“文化负载词”或“文化标记词”,在廖七一先生的定义中即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笔者以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部译作表达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川康牧区行》由南喀诺布先生完成于1953年,是一部记录20世纪50年代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北部藏族牧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地方法规等内容的民俗学著作。全书虽篇幅短小,却精悍简炼。作者通过自己在牧业文化为主调的一些场域中的奇异见闻,以丰富洞察力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川康牧区行》汉译始于1987年,译者为我国著名藏学家陈践。汉译本首次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发行。2020年,时隔22年后,四川民族出版社以藏汉对照形式再次出版。原作即藏文版《川康牧区行》在藏族读者群中常被视作一部经典著作,书中有大量关于雅砻江流域藏族游牧民群体专属文化的记录式书写。据此,笔者以此次出版的藏汉对照版为中心,试图从原文文本中存在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入手,略探汉译本在转换这一著作中的些许得失。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常根据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能够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和制约的文化因素来进行分类,即形成了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精神文化词等基本分类。但由于每个民族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分类方式也大相径庭。对于藏文化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分类,仁增教授曾对此作过专文探讨,他在梳理各类观点的异同后,按照藏文化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且参照当前译界较通用的美国翻译学家奈达的分类法,将藏文文化负载词分成了生态类特殊文化词、物质类特殊文化词、社会类特殊文化词、宗教类特殊文化词、语言类特殊文化词等五大类。[1]尽管这一分类法仍然限于上述物质、习俗制度、精神等三大类的范围内,但鉴于其能更加细致的指认出上述共性范围内的个性因素,本文以文本中现有的语料为基础,依循该分类中的前四种试析《川康牧区行》(2020年版)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一、社会类文化负载词翻译

《川康牧区行》中的社会类文化负载词除了著作标题外,还有许多涉及制度性和习俗性的文化负载词。

例1:

译文:牧区打冤家。[4]19

例2:

译文:夏、冬两季能迁徙的“靛寺”,即黑色牛毛帐篷寺庙,也有不少。[4]32

例3:

译文:男女老少上山时把要念的“玛尼”“悉地”,配上各种不同的“曲牌”来唱。[4]31

例4:

译文:1.昂宿;2.毕宿;3.觜宿;4.参宿……[4]27

汉藏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识性的知识,天文历算就是其中之一。译者在翻译这一类文化负载词时,通过历算学部分术语在汉藏文化中的对应关系,很准确地翻译出每一个星宿在汉文中正确的称呼和写法,这种共识性文化负载词在两种文化传统中共同存在且意义对等,因此译者在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是非常得当的。

例5:

译文:这种集会在色达部落称作“虎月公防”。[4]70

二、生态类文化负载词翻译

这类文化词是指某一族群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对于认识所在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气候类型及地形结构等方面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词。《川康牧区行》中的主要考察地点位于今四川甘孜的石渠、色达等境内,在地理意义上通常属于高原气候区,平均海拔逾4000米。独特的气候环境下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生态类词汇。

例1:

译文:有的地方无尾地鼠很多,数以万计的地鼠洞,显得黑洞洞的,如同市镇一样。[4]5

例2:

译文:有时,还有“春淫雨”,雨雪不停,牲畜成百饿死。[4]49

例3:

表1 物种及其相关名称原文及汉译

例4:

译文:那儿有许多牧民称之为“怒鲁”之单个离群野牛,因体硕肉粗,不宜狩取。[4]62

事实上,生态类文化负载词在文化负载词中并非是最难翻译的部分,如果稍作细究,大多数词汇在译入语中仍能找到与之对应或较为相近的词语。但有些看似相近的现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进行翻译时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和错译。

三、物质类文化负载词翻译

物质类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族群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服饰、住房建筑等方面)的文化词,《川康牧区行》一书中出现了较多当属物质类文化负载词的记录和叙述。

例1:

译文:令人神往的草原上,以十户至三十户组成的牧民“帐篷居住圈”总是聚集在一起。[4]4

例2:

译文:两只未剥皮,肢体齐全,叫做“毛体”的整羊。[4]13

例3:

译文:青年牧民进行“光背马”之无鞍赛马。[4]44

例4:

译文:一般,从帐篷里往门口看,右边是“阴帐”,左半边是“阳帐”。[4]50

例5:

译文:稀食计有:“京洛”肉团粥;“京突面”。[4]68

四、宗教类文化负载词翻译

宗教类文化负载词是指反映某一族群在其信仰的宗教体系内对于神话、神灵、思想、派别、仪轨、符号、法器等内容为主的,并在其他文化中形成空缺的文化词。关于《川康牧区行》中所涉田野点的部落宗教信仰概况,嘎·达哇才仁先生指出:新中国成立前,瓦秀色达部落因与外界交往稀少,整个部落社会处在半封闭状态,在宗教信仰方面具有很深的原始信仰色彩……这种古老的宗教信仰文化显现出藏区游牧宗教信仰方面的历史轨迹,直到今天还依然保留着古老游牧部落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对我们今天了解和认识藏区游牧部落宗教信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0]在《川康牧区行》书中也能找到许多与上述描述相符合的部落宗教信仰书写,由此,关于该文本中的宗教类特殊词的翻译问题也就值得一谈。

例1:

译文:神氐山头燃起柏枝香,龙氐岭上妇女齐观赏。[4]13

例2:

译文:黑羊毛绘制表示永固的万字纹及右旋吉祥圈等。[4]24

例3:

译文:烟祭供养完后,这些男人立即跨马奔往鄂博(山顶上扦有风旗的石堆)。[4]42

例4:

译文:对名为“终身服侍”的放生牲畜,必须给予特殊照顾,服侍到老。[4]60

例5:

译文:……奶渣、人参果、珍宝粉诸物合拌之少量“烟祭锦品”。[4]40

结语

关于《川康牧区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笔者通过对上述社会类文化负载词、生态类文化负载词、物质类文化负载词、宗教类文化负载词四大类的具体翻译分析,发现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形成不同的习俗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也使得某些词语的翻译难以忠实贴切、达意传神,而只能译出其基本的意思。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使译者陷入转换困境,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只能表达其大概的语义,这种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词语的可译限度在这部作品的翻译中尤为突出,即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会使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文化翻译这一社会性行为在不同的时空境域内形成各自的解读和阐释时便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鸿沟,虽不能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但笔者认为,有些词汇仍然能够通过仔细斟酌,以翻译策略的适当选择等方法实现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注 释:

①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牧区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传统游戏在牧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新巴尔虎左旗
弟子规
弟子规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