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地方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2021-12-23张兄武孙云飞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

张兄武 孙云飞 周 军

(1.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2.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8)

0 引言

技术性人才的创业能力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创业型技术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2015年 3月,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并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要求切实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1]。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2]。创业型技术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的人才保障,只有全面提升技术性人才的创业能力,才能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并在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中取得胜利。当前,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门槛低、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潜力小,致使大学生创业的“两低”现象严重。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提高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在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能力特征和培养条件把握不准,导致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产教融合协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产教融合无法走深走实,校企协同难以真正有效落地[3]。本文在明晰创业型技术人才能力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支撑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条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方式创新、质量监控实施、育人机制构建5个方面,系统构建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路径。

1 创业型技术人才的能力特征及培养条件

创业型技术人才综合了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双重能力特征,要求其不仅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而且要敢创业和能创业[4]。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以及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人才相比,创业型技术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技术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创业型技术人才要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识别能力,需要组织或重组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可获得的利益,更多地希望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愿意接受挑战;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科技人才拥有的资本和人脉的相对较少,他们以推动科研成果商业化价值实现为基本特征,主要通过研究开发具有前沿性、战略性、引领性、能够带来较多利润的自主知识产品或者核心技术创业。

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本质特征决定其培养过程更为复杂,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更高。具体表现在:①明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能力特征,基于能力特征明确培养目标,以统领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②有对接经济和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创业型技术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构建层次化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③有多元化的混合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培养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④有涵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培养质量跟踪等方面的完整监控体系,以OBE理念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反馈优化;⑤要有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以保障企业、高校、研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支撑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需要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通过整合企业的场地资源和资金资源、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等,优化配置双创教育资源,围绕支撑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智力要素、物质要素、保障要素和文化要素等,实现优势互补、交互赋能、合力育人[5]。

2 基于产教融合加强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环境欠佳、双创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聚力资源整合,有利于更加明晰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规定、有利于改进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条件和创新培养模式。

2.1 有利于明确地方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倡导创新创业理念,但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应该如何明确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没根据创业型技术人的特点定位其培养目标,在定位、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多主体联合办学,能够有效打破各类主体之间的藩篱,将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有助于地方高校从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角度对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规格提出具体要求,有助于高校从国家、产业、个体的综合视角,明确创业型技术人才的能力特征和所需要的培养条件,通过 “校企政所”的深入对接和研讨交流,以便制定符合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有利于改进地方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条件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水平整体还不够高,创业者素质还不够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受限。与国外的情况不同,我国高水平尖端科技大多掌握于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的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6-8]。相比于高校系统,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创业导师多且专业性强、科研实力雄厚且技术水平高、实验环境优良且装备先进、科研氛围浓且项目经费多等优势。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实质的、彻底的、紧密的、深入的融合办学,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创业“智能团”,构建“校企政所”四元育人共同体,有助于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企业和研究所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和资金资源等,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条件[9]。

2.3 有利于创新地方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产业需求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强调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教学内容要适应技术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志趣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主张产业学院、创业学院育人模式。然而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偏重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实战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很难激发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意志、拓宽创业知识面,要求高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建立“校企政所”多方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注重培养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需求的交叉性、融合性以及延伸性的同时,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实战能力提升为目的,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利用工程实境、团队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以解决实际困难和高新技术难点为切入点的开放互动式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0]。

3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主要路径

地方高校根据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为导向的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聚力资源整合,从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协同创新教学方式、联合构建质量保障和协作创建育人机制等构建了加强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3.1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提高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需要明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与具备素质。创业型技术人才兼具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双重能力特征,即既要具备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具备创业型人才所需具有的创业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创业型技术人才具备全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使其能够独立开发先进的科技产品;②创业型技术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等,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③创业型技术人才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将专业知识与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即由想创业到能创业转变;④创业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以及创业学习和创业失败管理能力。同时,地方高校需要联动企业、研究所等多方主体,共同研究确定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首先,将创业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进行梳理,明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与专业素养等重要内容;其次,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共性需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确立培养规格;再通过课程目标-专业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确立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3.2 合作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密切关注经济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将双创要素分植于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类别和培养环节,完善优化课程内容。一方面,按照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标能力特征,按照“理论-实践-实战”的能力提升路径调整课程设置结构。①要构建双创知识要素与专业知识单元相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②要构建双创实践能力要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③构建由双创实践到创业实训转换的创业实战课程体系[11]。另一方面,在满足技术型创业型公司用人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需求,并按照实际课程的实施需求,建立层次化的课程群。

首先,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标准化专业课程群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在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开设跨商业和管理类创业知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管理和运行能力,弥补工科生商业和管理知识的欠缺;其次,建立面向有潜质、有意愿创业学生的双创素质拓展课程群,以坚定学生的创业意志,例如可将企业家精神、创业机会教育、创业失败教育纳入该课程群;第三,建立面向已产生创业行为的学生,开设双创实战能力提升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为落脚点,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将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纳入,搭建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课程群。

3.3 协同创新培养方式

创业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高校主导、多方助力的知识教育-创新训练-创业实战的递进式培养方式。①强化理论知识传授,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理论和双创要素融合,鼓励采用互动式、混合式等先进教学手段,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双创理论知识;②加强创新能力训练,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的实际项目优势,以高校为主体,联合企业组建创业型师资团队,共同为大学生新创企业提供研发保障服务,同时与企业共同谋划企业需求的核心项目,带领学生围绕应用技术+产品研发+高新技术开发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技术-产品-创业的全过程;③注重实战能力提升,开展仿真实战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营和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经验、项目等优势,利用工程实境、项目路演、仿真创业等,训练学生的资源整合、机会识别和经营管理等实战能力。

3.4 联合实施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评价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2]。创业型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实施。

(1)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的质量监控小组,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活动实施、运行机制构建等关键环节,构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统领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

(2)共同确定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业项目竞争力,即通过衡量学生创业项目的知识产权质量、投入产出比、市场潜力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创业项目竞争力;学生创业率,即每年选择创业学生的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创业成功率,即在一定时间段内创业成功的学生与所有参与创业学生人数的比值。

(3)构建包括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和三方评价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将企业用人满意度、员工综合素质、创业效率等纳入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创业的具体情况与跟踪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持续优化改进[13]。

(4)建立大学生创业发展与跟踪管理档案。学校可根据对毕业学生的创业反馈数据,对学生的创业成效进行评价并提供支持与服务。

3.5 协作创建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仅仅依靠校友、同学等个人社会关系是不够的,由于人员单位变动或岗位变动频繁,难以保持创业型技术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稳定性,必须设计互利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14]。

(1)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为有效激发“校企政所”多主体的内生动力,通过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师资互聘、文化互鉴等建立长效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2)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资源协调机制。针对创业型技术人才发展目标,通过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建立以高校为牵头单位,政府、企业等为协同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围绕支撑人才培养所需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地资源、经费投入等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高效顺畅、动态协调的工作机制。

(3)构建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遵循OBE理念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围绕教学过程、能力达成、绩效评价等方面,建立评价机制。

三种机制联动运行、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等各个关键环节,以最大限度发挥各方主体在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效益。

4 结语

在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提高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重要途径。针对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了创业型技术人才的能力特征,并根据支撑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质量监控和育人机制5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以期对地方高校加强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起参考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
人才云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