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肝豆状核变性的几个历史典故

2021-12-23王晓平吴亦影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威尔逊变性

王晓平, 吴亦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科,上海200336)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为相对罕见的疾病,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stem symptom)、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1]。这归功于时年34岁的神经病学家威尔逊博士,1912年在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刊物Brain发表的长达200余页的论文:Progressive lenticular degeneration:a familial nervo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and the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Hospital,Queen Square,London)Brain,1912:34:295-509]。有认为是类似于现在的大学“临床专业型”在职博士的毕业论文,该文铸就了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医学术语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试还原几个或有趣或关键点的历史细节。

威尔逊博士幼年可在中国长大?

威尔逊博士全名是Samuel Alexander Kinnier Wilson,其父亲是长老会(Presbyterian)教会专业传教士,至少在英国、美国、中国3个国家居住过,多年在中国职业传教。2019年笔者以临床访问专家身份,到其撰稿的地方伦敦大学学院国立医院/国立神经病学研究所探访,但难觅芳踪,该院对帕金森病200年的詹姆斯·帕金森爵士的历史似乎更显熟悉。目前已知的是威尔逊博士在美国出生,可能是其父亲离开中国以后,后来有无再回中国不详,若有学者了解,知会本文作者。可以相信,与其父母交流中,至少威尔逊从小听过、看到和中国有关的事体。笔者以为,作为中国的神经病学家们也很努力,目前所有中国的肝豆状核变性指南和共识,都是神经科专业人员所撰写,不似包括美国和欧洲的西方国家,基本全是消化科和肝病科医师所撰写。西方一些神经科教科书尤其Movement Disorders Fellowship高级训练班纲要中一度删除了威尔逊病章节,如今有的运动障碍(movement disorder)章节又加上了肝豆状核变性。当然,可能在中国及波兰等几个国家继续秉持神经科为主导,这也算是圆了威尔逊博士的中国梦。

谁敲定威尔逊病的命名?

目前尤其是国内版本,普遍认为肝豆状核变性是其他西方国家学者们目睹威尔逊博士的杰出贡献,一致公认、推荐使用威尔逊病这个诊断术语。西方文献的叙述,事实似乎恰恰相反,是自信的威尔逊博士本人,看到无人置喙提出此点,不得已在公开正式学术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多次提出威尔逊病术语,据说一次竟被人当面反问,什么是威尔逊病?其镇定自若予以阐明。其后威尔逊病称谓也逐步形成,被广泛认可、接受[1-3],这种自信与速进风格,可能与中国当代青年学者神似,值得借鉴参考。

锥体外系疾病和运动障碍概念国际上谁第一个提出?

国内《锥体外系疾病》第一部由刘道宽教授编写,后来继续改名出版有《运动障碍疾病》专著。 威尔逊博士用7年时间,在系统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病理时,发现几乎没有锥体束损害的症状和病理特征,故提出了威尔逊病的锥体外系症状,且第一个提出类似于锥体外系症状的词汇组合[2]——运动障碍概念,运动障碍为基于西方学术理念的神经科词汇(在中国非专业人员容易与瘫痪和无力等含义相混淆)。众所周知,运动障碍学会(Movement Disorders Society,MDS)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帕金森病暨运动障碍的学术机构。当然,大家会想,医学界为什么大都基本忘却威尔逊博士的锥体外系和运动障碍的伟大贡献?是否因为其反复强调了其是威尔逊病的铸造者,所以导致这个遗漏,从而忽略了更大的成就?由此想到知识面极其博大精深的杨任民教授。

谁是中国的肝豆状核变性之父?

2018年在波兰华沙的世界神经病学争论大会上,有一个为时6 h的专场会议讨论并纪念威尔逊病100周年。大会主席是华沙医科大学的神经科教授Anna Czlonkowska,其首次称杨任民教授为“中国肝豆状核变性之父(the father of Wilson’s disease in Chinese society)”[4],笔者当时礼貌回应其为“欧洲肝豆状核变性之母”。Anna管理欧洲最大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中心,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发表过肝豆状核变性综述[4-5]及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对杨任民教授非常敬重。近年来国际帕金森病暨MDS主导的亚太地区峰会主席主旨发言,推荐本地区学术贡献时,注重中国运动障碍学界的卓越表现,尤其强调推介了杨任民教授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成就,非常罕见(5th Asian and Oceania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ovement Disorders Congress)。杨任民教授为中国数万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服务,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吸引来自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各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专程来就诊、住院治疗,这其实是更优异的医学学术贡献。中国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及神经放射学研究也在Movement Disorders杂志发表[6]。

威尔逊博士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缔造者毋庸置疑,而苏联的学者Konovalov也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杨任民教授和我及几位研究生,以“Managements of Wilson’s Disease:From West to East”为题,发表了肝豆状核变性的专家讲座[7],目前被西方学者他引超过20多次,得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本专业主席Schilsky赞赏;当然也有位在西方工作的华人教授当面提出英文题目用“从西方到东方”似有不妥,个人解释是“worldly”之意,也是学习苏格兰天才威尔逊博士的学术风格。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威尔逊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双面威尔逊
征兵“惊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妙招没有,蠢招倒有一个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