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临床特点
2021-12-23
1 流行特点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当今全球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每年确诊人数达120万,约60万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大肠癌。大肠癌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多发,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据统计,男性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1.6∶1,且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我国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胃癌、食管癌。我国大肠癌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5岁,多见于40~50岁,好发年龄比国外早10~15岁。然而,最新统计显示大城市人口的大肠癌发病年龄已与欧美国家类似。
2 发病机制
目前,有研究证实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有显著作用。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大肠癌的特点是多种通过染色体微卫星分布的基因缺失和插入错误。MSI-H型大肠癌特点如下:①定位在近端结肠;②年龄<50岁(遗传型)或老年人(散发型);③同时发生其他肿瘤;④局部病灶较大,且很少发生器官转移。90%的MSI-H型大肠癌至少有一种DNA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此外,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还可能和环境、遗传因素有关。
3 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有腹部不适感、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疾病进展,多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症状。大肠癌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3.1右半结肠癌 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出现症状晚,故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
3.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的肠腔较窄,更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胀等。大便带有鲜血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确诊时分期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3直肠癌 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出血多鲜红或暗红,不与成形粪便混合或附于粪便表面。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可不断引起排便反射。肿块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大便形态改变,晚期表现为不完全梗阻。
3.4肿瘤浸润及转移症状 肛门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续疼痛是直肠癌侵犯骶神经丛所致。肿瘤细胞种植转移到腹盆腔,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肿块,如在腹盆腔内广泛种植转移,易形成腹腔积液。大肠癌肿瘤细胞能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
4 治疗原则
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早期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进展期大肠癌疗效较差,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大肠癌提高疗效的关键。
4.1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切除是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探查中如发现转移,但病变肠曲尚可游离时,原则上应将大肠癌切除,以免发生肠梗阻。对已出现广泛转移者,如病变肠段不能切除,则应进行姑息手术。
4.2化疗 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可能出现复发和转移。因此,在术前行肠腔内化疗,可防止癌细胞扩散;术后化疗可提高根治术5年生存率。大肠癌的化疗以氟尿嘧啶为首选药物。此外,常用的化疗药物还有呋喃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环磷酰胺、氯乙亚硝脲等。目前多主张联合化疗,但尚无成熟方案。
4.3放疗 总体疗效尚不满意。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转移及复发;术后放疗可提高肿瘤局部侵犯或术后肿瘤残留患者的疗效;对晚期直肠癌进行小剂量放疗,可起到暂时止血、止痛的效果。
4.4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可利用液态氮有效地杀伤和破坏肿瘤组织,在中晚期患者不能手术时,酌情采用,可减轻痛苦,配合化疗能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