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实践与启示
——以“最美浙江人”创建为例

2021-12-23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浙江人公民道德浙江

杨 琳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浙江 丽水 323000)

长期以来,浙江一直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以“最美浙江人”创建为载体,通过以品牌化的方式、制度化的手段和常态化的途径全面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不仅重新唤醒公民道德的自觉践行,而且带来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道德资源保障,也为全国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提供了示范效应和地方经验。

一、历史现实交汇融合:最美现象生成的背景

(一)深厚人文底蕴和文化基因

“最美现象”集中体现浙江深厚历史文化中德性基因的勃发。在历史上,坐拥河姆渡、良渚遗址等华夏文明滥觞的浙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文化之邦”。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浙江人贵柔尚和的气质,造就了浙江人乐善好施的事功。据《宋史·地理志》载“浙江人性柔惠……”,综观历史就可以发现,浙江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显得委婉含蓄、不失分寸;在社会活动中,也敬贤尊士、扶危济困、施善行义、睦邻交友。如古时在浙江宁波就有专设救生船以拯溺者的“同善会”,有义务报警救火的“水龙会”,在绍兴有专门收殓遗尸的“舍材会”等。同时,在历史上浙江人重商创富,乐善好施,在兴利富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报本反始、以利养义、博施于民的操守。从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商业巨富、中华商祖“陶朱公”,到声名远扬的浙西商帮、宁波帮,再到集徽商、浙商之大成的胡雪岩,以及今天浙商华侨的回流投资,他们赈灾救难、热心公益,亦商亦儒、义利并举的德行风骨泽被后世。这些流淌在地域历史中的文脉是浙江大地上诞生“最美现象”的原初基因。

(二)经济高速发展的道德诉求

“最美现象”首先肇始于浙江,继而迅速在全国形成如火如荼之势。这与浙江乃至全国几十年经济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富足的物质生活基础密切相关。“最美现象”产生与全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小康社会的进程一致绝非偶然,这说明人们在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对美德的迫切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其一,“最美现象”所展现的是在极端危机情况下主体作出的利他的道德选择,体现民众对当前道德伦理层面失范主动矫正的自觉,重塑了人与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和谐关系,彰显了善行的美感,贯通了他者的心灵和情感,成为道德审美的对象,满足底层民众对真善美的迫切需求。其二,“最美现象”是对美好生活未来图景的形象诠释,高扬人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思想意识和能动创造的存在,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人应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美现象”以尽己之力贡献社会,生动诠释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全面占有”过程,标识了人的道德行为由“自然”向“自由”的转变,彰显了人性的尊严,是人对自身合目的性存在的确证和对美好生活的映射。

二、持之以恒战略坚守:最美孵化的实践探索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学习践行最美人物的氛围

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不懈努力为“最美现象”的萌生奠定现实基础、鲜活经验和主导力量。在最美现象的孵化中,无论是“最美浙江人”的选树宣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青春领袖”的评议,还是文明创建、文明结对、志愿服务等,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弘扬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夯实美德培育的基础。各地依托当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最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道德模范宣传活动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理论精髓、价值理念及道德观念深植于社会生活沃土,潜移默化播撒在普通百姓心中。通过道德讲堂、最美人物评选、最美现象研讨会举办、最美展示馆设立、最美课堂开办、最美家庭评选以及巡回宣讲,激发民众的内在道德和良知。运用全媒体的优势广泛宣传、倡导和弘扬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对先进个人表彰,产生正向激励,凝聚道德正能量,营造全民学习践行最美人物的氛围。注重将最美创建与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融合推进,不断培育勤劳节俭、遵德守礼、孝老爱亲的最美社会风尚,发挥传统文化涵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此外,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最美创建”中的示范作用,将道德修养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任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道德不端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作风不正、贪污腐化的予以从严处理,营造向善、行善的道德氛围。

(二)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为最美风尚持续推进注入活力

首先,最美创建活动既有积极的实践部署,也注重理论层面的研究。一方面,创建活动除通过开设专题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对“最美创建”进行部署外,还持续扩散“最美”效应。最美创建工作以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等活动,发掘和宣传隐藏在民间底层的道德典型,有机整合“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行业先进”等各类先进典型的评选资源,带动各行业和区域对基层道德资源的挖掘和宣传力度,拓宽最美人物的领域和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加强最美现象的理论阐释研究,凝练最美现象的精神,形成了《高地》《平凡之美》《最美浙江人》《以美铸魂》《最美引领风尚》《最美激发梦想》等一批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扩展最美现象的理论意蕴和伦理价值。

其次,最美创建活动既有宏观的整体指导,也有微观的循序推进。浙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为统领,宏观层面以最美道德品牌培育为抓手,通过树典型,培育道德品牌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全省联合多部门和单位,精心培育出“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消防员”“最美国税人”“美德少年”等多类道德品牌,建立“最美人物”资源库,共吸纳2000多例最美事迹,使“最美创建”常态化、品牌化。微观领域以最美现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宣传载体,一批反映浙江最美精神题材的影视剧、歌曲、诗歌、美术等作品不断涌现,不断彰显最美精神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再次,最美创建活动既有正面典型激励,也运用反面曝光警示。最美创建活动中积极运用正向干预,对好人好事进行褒扬和奖励;采取负向干预,对违反或践踏道德的事件进行阻止和鞭挞。如,针对每年涌现的“最美人物”,省市领导亲自带队进行重点走访,全省各地各级部门分类慰问;各地主要节庆活动均邀请“最美人物”代表出席;设立道德模范专项基金会和民间道德基金会,推出“道德信贷”工程;文明单位还为好人发放免费公交卡和人身意外伤害保单等,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最美人物的社会氛围。在做好“最美”创建正面舆论宣传的同时,省市各地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社会上的不良陈规陋习进行曝光监督,倡导主流价值导向,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

(三)注重政策制度的协同,推进常态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浙江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注重政策制度的协同,推进“最美”创建的常态和长效。一是建立健全“最美浙江人”的发现机制。“最美”的生命力在于依靠无数普通人的道德故事得以传播和延续。浙江各地探索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推选机制,从村、镇乡(街道)、县(市、区)、市四级层层推选,发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系统各单位积极举荐,挖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最美现象”。平均每月搜集到各类推荐线索300多条,不断拓展“最美现象”的时代内涵。二是建立健全“最美浙江人”的传播机制。积极的舆论环境是“最美浙江人”品牌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建立浙江好人榜定期公布制度,每月评选一期浙江好人榜,在省级主要媒体张榜公布。通过网站、微信、客户端专题专版长期追踪,运用公益广告等载体做好“最美浙江人”的常规化宣传,不断扩大最美现象的影响力。三是建立健全“最美浙江人”的践行机制。广泛动员民众积极参与是践行“最美浙江人”的坚实力量。通过在党员干部开展争做“最美干部”“最美党员”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美德少年”评比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争做“好人”,在农村开展“最美家庭”评选,不断增强最美的扩散度和持久性。四是建立健全“最美浙江人”的关爱机制。政策法规是“最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见义勇为表彰、救治绿色通道、经济困难帮扶等一系列制度,对见义勇为和道德模范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权益都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规定,以政策和制度协同推进“最美现象”常态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三、文明之光闪耀浙江:最美创建的显著成效

(一)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总体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首先,强化向善的道德意识。“最美现象”的萌生和持续创建,缓解了公民道德焦虑,激活公众道德认知里“善”和“向善”基因,拯救和弥补“不善”“不良”,凝聚民众向善的道德意识。其次,强化向善的道德行为。“最美现象”的萌生和创建激发民众道德情感,引发了民众情感共鸣,在道德情感的助推下强化了民众向善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最美”的持续创建为民间道德力量的释放提供了“知行场域”。再次,强化向善的道德心理。“最美”的创建,重塑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向度,增强道德建设的信心和活力,历练德性品质,锻造行为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向善”社会心理,进而演化为社会风尚。这些“最美人物”用自己的行动汇聚了浙江大地上向善的力量,有效淳化了风俗。截至目前,浙江省涌现各级各类典型两万余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9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0人,省道德模范132例,参与推荐和评选的群众累计达1000余万人次。

(二)提升公民道德水准

“最美”创建作为浙江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提升全省公民道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最美人物”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忠实捍卫者和鲜活践行者,既是社会最先进道德价值目标的集体体现,也是社会最主流道德价值取向和最高尚道德的承载者,他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所起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可以激发人心向善的本性;看得见摸得到的鲜活事迹可以带动民众效仿,进而重塑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提升公民道德自律。道德修养彰显了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最美”创建以来,浙江各地以“最美人物”为标杆,将“最美”创建与文明出行、文明礼让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将学习与模仿相结合、认识与行动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促进,发挥其对民众行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全省各地越来越多的出行陋习被文明出行、文明礼让所取代,文明交通成为公民自觉。“文明出行”“文明礼让”已然成为真切反映浙江公民道德水准的一张金名片。

(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浙江持之以恒地开展最美创建活动,不断延续和升华“最美现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首先,增强民众的道德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最美现象”所传递的“真善美”,影响和改造公众的主观世界,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坚守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提高人生的境界,不断塑造公民的道德人格。其次,增强民众的责任感,促进社会良好公共秩序的建构。“最美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鲜明体现了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用自身的美德和行为维护了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增进了社会和谐。再次,增强民众的和谐感,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最美现象”扶正祛邪,传递人与人之间友善的正能量,黏合心理裂痕,增进公民之间的信任,对人与万事万物和谐关系的培育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浙江各地通过对最美内涵与形式的拓展,不断增强“最美人物”辐射面,有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截至当前,浙江成为全国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最多的省,有207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7家学校入选全国文明学校,2819家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四、道德力量磅礴汇聚:最美创建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区域道德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

“最美现象”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积淀,孕育于浙江丰润的文化沃土,萌发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是传统美德与时代风尚的有机统一。其从个别、偶然事件演化为群众性、经常性的社会风尚,与浙江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区域道德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紧密相关。一方面,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滋养民众的道德情感。各地通过大力挖掘区域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汲取区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子,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功能,激励民众不断追求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以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倡导区域道德文化中内蕴的“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弘扬浙江古代尤其是近代“以利合义”的道德思想和浙商“乐善好施”的传统。以培育家风家训活动为契机,在城市和乡村开展优秀家风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倡导“孝悌为本”“谨身节用”的传统美德。利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优秀民俗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专家普及解读活动,发挥传统美德对民众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的道德品行。通过“最美”创建为纽带,突出现实性原则,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民众对“最美人物”从感动到推崇、赞扬,是因为他们展现了平凡人对自己职业岗位操守的恪守和现实生活中崇高的人格品行,唤醒人民精神深处的道德“共通感”。“最美人物”使榜样形象从“宏大叙述”的方式走向民众现实生活,更具亲切和可学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使学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转化为民众的自觉。

(二)坚持党委政府倡导与人民大众认同的有机循环

“最美现象”焕发的道德效应是党委政府、底层民众对道德失范的及时干预和主动矫正,也是对良好道德环境的自觉建构。“最美现象”的萌生,是民众以亲眼所见发现美,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美,进而媒体助推扩散美,到政府回应褒奖美的过程。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党委政府敏锐觉察民众道德情绪,及时回应民众美德需求,有效善用美德释放效应的高度自觉。在最美现象创建中,浙江探索了基层民众“自下而上”的认同与高层“自上而下”的倡导的良性循环机制,构筑了道德楷模培育和学习的新模式。一是自下而上的认同“最美”,反映了民众自觉成为道德主体,而不是被动等待观望,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回归现实生活的转向。政府通过组织群众开展从身边寻找和发现最美人物的活动,及时回应民众对美好道德的期盼,激发民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自觉。二是自上而下对“最美人物”的倡导,发挥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浙江各级政府、媒体对最美人物及时宣传、报道,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引导人们的行为沿着符合践行最美精神的方向转变;同时“最美”的持续创建,促使社会成员真善美行为的不断养成,最终达到重塑行为习惯、移风易俗的效果。三是自上而下倡导与自下而上认同的良性互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使社会认可与权威认可遥相呼应,为催生更多“最美人物”提供坚实基础。在这个持续运转良性循环的道德建设系统中,最美精神得以生根发芽,民间道德正能量被激发与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涌现更多“最美人物”,带动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在践行中升华。

(三)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线上线下的联合互动

全媒体的强力跟进促使“最美现象”常态和扩散。浙江各地在遵循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相统一的前提下,完成从个体到集体的蜕变,现象到精神的升华,民意支持与意识形态高度契合,实现了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互动的完美融合。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合力宣传,推动“最美现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激活新型媒体,以专题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抖音、手机报等载体长期宣传“最美现象”,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及时跟进,以消息、评论、视频新闻等形式对“最美人物”评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形成“最美”创建报道全年贯彻始终,与常规性、阶段性和重点活动紧密结合的宣传体系。采用立体式报道,创新报道形式,注重求新求精、求实求是,在提升“最美人物”新闻宣传的科学性、艺术性、规律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报道“最美”质量。二是线上与线下的联合互动,拓展“最美现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主流媒体宣传造势的前提下,把“最美”评选深入基层、街道、社区;坚持运用传统社会宣传与新型社会宣传手段相结合,在做好巡回宣讲、博物馆展览、公益广告投放等宣传手段外,通过走进社区、乡村与市民群众现场交流,倾听和记录他们心中的“最美”故事,运用直播访谈、热线电话等方式引导观众、听众参与互动讨论,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使“最美”声音的社会覆盖面更宽、更广,有效地扩大“最美人物”的社会影响力。

(四)坚持道德建设的德法并举协同共治的良性机制

“最美”现象在浙江大地上蔚然成风,是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公民道德建设德法并举、协同共治的必然结果,是既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又强化道德对法治的价值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些做法归纳起来一是以道德监督考评机制推进最美创建,通过最美创建的常态化完善考核机制,有效保障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浙江各地以最美创建为载体,建立健全最美人物的选树、监督、评价和示范机制,通过强化相关工作的考核考评机制,将道德建设的工作和成果纳入各级督查督办、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以制度刚性保障道德建设的有效性,促进最美创建的常态化。二是以制度规范推进最美的学习和践行,把最美的创建与公民文明条例、纪律规范、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有机结合,使学习最美人物成为群众日常的制度约束和自觉行动。三是以抑恶扬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最美的发展。浙江省及各地出台《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等为最美创建的常态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为进一步扩散最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杭州、宁波、湖州等地施行《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丽水发布《礼让斑马线行为规范》,通过建立文明行为记录档案,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文明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情况纳入,实现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使最美现象借助法治力量,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有效提高最美创建的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猜你喜欢

浙江人公民道德浙江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立标·定向·示法:习近平公民道德观的三重维度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身边的“神回复”
“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