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思考
2021-12-23樊燕飞
樊燕飞
(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 达州 635000)
专业群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经济学中产业集群概念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与体现,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1]专业群的概念脱胎于此。我国最早的专业群研究出现在高职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深入推进,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学者专家们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群建设也颇为关注。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专业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实现特色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更好地完成转型任务与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由之路,对应用型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专业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
应用型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积淀少、教学资源受限等制约因素,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呈现出专业规模较小、分布散、实力弱、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专业规模偏小且分布较散时,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教育教学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单位学生的平均办学成本必然增高,间接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拉低办学经济效益。在面临专业建设现实困境时,选择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群思维”推进专业建设改革,打破专业间单打独斗,走专业群建设之路,是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专业群建设,以某一个或两个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将学科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关联的相关专业重新组合,共享集中教学资源,通过专业群配置教学资源,解决单个专业发展存在的资源不足不均衡等问题,促进宏观调控效益最大化,[2]把专业规模做大、专业实力做强。
(二)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把高等教育外部规律总结为:“高等教育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3]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高等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专业围绕产业建、专业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方向,依托区域内产业集群展开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发挥焦聚效应,保持发展活力,更好的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更好地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聚焦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专业群,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即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融合,结合产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融合,在教学中生产,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专业群为育人载体能让学生在更多的专业方向、更丰富的课程模块、更宽的职业领域中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4]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一专多能”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真正“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
专业群的组建,不是若干专业的拼凑与堆砌,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常见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有基于产业链、岗位群和学科基础的三种组群逻辑。
(一)基于产业链发展的组群逻辑
该类专业群是围绕某一行业产业的结构、空间以及链条发展情况,分析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状况来构建专业群,并根据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而持续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5]这种组群类型专业群服务领域相对明确,强调专业群整体效应的发挥。比如根据智能制造产业链将原料生产加工、产品设计、零件制作组装、控制系统开发、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相关专业组合在一起,培养智能制造产业链上需要的各类人才。组建该类专业群首先要对准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学校原有的实力突出的重点专业作为引领并形成专业群的核心,再融合链条上下游的周边专业构建专业群组,以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的有效联动,以产业发展引领专业建设。
(二)基于职业岗位群发展的组群逻辑
基于职业岗位群建设的专业群是主要针对某一行业里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构建,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该类专业群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在充分体现职业分工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人才实际需求将相关专业进行组合。比如影视制作、游戏设计等岗位群所需人才必定是技术+艺术的人才,在培养这类人才时要组建包含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的专业群。这类专业群指向一些所处产业链条较短、行业界限清晰但工艺流程衔接紧密的岗位群。但是面向岗位群设置的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依赖性比较大,受产业发展的冲击较大,在新常态经济下,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技术革新,新兴行业与新型职业迅速兴起代替传统职业岗位,导致传统岗位群的岗位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这类专业群不利于长期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基于学科基础的组群逻辑
职业岗位群和产业链发展逻辑是组建专业群的重要逻辑,但是对于一些产业背景不是那么突出和明显、行业针对性不强的一些专业(多数为文科专业),可以根据传统的学科逻辑进行专业群建设。以学科逻辑建设专业群,即将具有共同的学科知识和技术基础的相近专业组合,它们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资源方面能充分共建共享,实现专业群集约式发展,最大限度提高办学效益。比如财经类、教育类、管理类等专业群。这类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在学校原有的二级学院基础上采取以院建群的模式,在现有的专业格局基础上围绕一到两个核心或特色优势专业进行资源整合。这种组群方式强调专业的相近性和共享性,对于刚开始探索专业群建设的应用型高校比较适合。
三、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对学校原有的管理和组织架构有一定的冲击,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群组建思路不清晰
目前许多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缺乏明确清晰的组建思路,从内部逻辑来看,有的将专业名称相近,或者看似相关的几个专业凑在一起,有的按照现有的行政管理基础,把本院的一些专业拼在一块,虽然在专业布局上“形似群”,但是实际上群内各个专业还是处于松散的组合状态。从外部逻辑与区域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的匹配衔接上来看,缺乏详尽深度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分析,导致专业群与产业群和岗位群对接不紧密,专业群与产业群不能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二)专业群资源统筹管理与整合共享不足
建设专业群是应用型高校寄希望于利用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最大的办学效益,但是在专业群建设实践中,诸如各专业之间协作意识淡薄、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共享率低下等问题凸显,群内资源(包括物力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统筹管理与整合共享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在统筹管理方面,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有的可能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院系,界限仍然比较明显,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和分配,导致各专业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也只浮于表面和小范围,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者和建设者。第二,在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系统的资源整合优化方案,校内校外资源整合不够,服务教学能力不足。第三,在资源共享方面,专业群内资源开放性不够,与产业企业的共享也不足。
(三)专业群建设所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
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身处地方,囿于地理位置办学资源等因素限制,导致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建设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编在岗教师总体数量不足,由于高校编制、岗位总量严重不足,教师总量不够,生师比失调,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现有人才类型结构不尽合理,许多应用型院校青年教师占比较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较少,“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三是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还不能做到面向地方做研究,服务地方谋发展。
(四)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院校是把专业群从形式上组建起来了,但是缺乏组织、制度、质量和资金等方面的机制保障专业群顺利运行。具体表现在: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没有打破传统的“院—系—教研室”体系,群内各专业仍然以学院专业各自为营;第二,没有从制度上具体规范专业群的带头人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模式、绩效考核办法、职称评聘、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第三,专业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反馈和质量监督机制,不利于专业群的自我定位和问题诊断,不利于专业群动态化的调整和改进发展;第四,校企合作过程中双边参与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共建专业群积极性不高。
四、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思考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应用型高校要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明确思路,整合资源,组建跨学科人才团队,建立专业群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好专业群效应,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一)明确思路,厘清专业群建设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是有效组建专业群的前提。专业群建设是提升应用型高校品牌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影响应用型高校在区域和地方的立足和发展,在产业集群的社会宏观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区域产业结构,根据学校现有专业情况,明确思路,找准目标,做好科学规划设计。[6]首先,要明确专业群所面向的产业、行业、岗位的技术特征,这是专业群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一步。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群形态设计,即组群逻辑。分析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群逻辑和模式,构建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最后,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群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层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与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贡献为落脚点。
(二)整合资源,共建专业群共享平台
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汇总资源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岗位群、产业链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对学校外部和内部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再分配的过程,实现专业群内资源一体化。第一,在课程建设与设置方面,遵循“基层通用、中层共享、高阶分立、模块互选”的原则,打造“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库,使群内各专业均能高度共享基础课程及课程资源。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专业群带头人负责制,统筹管理与调配师资力量,组建高水平专业群背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第三,在实习实训资源建设方面,要综合考虑各个专业的核心实训要求,按照专业群共享、专业通用和校企对接等模块系统化构建,校企集中资源共同优先建设通用性强和能形成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实践实训基地,并加强共享管理。最后,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多元主体共同出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吸引和凝聚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应用型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
(三)以人为本,组建跨学科人才团队
高水平创新型跨学科结构化的管理、教学人才团队是组建专业群的重要支撑力量。首先,以产业集群的需求为出发点,选拔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求其具备跨学科知识系统、跨学科协调能力;其次,成立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管理队伍,负责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职责划分和利益分配,确保跨学科团队的健康发展;再次,以公正公开公平原则选拔专业群所需的不同学科的优秀创新人才作为团队成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强的团队意识和科学的跨学科思维;最后,要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改革,灵活采用“柔性”聘用制度,以加快打破学科界限、校园界限,促进跨学科深入融合、校企师资力量融合,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认定制度,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四)制度先行,建立专业群运行长效管理机制
专业群的建设和运行除了专业群自身具有明晰思路和内在逻辑,还必须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保障机制,实现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统筹负责,分管教学科研副校长、教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各二级学院院长、教师代表和行业企业专家代表为成员的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在各个专业群内部实行专业群负责人制,明确各级职责,这种自下而上的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有助于确保专业群建设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要分别建立完善包括教学、课程、实习实训、师资建设、资源配置、资金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不断规范专业群的内部运行与管理;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群成效评估体系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群建设过程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反馈建设意见,对建设成效不佳的专业群进行优化调整;最后,要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双边参与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专业群发展的核心。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平台共建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群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