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合学解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21-12-23张立健
张立健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和合”二字首见于甲骨文,但是二者是分开存在的,直到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商契将五教加工和合,使得百姓安身立命。“和合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态,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在人类自己的私利心所导致的社会、文明、生态等诸多问题冲突造成的恶劣局面下,和合学是化开当下僵局,治愈人类痛苦,指引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良方,将指引人类淡化私利心,务求共治共享,形成“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局面。
一、和合学与中华文化
“和”有和谐、融合、和平、友和的意思,“合”有融洽、聚合、符合、合作的含义。和合的关键在于融合,于何处融合,融突和合,融化冲突,和合万物。所谓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有的和合存有,并以和合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射又度越冲突、融合的学说。和合的主旨是生生,和合生生的追求,便揭示了和合学然与所以然、变化与形式、流行与超越、对称与整合、中和与审美的意蕴。和合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体现,是为化解人类当代所共同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危机而构建的理论思维体系。
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永继弥新,是因为它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体系。上古时代的炎黄文化将西戎、狄、南越、东夷与中原文化等加以和合,在和合的基础上再加以度越,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和合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比如中华文明,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存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学派的论辩。到了汉代,虽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把法家、名家、阴阳家(阴阳五行思想)等各家思想都吸收进来。魏晋时期儒学与道家学说相互融合而成玄学,南北朝、隋唐时期则融进了佛家文化,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把儒释道的思想融突和合起来。唐代曾提出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蓄,合而为一,但没有成功,不过宋明理学做到了这一点。儒释道三家是有矛盾冲突的,比如佛教持一种出世的思想,是不拜皇帝的,是不考虑传宗接代的。儒家则认为佛文化无君无父,不忠不孝(儒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说,从伦理道德而言,佛家和中国文化是有冲突的。但是宋明理学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学,因此宋明理学不仅是儒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剥去了披在《五经》身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疏而破注的外衣,敢于疑经改经,六经注我。在这个容蓄的过程中,和合学或者说和合文化贯穿始终。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尚和合,自古以来,朝代不断更迭,而追求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思想却始终如一,其理不二。《尚书·尧典》中提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2]帝尧认为,选拔任用德才并举的人才,团结人民百姓,使人亲密仿若一家。公开表彰在治理方面表现出色的官员让百姓了解知道以信服。百姓信服才会拥护,安内方能攘外,如此便在外协谐,调和与诸侯国的关系,使得天下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朱熹注曰:“圣人在上,高于万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大和也。”天道恒变,王朝、人事也在不断变化,各有各的循演轨道,各行各的运道使命。天下各国也在自己的位置上执行自己的任务,百姓安居乐业,如此便是最大的和合、和谐,和实生物,天下苍生安宁,万国太和的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理想也能得以实现。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3]这是历代古圣先贤传承的价值理想世界。其中,“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摒弃私有,大道之行必不为私。作为价值理想世界天下为公,制定具体的相应措施以及制度是实现其美好宏愿的当下之谋,即以制度的力量推动其得以实行;货“不必藏于己”的经济制度,立足于古今历代以来经济制度的反思和审视,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没有理由将自己创造的财富私有化,社会资源本应该是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社会财货为全社会成员公有的社会理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劳动工作制度,有力出力,各司其职,终不为己,人人朝着社会大同目标而努力。“男有分,女有归”的劳动分工制度,根据性别不同而导致的机体差异和劳动需求引起的工种分类不同,从古到今主要体现为男耕女织,这样就使得每个人能够在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条件下,找到能够发挥各自最大效用的岗位,这就是“壮有所用”;“选贤举能”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大同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必然途径和实现手段,官吏作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和社会规划的实施者,及社会、人际关系的调和者,必须由德泽明智,才能优越的人胜任。宏观上治国平天下之后,微观上就见之于人人以人子为子,以人女为女,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者都得到社会的赡养,人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得这个社会模式得以维持。
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重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脱胎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和合”思想的精髓,立足当前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变化格局,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建构新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指明了主方向,主攻略,主进击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使命号召下,中国绝不能也绝不会重蹈闭门造车的旧路、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能退回到坐井观天的“洞穴”里夜郎自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可取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要从宏观出发,从全局出发,站在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秉承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以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格局为中心的理念,发展高质量、高标准经济,突破旧的经济制度、思维,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质量好、标准高的公共产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赢取国际话语权的软武器。当前,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统治下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单向度”的、平面化的社会形态已经在阻碍人类文明进步,机械共同体中的异化力量和单一存在的技术理性,正在腐蚀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成果。主导世界的西方文明岌岌可危,而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解决人类难题的主要支点,中国,就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的阿基米德。要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主场”,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实事件为依据,提出例如“网络命运共同体”“生态命运共同体”“医疗命运共同体”等与时偕行的议题,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创新话语表达。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之路,是度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智慧之路。“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的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5]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站在国际视野的前沿,立足本国的外交原则方针,兼顾国内与国际的发展势向,展现大国应有的国际风范。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国际治理体系迫切需要构建起来。实现和平与发展就要摒弃强国必霸的冷战思维,在当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局势下,全球各国积极展开合作,努力实现双赢多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最佳的实现途径。积极构建共生、共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医疗共同体、网络安全共同体,破除“修昔底德陷阱”的思想藩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思维错位、“强国必霸”的虚假逻辑,寻求可以实现多方合作的交集,扩大合作平行位面,引导多方达成合作共识,形成多方合作共赢思维。中国要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大方向不走偏,小方向不出错,构建新型国际治理体系。同时,要着力加强自身的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能力,等等。打破美国的霸权桎梏,突破美国在联合国对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封锁,他们将国内法凌驾于联合国法之上的亵渎行为不允许再次发生。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修缮国际治理体系,以期给世界人民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和合学的四维解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解构离不开中华传统和合学的多维指导,四维解构是和合学分析、度越、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必经道路。
1.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因多元而多彩,西方的霸权主义推崇单极文明,搞一元的霸权主义,企图通过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输入以达成文化倾轧,思想统治的阴谋。就当前世界发展大势看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与时相悖、为变不闻的;多元化下的世界就应实施多样化的措施来管理国际秩序,这样,和合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应运而起。和合,包容而不包庇,对话而不对抗。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观念不谋而合。也正因如此,和合共生是解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维之一。和合共生展开的前提是“正义”。何为正义,以财富为代表的私利为毕生追求的人,是非正义的俗人,人的目标是正义、是公利、是人类未来。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非正义的俗人谈何共生,谈何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利益是公利,是代表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的美好未来。共生才会共利。共生下的价值观是正义的,正因为正义,才会使所得的利益得以成为公利。非正义价值观下的利益只会是见利忘义的小利、私利,不会是担负着人类美好未来的大利、公利。追逐私利只会为权所争、为钱所迷、为酒色所生死,只会一味地追求肉体的欢愉,而放弃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存在意义。“观其犹生实死,终为民所弃矣”。正义下的价值观指引着以和合共生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这五个共生的价值准则也会在日新月异的世界进程中被全球意识所认同。新的共生价值准则体系逐步建立之际,原有的旧的价值准则就会受到冲击,最终也会消失。新的价值准则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以人类美好未来为努力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确立,也意味着不再有以私利为最终目标的主体,即某一个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谋求民族国家体系的利益主体,就将被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新主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替代。这就是和合共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共生的背景下,全球各国和衷共济,尽一国上下之膂力合作,是作为全人类利益新主体的立足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内部的合力是巨大的。世界上无论小国还是大国、地区或者部落,这样的力量都不容忽视,尤其是当这种合力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固有思维下不可想象的威力。和衷共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心之所向、力之所达。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符合人类未来预期的大事,办为人类谋取新生未来的大事。但是,正如一个小孩一样,拿着火枪也打不过一个手无寸铁的战士,获得力量的同时也要掌握其运用方式;也正如武侠人物一样,平生奇遇偶得武林绝学,运功不得法,反为其所伤。和衷共济,道阻且长。自古以来,人类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语言、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相互迥异,此异,异在个人谋生存之道、异在民族谋复兴之道、异在国家谋发展之道。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新时代,新世界,新思维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旧“道”观念不再适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求,即应予以摒弃,新的和衷共济的和合之“道”亟待确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合之“道”,和在方式,合在理念。全球各国就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理念达成共识,首先从尊重各国的文化开始。易经贲卦彖辞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之事,文以化之。以平等的心态将己国的文化与他国的文化加以交流,共存,实现思想理念上的和衷共济。各国文化思想之间和衷共济会促使各国之间的关系软化,强权霸权主义不再横行,主要表现在:以他平他谓之和,即各国之间互相尊重,不因经济、文化、政治上的水平差异、地位高低论外交事务,谈大国道理。欺人者,人恒欺之。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一样,国力强不意味着地位就高。以力欺人、以势凌人是旧“道”的产物,新的和合之“道”的建立,要求国与国之间要以诚外交,以信外交。唯有如此,才能促“和”、成“和”、用“和”,才能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3.和合兼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价值准绳和行为评价的基点。在“和为贵”的价值观上建立的“和爱”思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爱”思想根本在“爱人”,是站在主客体双方的角度处事待人,换位思维下,将他人当做自己,设身处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和合兼爱,是“和爱”思维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衍生的各国的处世原则。和合兼爱的思维观念自古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孟子的尊彼老爱彼幼的仁爱思想在新时代由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阐释,这是和合兼爱思维的践世,是人类文明的飞跃性进步。同为提倡“和合兼爱”思维的墨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他认为,因为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他人,所以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贼相残;因为人只爱自己的国而不爱他国,所以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要消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激突与分化,就要提倡“兼相爱”。只有和合兼爱,破除国家、种族壁垒,构建众爱同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美好未来才能得以实现。
4.协和万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是指协调国际间各国、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区、各联盟间的矛盾、冲突、对抗,以构建和谐世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华文化以和文化见长,中和涵容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和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仍然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坚持和合生生,讲信修睦,从来都是以己度人,而非彼所不欲,犹妄加之。道家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追求的是圆融而不逼仄、通达而不狭隘,不以强势姿态盛气凌人,而以和生万物的理念安和四方而久远绵长。军事上的兵家也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崇尚“和”理念,追求以和待人。和而不同,以合与之。协和万邦的最高意义在于和合,和合万物,兼爱众生。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平等而非傲慢,尊重而非偏见、交流而非交锋、包容而非排斥,和平而非对抗。从尊重、善待、和处到交流、融合、度越,中华民族在坚持以“和而不同,合生万物”的理念,“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和平共处的同时,坚持勠力合作。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其政体、国体的选择及其主权的完整和国格,各国要加快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在经济上,各国制度互构,模式互补,协和共商,促使经济全球化可期达成惠世,均衡的目标;在文化上坚持兼爱理念和人道主义原则,超越一切民族、种族、贫富、宗教及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以“仁民爱物”的方式去处理国际争端,尊重人权,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种族、宗教的利益。
四、结语
和合学解构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共同体美好的未来,和合学的融突和合、和合万物的理念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不断发扬光大,彰显中华文化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