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21-12-23

辽宁丝绸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人才队伍院校

廖 佚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新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在我国高职院校迎来发展黄金期之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而如何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新路子,着力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优秀人才队伍,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认识需更加全面

有的高职院校对本单位职能使命的拓展延伸认识不深,在人才培养上站位不高,缺乏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有的高职院校盯着任务、瞄着岗位抓培养,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的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的量化指标片面定位在学历层次的提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上,影响了培养的“含金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就要更新观念,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二)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划需更加系统

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中,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结合不够紧密,年度计划之间衔接不够,缺乏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长远性;有的高职院校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时机上计划性、针对性不强,培训类别过多、数量过大、跨度过广,培训工作不系统、不连贯,考虑过程过多,讲求效益偏少。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也不会一劳永逸。

(三)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需更加优化

有的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与教职员工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存在上下互动交流不够、部门之间交流合作不够、专业之间融会贯通不够的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也出现了内容老化、形式单一、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等问题,降低了培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应在模式创新、渠道扩展等方面下功夫。

(四)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需更加增强

有的高职院校出现了“上热下冷”,学校的基层单位把高层次人才培养看成是上级机关的事,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上下形不成合力;有的高职院校出现了“前热后冷”,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重部署轻检查、重计划轻落实、重过程轻结果,逐渐使人才培养的硬指标“软化”;有的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一热一冷”,在领导关注的热门专业岗位和易出成效的人才上投入较高,其它教职员工的成才需求却被忽视,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就要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增强贯彻落实力度。

二、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秉持的理念

(一)强化德育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即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品质,也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首要标准,要不断强化人才的政治素养和信念意识;坚持文化熏陶,注重以文化的“软实力”催生人才建设发展的“强动力”,引导教职员工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与有效履行职能结合起来,坚定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学校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前瞻理念。超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后备人才,做到统筹谋划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步伐,探索研究紧贴学校建设发展战略和新型任务特点,组织实施应超前于职能使命拓展及地位作用提升需求,使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同时也更具针对性。

(三)强化复合理念。在全局上要着力培养既突显专业特色,又相互配套、整体合成的复合型专家群体;在群体上要坚持老、中、青三者兼顾,专业教师与行管人员一并培养、两头齐抓,注重以尖子带骨干,以骨干带群体,实现整体发展;同时,在对人才个体的培养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1]

(四)强化梯次理念。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区分领军专家、技术带头人和骨干人员,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学历、学科、专业、职称职务和知识结构,做好人才接续、人才优化和人才跃升工作。

三、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着眼长远发展,优化人才规划。高职院校应着眼建设发展目标,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领导机构,通过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咨询专家等方式,量体裁衣式地为高层次人才制定培养计划,要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年度间的计划相衔接,确保每年都有系统的、连续的具体计划措施。探索打造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者、优秀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等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制定配套措施,力争培养一支能够挤身高职学术前沿的“领跑”队伍;要加强优秀后备人才的储备,通过建立后备人才库、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等方式,对优秀人才进行入库管理、帮带扶持、追踪考核、滚动培养,增强人才队伍发展后劲。

(二)着眼持续发展,创新人才模式。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许多项目都需要协同攻关,“团队式”培养是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善于抓住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等机遇,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以行业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课题项目为牵引,重点打造一批素质高、能攻关、善战斗的科研团队,培养优秀领军人物,构建人才辈出、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如构建“大师+团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教职员工能在专业领域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带领下,跟踪学术前沿、凝练发展方向、拓展研究领域,还能汇聚集体智慧形成人才辈出、推陈出新的格局,有效促进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队伍规模的发展壮大。

(三)立足源头创新,提高培养起点。科技竞争实质是自主创新和原创能力的竞争,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从培养创新能力抓起,使人才首先高在起点上。要重视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举办科研论坛、学术年会、科学沙龙等形式,浓厚学术氛围,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结合专业特点,提出新理论、加强新实践、探索新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设立青年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有学术思想、创新热情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职员工大胆实践,勇闯“禁区”;通过指令任务和政策优惠的方式,鼓励名家、专家帮带教职员工申请承担重大、重点课题,为他们从事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帮助他们早日练就腾飞的翅膀。

(四)完善竞争机制,激发成才动力。要进一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年龄、资历等藩篱,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下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人才队伍的创新动力得到有效激发。要破除学术荣誉终身制、职称评聘终身制等,组织专家委员会对他们的学术水平、教科研成效、发展态势等进行跟踪考评,并通过岗位任期、破格晋升等灵活政策,大胆启用优秀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要强化考评导向,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评价权重,促进科学研究向一流高职水平看齐,对国家级省级专家学者称号获得者以及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人员,要给予充分的政策、人力、物力支持,使教职员工敢于创新、勇于冒尖。

(五)善借“他山之玉”,加强学习交流。开放办学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是学校减小差距,追赶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有自身的特殊性,要在坚持行业主导、产学结合,立足自主培养、特色发展的同时,注重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在借鉴先进、拓展渠道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着力巩固发展对外合作关系,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人才培养等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益和层次。近些年,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模式,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通过派出教职员工互访交流、进修深造、开展课题合作、互派学生等,使教职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扩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六)注重兼容并蓄,挖掘人才潜力。要尊重人才差异,既重视人才培养的短期效益又要着眼长效发展,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应给于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教职员工的成才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既要鼓励创新、支持跨越发展又要允许冒风险,鼓励和支持教职员工摆脱传统思维定势,大胆怀疑,自由选题,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研究创新工作。同时,对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应给予宽容和鼓励,并在政策和制度上加以保证[];要坚持延才和揽智相结合,广开“才”路,既重视“归我所有”,又要善于“为我所用”,诚邀国内外学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科研院所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指导和合作攻关,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大力表彰在人才培养上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七)建好支撑平台,优化成才环境。“好马”必须配“好鞍”,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教科研工作,有充足的条件向高层次迈进。高职院校应将充足的经费投入到专业群建设上,用于支持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造就人才聚集的“梧桐树”;要重视发展特色,培植发展势头好、活力强、潜力大的行业新兴专业,为教职员工搭建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完善软件支撑条件,特别是要在学术交流保障、科研实验室建设、数字阅览室及信息资源库使用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尽力为教职员工办实事、解难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为教职员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优秀人才能够安心、敬业、精业、乐业。

四、总结与展望

针对鲜有研究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作者结合实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虽然分析了问题的所在,阐述了应秉持的理念,并从七个方面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但是,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毕竟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本科院校也不占优势,那么,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在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精准定位,又该如何精准培育,使人才精准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推动行业进步,是下一阶段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人才队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高职院校教职工身体素质现状研究: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