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跨界“企业学堂”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2021-12-23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朱 明
在我校专业建设初期,实训实施设备和专业教师均存在短缺问题。为此,在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与宁波腾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共建专业。并由我校无偿提供教学用地,合作企业出资兴建校内汽车4S店。在校企合作初期,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生产与教学之间都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学校学的知识无法在企业岗位上得到实际应用,实训课堂里学的工艺流程不符合企业工艺要求,校企双方的评价系统不对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校企双方缺乏有效融合,教学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体现。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实现合作共赢,校企双方再度探讨研究如何利用校企合一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双元跨界”的“企业学堂”育人模式。
1 实施目标与实施过程
在坚持全面推进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同时,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最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学校以汽车专业为依托,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逐步构建起了以“准学徒、学徒、学徒工”为身份特点的三段进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所列。
表1 “三段进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三段进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横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4S店的企业资源,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逐步探索出以“企业学堂”为载体的独特教学模式。
1.1 以校内4S店为主体构建“企业学堂”教学环境
(1)近距离优势使得参观见习常态化。由于4S店的经营场地就在校内,给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身临其境式的现场教学破解了传统课堂的抽象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实践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周期,分别以日、周、月为单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取灵活机制,与企业生产计划相结合。通过生产与教学的合理安排,使得技能实践课程与4S店的维修任务紧密结合。
(3)“企业学堂”协调运行机制。“企业学堂”教学运行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学校校长和企业经理共同负责“企业学堂”项目,由教学管理中心和售后服务部门安排教学任务、师资、设备和工位,由专业负责人和维修车间主管共同落实教学与生产。保障不同阶段的“企业学堂”教学内容的实施运行正常。
图1 “企业学堂”教学运行组织架构
(4)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构建多维评价机制。“企业学堂”对学生的评价以教师、企业师傅、客户、第三方机构等为代表的校企双方作为评价主体,通过观察记录、项目考核、生产改进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全方位评价学生岗位综合能力。
1.2 以4S店常规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发“企业学堂”活页式教材
活页式教材由提高学生兴趣和知识面的感知类、对传统技能训练补充的技能类、对大型事故车或有疑难杂症的病车维修的拓展类组成,是从企业维修单据中筛选并确定使用常见维修项目32项,提炼96个技能点,形成56个教学项目,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适应“企业学堂”的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岗位要求变化、学情变化、培养目标变化,动态调整活页式教材内容。
1.3 以4S店技术骨干为依托打造“企业学堂”创新型教学团队
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构建汽车机电技术创新工作室、课程开发工作组和日常教学团队三维工作平台,以明确目标,强化合作为基础,推进专兼职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了“课堂中能讲、岗位中能做、工作中能创”的创新教学团队培养机制,为“企业学堂”的良好运行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2 实施成效与创新
2.1 理论成效
(1)以校内实训生产基地为主体,构建“企业学堂”实训教学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资源,形成兴趣感知类、技能补充类和技能拓展类等特色课程,对教学与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开展实训型教学和生成性教学相结合,以企业常规任务为核心的技能实训,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
(2)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教师组织形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技能、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与员工角色互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三能”标准,为“企业学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2.2 实践成效
(1)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企业学堂”项目的实施,使得学生使用企业设备占了40%以上,消耗工作材料接近20万元,完成企业维修任务的30%,节约企业人工开支100余万元,实现了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局面。
(2)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7.8%,近10年150余名学生获得各级技能比赛奖项。
(3)有效培养了汽修专业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共陪机制,培养企业技术总监1人,技术骨干4人,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6册,获得省市教研课题成果奖4项,论文发表获奖5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25项。
2.3 创新点
(1)常态化的“企业学堂”创新。以校园4S店为主体的“企业学堂”与“三段进阶”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教学环境更加优越,达到企业用人的培养标准。
(2)“双元型”教师团队的创新。校园4S店为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搭建了身份互换的平台,通过各种培训和完成工作任务,为“企业学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3)补充型活页式教材的创新。根据国规教材内容与实际车型的差异,以企业品牌车型为蓝本,遵守补充性、生产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形成感知类、技能类和拓展类活页式教材,实现了专业技能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
3 反思与改进
总体看来,我校目前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双元跨界的“企业学堂”实践研究逐步深入,在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均得到提高,实现了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经验,缓减了本地区相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教师通过双元跨界融合,参与顶岗锻炼和车间生产过程,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一支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但在持续的实践体会和跟踪调研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问题。
3.1 企业主体教育责任还有所欠缺
为实现职业教育双主体,让企业真正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地方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学校方面出让土地红利,企业也得到了好处。但在教育教学落实的过程中,企业方仍旧沉浸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惯性思维中。
(1)有些企业师傅一味地追求生产效率和质量,忽略学生在实践技能学习中的感受,更有甚者只安排学生在工位边围观,致使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2)企业频繁的人才流动给双方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使校企合作中“双元跨界、双元融合”的“企业学堂”可持续化,必须将合作企业,包括相关的企业参与人员作为利益相关者纳入合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应对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师傅、技术、设备和场地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奖励,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从制度上保障跨界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实效性。
3.2 “企业学堂”的实施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因为学生的身份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校企双方谁都承担不起责任,导致双方都畏惧不前,这是当前“企业学堂”面临的一大难题。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职责,明确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是学业的一部分,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解除校企的后顾之忧。
多年来,我校汽车专业建设一直紧密联系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项目。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共同探索了以实施培养责任“双主体”、教学过程“双嵌入”、学生实践“双导师”为核心的“双融双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堂”育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