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要求与重点目标研究

2021-12-23王雅娟高华武龙子江王桐生

关键词:药理学思政课程

王雅娟,高华武,龙子江,王桐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合肥 230012)

课程思政概念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中首次提出,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重点内容、培养方案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目前,“课程思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轮践行“课程思政”的热潮。

“药理学”是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既能为医学专业开展疾病防治提供合理用药的理论支撑,也能为药学专业研发新药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药理学”课程一般在大学生的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开课,在课程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授课对象涵盖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医药相关职业真正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验技能培养功能之外,“药理学”课程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职业担当意识、涵育其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纲要”精神,“药理学”在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既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类课程,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以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并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按照“纲要”要求,根据课程建设实际,结合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要求。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立德树人则是对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教育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甚至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民族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结合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有效开展。

“药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或大三学生,在经历一或两年的大学生活后,他们大部分已成为有一定自理自立能力的青年,希望尽快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而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袭,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危害。因而,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勇于抵制各种诱惑,摆脱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到“药理学”课程教学,新药发现史、药学工作者的科研经历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再教育和强化教育。如地西泮的发现过程:1954年罗氏公司决定大力研发镇静药,并将瑞典化学家Leo Sternbach博士分派到这一战略团队中。Leo Sternbach博士基于之前的研究经历,打算从heptoxdiazine类化合物开始研究,并将其中一个化合物命名为Ro-50690,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学实验。几年后,在一次实验室清理中有研究人员找出了Ro-50690。Sternbach博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其送给了药理部,结果发现这一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焦虑、松弛肌肉的作用,比现有的药物效果都要好。于是罗氏公司对Ro-50690展开了后续研究,并研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地西泮。地西泮的研发成功启示当代大学生:新药的研发成功虽存在着一些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科学家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及其严谨的科研态度才是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懈怠和投机取巧永远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另外,“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陈薇院士的个人经历也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陈薇院士是中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年轻时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坚守在清贫的科研一线,二十几年如一日地专注于致命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发,不为任何外界事物所诱惑和干扰,甚至与家人也是聚少离多。她曾经在抗击非典、埃博拉病毒时作出杰出贡献,也是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陈薇院士的经历,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助于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做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炼、升华思政元素教育内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具备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一定程度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发展能力。只有时刻将立德树人铭记于心,围绕其挖掘有价值的思政元素并适时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药理学的课程思政,也才能真正做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不能有突兀感,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也不能喧宾夺主,重德育而轻专业,而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必须反复推敲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利用所挖掘、提炼、融入的思政元素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的延伸、扩展实现对所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提升。以糖皮质激素教学内容为例:此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存在严重的滥用问题。一方面,临床中糖皮质激素是中毒性肺炎、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感染不可或缺的治疗药物,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对症治疗药物,也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线治疗药物。另一方面,一些普通感染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短期确实能够缓解症状,但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长期使用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时糖皮质激素又成了禁用药物。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明确规定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糖皮质激素类物质,但是近年来化妆品中的非法添加事件时有报道。央视曾经报道过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网售面膜产品的质量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4.1%的网售面膜中添加了糖皮质激素。添加了糖皮质激素的面膜,初期使用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涨红、变薄、越来越敏感,最终会患上激素依赖性皮炎;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不仅漫长而且十分棘手。因此,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做教学设计如下:教师先由真实案例指出糖皮质激素的两种不同用途,进而导入并展开课堂讨论: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妆品中添加该激素的违法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由问题引出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然后,教师协助学生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讨论问题。最后,进行知识拓展。通过适当融入有关糖皮质激素临床的正确使用以及化妆品滥用的真实案例,分析判断糖皮质激素的适用和滥用情况,实现糖皮质激素应合理应用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唯物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感、责任感,树立医者仁心价值观。整个教学思路大致如图1所示。

图1 糖皮质激素应用思政教学设计

(三)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医学、药学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医药学工作既要继承、也要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医药学专业人才。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必须有益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并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药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药理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因此,“药理学”课程思政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潜心磨练精湛医术,提高其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其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今后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打下深厚的基础。

二、“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目标

(一)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建设要引导学生把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药理学”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也理应承担起引领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药理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许多时政元素,热点医药事件的探讨、对当前医学前沿发展与行业发展状况的介绍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与职业担当意识,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个人行为层面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进而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例如,在介绍药物的基本概念及新药研发过程时,可融入当前我国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研发过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一思政元素:2020年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2020年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2020年7月中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2020年8月11日,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Ad5-nCoV)专利申请被授予专利权,这是中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疫苗的研发,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国无数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星夜兼程、全力出击,在“舍我其谁”大无畏精神指引下,不畏艰险,勇于前行,冒着生命危险为疫苗的成功研发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努力,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其职业自豪感与民族自豪感,无疑能量满满。2020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中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中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让大学生深入理解了科学技术之于人类疾病、社会发展、民族富强的重要性,不但有力驳击了社会上近年来存在的“读书无用”论,而且也更能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向英雄前辈们学习,为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作贡献。总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深化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类健康的珍重,也是职业道德的升华和体现。“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有两大主体: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且崇高的职业理想尤为重要。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联系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有许多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专业精神。例如,通过“反应停事件”“尼美舒利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等社会影响较大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融入,引导学生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进而使学生明白:药学工作者需在药物上市前对其进行全面、严谨的临床前研究;医务工作者需要全面考虑药物及患者方面的因素,合理用药,避免超剂量、超适应症用药。只有医学和药学工作者均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有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实现医学生进校第一天许下的医学生誓言,理解并铭刻“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深重含义,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具体职业素养也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要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联系2003年抗击SARS和2020年狙击新冠肺炎时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抗疫中涌现出的英雄医护人员和疫苗研发人员等,强调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担当;并结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的先进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严谨求实、踏实进取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融入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并结合激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案例增强学生对于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解,使其深刻认识到用药安全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应时刻关心患者;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可以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严谨客观地不断摸索试验、经历反复失败最终成功研制出疫苗的事例,加强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研素养教育。

(三)加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中华民族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对医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作为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医术精湛的医者,传承和创新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医药优秀文化传人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二者合一,医者仁心应是更高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教学时应适时融入有关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加强对学生的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知识与文化教育二者互融互促,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时可引入中医传统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中医学将其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之一。《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有曰“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这一理论强调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不良反应,这也是药物之所以被称为“双刃剑”的原因。不良反应中的副作用,本质是药物的作用,只是由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所以当我们把其中一项作用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必然成为副作用。教师融入阴阳学说的理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确: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副作用都是药物引起的作用,二者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治疗目的发生变化时)还会相互转化。作为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通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尽量将不良反应减到最轻、将治疗作用发挥到最充分。因此,作为未来的从医者,大家必须努力掌握更加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不断丰富临床经验,合理运用中医辩证思维,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权衡用药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利与弊,合理用药。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及提升中医人文素养。

医者仁心,医学教育向来注重医德培育。作为一名医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医学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这一点至关重要。药理学虽然不是临床学科,不直接接触病患,但药理学实验却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各种活体动物。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医学、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开设的“药理学”课程中均有一定比例的药理实验。药理学实验离不开活体动物,而为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教师授课时可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有关理念,教育学生善待动物,将平等、尊重、关爱等理念贯穿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与伟大,增强对实验动物的尊重与关爱,敬畏生命。进而从动物伦理延伸到临床伦理,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尊重患者,善于沟通,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推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药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其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临床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会为药物作用提出可能的新机制或新靶点,药物化学和临床学科的发展会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和新方法。药理学的创新既是相关学科创新的结果,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技术。创新精神是所有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创新不同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创新的前提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牢固掌握。在踏实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新药及新机制的发现史等思政内容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血脑屏障(Brain-blood barrier,简称“BBB”)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的事例,加深学生对于药理学知识和桥梁学科的理解。保罗·埃尔利希最为人所知的是其在免疫学理论和血清疗法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也是血脑屏障现象的首位发现者。1895年保罗·埃尔利希发现,外周注射染料后脑部并不能被染色,因此确定了血脑屏障现象的存在,这一发现直接开启了后续对血脑屏障的深入研究,而血脑屏障的发现也为大部分药物难以分布到中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保罗·埃尔利希发现血脑屏障现象的实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药理学知识和药理学是桥梁学科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个启示:创新未必是本学科、本专业的创新,也可能是相关学科的创新。又如,在讲解抗疟药青蒿素时,教师可引入青蒿素的研发历史作为思政元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其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句让她想到温度是从青蒿中提取抗疟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反复实验,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而屠呦呦也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创新的基础是继承,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医学生平时要多注重中医药经典研读,在知识继承中发掘新问题、提出新思路,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

(五)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视域下,高校应当承担起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责任,而课程思政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药理学是临床用药的指导依据,而临床用药时,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对机体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或麻醉药品用药时,医生不仅需要考虑医药学相关知识,更需要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因而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成为“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仅要加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灌输,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还要把药品滥用问题解读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深化学生知法、守法与安全用药意识,培养出现代医药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例如,教师在讲解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知识时,可引入“瘦肉精”案例。“瘦肉精”这一类药物主要是β受体激动药,其进入牲畜体内后能够促进动物肌肉生长,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牲畜的瘦肉率。但是此类药物会在动物组织中残留,人类食用含“瘦肉精”的动物肉类后可出现肌肉震颤、心慌、头疼等症状,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因此,国家明令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如果有不法商贩为了获取利益非法添加,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又如在讲解麻黄碱的临床应用知识时,在专业知识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进行知识拓展:虽然其可以作为改善感冒症状的成分之一加入复方感冒药中,但由于其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病态嗜好及耐受性,因此其被纳入我国二类精神药品进行管制。另外,麻黄碱也是制造去氧麻黄碱(冰毒)的前体,而冰毒是国际上滥用最严重的中枢兴奋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凡是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均属于处方药管理范围。也有相关公告发布,氯雷伪麻缓释片、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那敏伪麻胶囊、扑尔伪麻片和复方布洛伪麻缓释片6种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也已转为处方药管理。通过以上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结合学习,既能增进学生对药物作用的理解,也能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

三、结语

目前,“药理学”课程思政还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许多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要真正做到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实现“药理学”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线下课程、线上课程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和验证。

猜你喜欢

药理学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布鲁纳理论在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药理学教学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药理学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