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江淮官话摩擦元音实验研究

2021-12-23孔慧芳

关键词:声学元音摩擦

孔慧芳,姚 健

(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22)

江淮官话中,元音摩擦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前人研究中均有语音描述。按照传统观点,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之一在于有无摩擦成分,因此,元音摩擦性质的归属问题一直是语音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国内传统方言研究侧重于对这种摩擦现象进行描述或梳理其演变脉络,有限的声学研究又聚焦于舌尖元音,很少涉及到后元音。已有研究对于江淮官话元音的摩擦性质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语音增强理论视角、运用声学实验方法对后元音摩擦特征的出现环境、摩擦程度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以江淮官话的庐江方言为例,探索江淮官话中后元音/u/、/o/的摩擦性质和音系动因。

一、庐江方言概况

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自隋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庐江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根据周元琳的描述性研究,庐江方言共有声母25个,韵母49个,声调6个。9个单元音中后元音有/u/、/o/2个。共时的庐江方言音系显示其后元音/u/、/o/的语音搭配限制如下(见表1)。

表1 庐江方言后元音/u/、/o/搭配限制表

从表1可以看出,庐江方言中后元音/u/的音节组构能力稍强,能和庐江方言中的大多数声母相配合,只有齿龈边音和双唇鼻音例外;而/o/的音节组构能力略微逊色,不能和卷舌塞擦音、卷舌摩擦音、唇齿摩擦音三类声母相配合。按照孙宜志的研究,庐江方言中,当后高元音/u/单独做韵母时,舌位较前,唇形不圆,发音部位较紧,带有摩擦。根据陈寿义的音韵研究:庐江方言中/u/的历史音韵来源主要是果摄、宕摄;后高元音/o/的历史音韵来源主要是果摄、遇摄。

二、摩擦元音研究回顾

国内摩擦元音研究主要从语音描述和声学两个角度进行。石汝杰在研究吴语时发现:摩擦元音的舌位和普通话的元音基本相同,但发音人发音时会把舌面向上抬高和上颚接触,使气流从狭缝中挤出,从而使发出的元音带上比较强的摩擦。朱晓农认为,当舌面高元音继续高化,原先已经很窄的高元音气流通道会进一步变窄,此时如果气流量不相应减弱,那么层流在通过变窄的孔道时就会变成湍流,从而产生摩擦。对于这种带摩擦的元音,Rose称其为“紧元音”。但是各地方言中元音的摩擦程度会有所不同,如苏州和无锡方言中的高元音是略带摩擦,而丹阳、常州等地的高元音则摩擦较强烈。

从声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也较为丰富。如,孙锐欣发现元音的擦化只是作为附加信息出现。侯超通过语音实验方法分析了合肥方言中的三个摩擦元音,发现与不同声母组合时元音的摩擦程度有区别,且擦音段所占时长比例也不相同。孔慧芳等学者研究认为合肥方言的舌尖元音的共振峰轨迹稳定,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摩擦性特征。而王琼的声学研究表明摩擦化是常州方言高元音的一个显著特征。

目前国外文献报道中的摩擦元音主要分布于北美印第安的赛利希语、西部非洲的班图语。Connel发现非洲方言中的摩擦元音具有较强的变异性质,有的具有前元音的性质,有的具有央元音的性质。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探讨以下问题:1.在庐江方言的单元音格局中,后元音是否都存在摩擦现象?2.如果有摩擦,摩擦程度如何?在什么样的语音环境出现?是否存在变异性?3.这些摩擦特征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音系动因以及能否运用音系理论给予解释?

(二)发音人的选取

发音人的选择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发音人日常交谈时主要使用庐江方言,没有长期外地居留经历。第二,发音人没有任何言语、喉咙、精神方面的生理障碍或疾病。本次实验共有10位发音人,5位男性,5位女性。录音时年龄为35-55岁。文化程度为高中。

(三)字表设计

发音语料包含庐江方言中出现于CV位置的2个后元音/u/、/o/,双元音不在本次实验范围,声调以高平调优先。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元音音质的影响,测试词置于载体句子中。录音重复6遍,即所有语料录制6个样本。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利用Pratt语音分析软件(取样频率设为44.1KHz)分析语音样本的F1、F2、F3。先通过波形图与声谱图判断元音位置;然后利用共振峰分析将元音的稳定段的F1、F2、F3频率值取出,并平均每个元音的测量值;最后,考察所有样本的测量信度。结果显示:所有的测量数据均高度正相关。F1 与F2的测量结果在相同测量者的信度上的相关系数为0.82与0.87(

P

<0.01),在不同测量者的信度上的相关系数为0.86与0.79。

四、研究结果

(一)元音摩擦性研究

语言中的一些因素带有摩擦性质,除了辅音,一些元音也可能带有这种音色。从听感方面来说,摩擦性音质具有尖刺的噪音。目前国内外研究元音摩擦性的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语图观察法,量化方法主要是HNR。因此,在定性方面本研究参照胡方的做法,通过检视所有发音人的所有语料样本观察确定其元音的摩擦性特征,并运用二维谱和波形图进行辅助检验。在定量方面,运用HNR研究元音的摩擦特性。

定性的语图检视结果有3点需要关注。 1.在庐江方言的元音中,后高元音/u/呈现出较强摩擦倾向,10位发音人的语音样本均观察到摩擦现象;而后元音/o/在男性和女性的样本中均未发现摩擦现象。这点和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说明庐江方言的元音摩擦仅局限于后元音/u/。 2.发音人的元音摩擦性具有一定的性别和年龄变异性。从发音样本来看,男性发音人的元音摩擦程度普遍强于女性发音人,年长的发音人元音摩擦程度普遍强于年轻的发音人。如年长的2号男发音人后高元音的样本都表现出强烈摩擦倾向;而女发音人,以2号为例,她的后高元音的语音样本虽然也检出摩擦性特征,但摩擦程度较弱。 3.元音/u/的摩擦部分出现在音段的前半部分,占整个元音时长的17%左右,且摩擦程度有所区别。在语图中,它主要表现为高频区间的乱纹。 由于这些摩擦成分, 共振峰的结构受到了影响, 变得比较模糊。 具体见下列图1。

(a)男发音人1号/u/的语图(例字为古) (b)男发音人2号/o/的语图(例字为哥)注:虚线表示元音的摩擦部分。图1 庐江方言元音/u/、/o/语图

以上是对/u/、/o/的摩擦性在三维宽带语图上所作的观察,对强摩擦所导致的声学特性,我们还可以参照胡方的做法,运用二维谱和波形图进行检验。图2显示了对/u/、/o/在60ms位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所提取的二维谱。从图2可以看出,在/o/的二维谱中,共振频率区域与非共振频率区域的谐波的振幅差距很大,共振峰结构明显;而/u/的二维谱很难找到清晰的共振峰突起,比较平坦。这说明元音/u/带有一定的摩擦性,并影响了共振峰的梳状结构。

(a)男发音人1号/u/的二维谱(例字为古) (b)男发音人2号/o/的二维谱(例字为哥)图2 庐江方言元音/u/、/o/二维谱

(a)高元音/u/波形图 (b)高元音/o/波形图图3 庐江方言高元音/u/、/o/波形图

从图3的波形图可以看出,元音/u/、/o/的波形图都有明显的周期性,说明两者都具有元音的声学特征。但是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图3中/u/的线条上有一些不规则、黑黑的毛刺,而相同录音条件下的/o/则没有发现这些毛刺。在排除这些毛刺可能来自环境噪音的可能性后,我们认为这些毛刺正是元音摩擦的噪音成分的外在表现。

为了量化这2个元音的噪音水平,我们参照Ling的做法,做了HNR分析。HNR(Harmonics-to-Noise Ratio)是一个反映声音中谐波和噪音能量比率的量化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其中的噪音成分越少;数值越小,则噪音成分越大。如果HNR值超过20dB,说明谐波总能量占整个声音能量的 99%以上。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庐江方言/u//o/的HNR结果

表2显示:/u/的HNR值显著小于/o/,/o/的HNR值大于 20dB。这说明相比元音/o/,庐江方言中/u/包含了更多噪音成分。HNR定量分析的结果和定性研究的结果一致。

(二)共振峰数据测量与统计分析

我们对本次实验测量出的2个后元音的共振峰数据(见表3)进行了统计分析。2个后元音的语图见图4。

表3 庐江方言/u/、/o/声学测量结果

(a)后元音/u/的宽带语图(男发音人1号) (b)后元音/o/的宽带语图(男发音人1号)图4 庐江方言后元音/u/、/o/的宽带语图

从图4来看,男发音人/u/的F1、F2共振峰都较为稳定,表现为平滑曲线。其中,元音的前半部高频区伴有明显的噪音,1 200赫兹以上的高频区比较模糊,表明元音部分有明显的摩擦。前面辅音声母类似共振峰的散点在元音的高频部分也有分布。而后元音/o/的F1共振峰也较为稳定,F2的曲线略显模糊。我们将本次实验提取的F1、F2数据(见表3)与普通话的/u/数值进行了对比,发现庐江方言中/u/的F1数值略高,F2数值明显大大高于普通话。前人的描述性研究认为庐江方言的/u/不圆唇,呈现自然闭合状态,无收敛动作。本次的实验数据也印证了前人的描述研究。这也说明,在发音时,庐江方言的/u/舌位偏前偏央,没有明显的圆唇动作来降低它的F2数值。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无论男女发音人,后元音/u/、/o/在F1、F2、F3三个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

P

<0.05)。

五、后高元音摩擦现象音系分析

语音增强理论为我们解读庐江方言中的后元音摩擦现象提供了新思路。Stevens 和 Keyser提出,当某个音系对立较弱时,语言中往往会引入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来增强音系对立,但这种语音增强只是一种倾向,不具有绝对化。语音增强的例子在不同的语言中均有报道,如西非语言中高元音的舌根后缩、英语低元音的鼻化等现象。

庐江方言共有开音节、闭音节两套互补的元音系统,元音格局丰富。在庐江方言中,后元音/u/、/o/都是非圆唇的元音。根据Maddieson的调查,世界语言中大多数前元音都是非圆唇,大多数后元音都是圆唇。而从元音的区别特征来说,目前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只有[高低]、[前后]、[圆唇、不圆唇]3种。庐江方言中后元音/u/由于没有圆唇动作,其过高的F2数值会导致/u/与其他后元音的感知产生混淆。因此,对于庐江方言的元音感知来说,这种后元音的区分度显然不够突出,不利于语音的感知。

跨语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虽然元音格局大小不同,但都倾向于满足感知对立最大化的原则。因此,这些摩擦性特征的引入显然可以增强这些高元音在感知上的显著性,实现快速而正确的感知,有利于语言的交流。同时,这种次要区别特征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本次语音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本研究也可发现男性发音人比女性发音人的元音摩擦性更为强烈,源自感知增强需求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发音在声学空间中变化较大,男性的发音在声学空间上变化较窄。因此,庐江方言中后元音的摩擦特征的出现就是感知对立增强的典型例子。

六、结论

本文以庐江方言为例,运用声学实验的方法探索其后元音的摩擦性质。声学研究表明:庐江方言的2个后元音在摩擦性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后高元音/u/呈现出强摩擦倾向,/o/没有发现摩擦现象。这些摩擦性成分约占元音时长的20%左右,与共振峰结构共现,属于元音的次要发声特征。感知增强理论的解读表明:庐江方言中后元音由于没有圆唇动作,其过高的F2数值会导致与其他高元音的感知混淆。因此,这些摩擦性特征的引入显然可以增强感知上的区分度。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系统对立感知增强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声学元音摩擦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12bZM12BC2020102_p26
摩擦是个好帮手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预测题、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14年中考声学预测题
2016年中考声学预测题
Smart Shirts Generate Electricity
Playing with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