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玉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1-12-23张守标
张守标
摘要: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种植前期的各方面调研和分析,因地制宜做好选地整地和选种播种工作,在玉米生长的各关键生育期,注意科学管控水肥,还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方案,以遏制病虫害。
关键词:玉米种植;高产技术;病虫害防治
引言
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不仅可以供人使用,同时也是重要的牲畜饲料来源。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大对玉米高效种植技术的研究,并且做好玉米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控。
1种植地块选择与整地
玉米的生长虽然对地块要求不高,但优良的土地条件和生长环境可以提高玉米产量。玉米种植时应选择地势平坦地块,不可选择低洼地区,低洼地块容易积水,避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生内涝;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即耕层疏松、表层细碎无犁底层、未施用过对玉米有害的长残效农药的地块种植玉米,能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
2选种播种
在选种前,要对该地区往年玉米种植时常见的病虫害进行分析调查,掌握该地区玉米种植的环境与易感染病虫害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抗性良好的玉米品种,并提前做好防治方案,以有效避免病虫害发生。此外,还要对种植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肥力等条件进行测评。选种完成后,筛选出胚芽完整且饱满的种子,通过浸泡药剂或包衣技术来提高其抗病能力。播种时,要密切关注当地的温度和降水情况,确保土壤墒情适合玉米发芽。
3及时间苗
玉米三叶期是间苗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玉米分出多个叶片,在叶片相互竞争营养和水分的过程中,会对其枝干本身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进行间苗能够保证幼苗拥有更健康的生长状态,间苗时要注意,根据特定区域合理控制间隔密度,这是一种提高产量的方式。幼苗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会对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从而出现倒伏情况,为了避免对玉米产量造成限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式,特定区间内要严格控制植株数目,以此达到增产增质的目的。
4肥料施加
要保证玉米种植的高产,就必须要结合长势合理施加化学肥料,为玉米生长提供养分支持。在具体施肥中,主要是以氮肥为主,磷肥和钾肥也有使用,而且还要根据生长情况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确保种植土壤理化性质良好,在施加方式上可以以缓控释肥为主,这样可以保证肥料有足够的挥发时间,养分最大程度被吸收利用,根据玉米长势情况,也要适当地添加硫酸铵,确保玉米养分均衡,后期阶段做好相应的追肥工作。
5合理灌溉
玉米灌浆期是需水关键期,即要避免田间水分过大影响玉米生长势,导致病虫害多发;也要防止土壤含水量过低,影响玉米成熟。生产中,可以参考当地往年降雨量和雨季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6病虫害的防治
6.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第一,症状。出现大斑病之后主要危害叶片部位,叶片会出现许多的灰色斑点,之后扩散还蔓延,导致玉米叶中间出现大面积斑点。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大斑病可能出现发霉变质的症状,造成减产。第二,大斑病的防治。在种植之前做好地块的清理工作,用深翻的方式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和病菌,减少患病的概率。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玉米的叶片,一旦出现疑似病虫害的叶片,要用药治疗,最大程度的减少大斑病所带来损害。
6.2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症,之所以产生这种病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施肥过程中对氮肥的施加比例过高,导致玉米相应组织软化;第二,在冬季,特定环境中农作物生长存在相应的病菌,在第2年玉米种苗生长期间,病菌繁殖而出现病害问题;第三,已经出现的病菌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无法根治,二次侵染是瘤黑粉病难以被完全根除的原因。具体的防治方法为,一旦出现瘤黑粉病要及时利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并进行土壤翻耕或多作物轮作的方式,进而降低瘤黑粉病的发病几率。
6.3玉米纹枯病
该类病害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部位,也会影响玉米的茎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速度快,传播能力强,发病之后可能迅速的传播和蔓延,在大面积的玉米种植地区很容易出现。要做好纹枯病的防控工作,种植户做好对玉米生长的观察,一旦发现疑似病害,立即拔出病变植株,减少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6.4草地贪夜蛾防治技术
草地贪夜蛾危害面广、食性杂,寄主植物达300多种,仅常见植物就有80多种,几乎涵盖所有农作物,漾濞县境内主要危害玉米和水稻。当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齡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也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意重点喷洒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6.5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上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叶片、茎秆、果穗和雄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二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叶片被害后,展开的叶片上形成排列整齐的“一”字形孔洞,这是玉米螟最典型的危害症状,3~4龄幼虫开始钻蛀茎秆,被害后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严重影响养分的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当遭遇大风是,茎秆容易折断。玉米螟发生期间,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50毫升,对水45~50公斤,进行喷施心叶,在玉米抽穗期,也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50毫升,稀释后将药液直接喷到穗基部,这样有利于药物沿玉米穗轴向上输导,起到更好的高效安全防治效果。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做好高产种植技术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意义重大。在高产种植技术实际应用中,务必要尊重地区实际,从多方面入手实现种植全过程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为玉米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实现高产高质。
参考文献
[1]王伟伟.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种子科技,2020,39(9):40-41.
[2]李之林.浅谈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0(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