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视域下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影响
2021-12-22周文恩
周文恩
新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参与从少到多、能力由弱变强、贡献由微到著的发展历程,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2021年4月13日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无论是教育的立足点、教学手段,还是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都要突出学生的实操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大同小异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要避免的。与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的是,职业教育与其追求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如追求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并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教学进行调整,它对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教学的立足点上,传统的知识教育逐渐被改变,变知识为技能,变理论为实操,“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理念,这与强化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通识教育没有冲突,确保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政治正确,确保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这里涉及一个知识分界的问题,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必全部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必须拥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这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学生就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选择一个能快速走上职业道路、适应岗位需求且培训成本更低的从业者,远比招聘一个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家”更为管用,也更现实,尤其是对操作技能有明确要求的专业色彩浓厚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现代匠人对职业教育在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匠人”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
从定义看,匠人是一个词汇,旧称手艺工人。至少有以下四种理解:一是木工,工匠。比如,《墨子·天志上》中的“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又如,韩愈在《题木居士》诗之二:“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范文澜等在《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指出,“造船是南方匠人的长技”,等等。二是主管载灵柩下葬的人。《仪礼·既夕礼》中有“遂匠纳车於阶间”,(汉)郑玄的注释是“遂匠,遂人匠人也。遂人主引徒役,匠人主载柩窆,职相左右也” 。三是指古代巧匠,匠石。四是指擅长写作的人,贾岛在《送令狐绹相公》一诗写道:“苦拟修文卷,重擎獻匠人。”此外,今天也可以将匠人理解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伟人,作为一种在专业活动中掌握专业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其内涵就在于精益求精、专注、坚持和敬业。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在定位上,职业技能竞赛强调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的结合,强调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强调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的结合,这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平台,能够将专业、师资、实训等结合起来,落实“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切实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现代匠人。
培养现代匠人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技能竞赛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或手段。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相互促进,彼此关联。
二、“匠人”视域下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原因
“匠人”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平台,目的在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就需要转变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操的教学模式,这是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传统职业教育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上的时长分配一般采取“2+1”或“2.5+0.5”的模式,将最后一个学年或学期转化为实习实训期,以跟岗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实训,作为一个衔接,实质就是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匹配相应岗位供学生学习和实操。但不同单位的情况各有不同,不是每个实习单位都会结合学生的专业因岗派人,可能忽略学生对专业实训实习的需求,以至于少数学生以自己寻找实习岗位、身体原因、照顾家人等各种理由放弃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实习实训机会;甚至有学校还会向实习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将学生的跟(顶)岗实习变成了用人单位的劳务用工,看似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都获益,实际上学生的跟(顶)岗实习受损最多,用人单位用低廉的成本解决了用工需求。但“匠人”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所学专业的理论上,也体现在所学专业的实操技能上。
“匠人”视域下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教学手段个性化、多样化,这是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依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式,追求大而全,结构相对稳定,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替代性,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没有明显的区别;而职业技能竞赛会引导学校的教学朝着竞赛目标方向发展,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实训条件,加大实操的比重和训练力度。由于不同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方面的实力不同,那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学校有条件围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人才,在培养现代工匠的过程中先行一步,从而占得相关领域及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先机。以深圳某一高职院校为例,学校的实训环境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是一致的,学生在比赛中用到的设备、流程、方案等,跟平时在学校进行实操没什么区别,轻车熟路,他们在参加的各种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以至于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满足企业需求;但对于多数不具备如此实力和条件的其他学校而言,就会在教学手段上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在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弹性还是比较大的,自编教材、岗位操作手册、师傅的操作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教学依据。“匠人”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就像一根指挥棒,对教学起着直接的明显的调动作用。
三、“匠人”视域下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影响
职业教育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得到共识性的答案,但职业技能竞赛是个标杆,这是展示学生职业能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既可以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以进行纵向对比,还是可以评判出各自的职业能力的。参赛项目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意义,为了賽出成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做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参赛训练,这无疑会拓展他们的眼界,并获得实际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竞赛是个助推器,竞赛的导向性会助推职业教育在专业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对传统的职业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对不同专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每个学校的学科优势不同,一旦学科优势得以建立,就成为学校重点扶持和投入的对象,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优质师资的培养等,都会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
鉴于资源的限制,既然不能让所有专业都“同步发展”,那就让有条件的专业和有条件的学科先发展起来,走一条类似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路径最终将让学校在专业上形成“西部”与“东部”地区,形成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学校对冷热专业的投入上会有差别,这种差别会倒过来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比如,广州某普通外语类职业院校,该校专业不多,英语、日语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这两个专业的投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幅增加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时数量,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与英语相关的课程高达12门,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所有内容,在课时量上,这些课程往往都在每周4课时或以上,多数课程开满4个学期,基础英语、外教口语等更是开设至少5个学期。或许是得益于如此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外语专业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普遍高于同行其他学校,不管是参加外语等级考试,还是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基本上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二)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
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师往往都是一线教师,受其本身的专业技能及特长的影响,在职业技能竞赛的推动下,指导教师势必会在平常的教学中倾向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大对竞赛活动相关内容的教学,跟竞赛有关的内容重点讲详细讲,重点练反复练,跟竞赛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比如体育课,既有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的项目,也有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项目,如果一个体育教师擅长于健美操专项教学,结合健美操方面的技能竞赛,那么这个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会加大健美操专项教学的力度,围绕健美操竞赛开展教学,而减少或者忽略其他项目的教学。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这就不难理解总有少数学生在热身活动结束后充当课堂上的看客,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带有浓厚的职业技能竞赛倾向的教学中去。
(三)加速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的转变与调整
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性价比高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需要招聘培养成本低的学生,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某个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成绩往往又代表着学校在该领域的办学水平,以至于双方逐渐达成了一种默契并转化成为一种口碑或效应,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可以相对固定到数量有限的院校,学校为谁培养对应的人才也越来越变得清晰和明朗。于是有的学校便缩减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长,加重实操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一些校企结合的专业,这种趋向可能更严重。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多次组队参加省级及以上级别的中文演讲比赛,学校希望获得好名次来证明办学能力,指导教师希望通过好成绩来证明教学能力,学生希望通过好奖项来证明职业竞争力,各方对此格外重视。经过层层淘汰,最终确定6人组成演讲比赛小组,指导教师制定详细的参赛训练方案,详细到每人每次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仪容仪貌、手势眼神等细节,还会增加诸如知识拓展、临场反应等训练,这种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反复的比赛模拟,使学生的演讲技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大多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这种以点带面的比赛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赛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达成了各自的目标,职业技能竞赛事实上加速了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的转变与调整。从学校层面,通过大力扶持职业技能竞赛,能增强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自己的社会口碑和品牌效应,学校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局面,并因此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从教师层面,指导学生训练和参赛,促进自己不断提升职业竞争力,还能给职称评审、职务晋级、待遇提高等方面带来实在的好处,教师之间无形中会形成相互协助并良性竞争的状态,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也直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从学生层面,严苛专业的训练,一次次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经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获奖证书,能让他们就业时获得更多的机会,能证明自己在同龄人中拥有更好的从业技能和从业信心,这是成为“匠人”的重要一环。
四、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地方有很多,如何去测评不同学校相同(相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几乎找不到能被大家公认的标准,这跟用一张标准化的考卷来做检测不同,分数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而职业教育更贴近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大思政”基本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一入职场便能快速展示职业能力的技能,要具备一入职场就能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学校在教学上的影响,来达到并促成这一目标。
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给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层层选拔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去,一层选拔活动带动一批人,一项竞赛活动打造一批人,将不同的活动串联起来,就能推动整个学生队伍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学校领导到指导教师的重视,也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全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氛围,在学校形成全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传统,这种氛围和传统一旦形成,学校在某些优势学科的竞争力就能得以保持,这些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就能得以体现;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对学校参赛能力和参赛条件的要求,来推动学校在办学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保障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有些竞赛项目对比赛环境的要求很高,需要专门的比赛道具和设备、场地,闭门造车的备赛方式是无法适应真正的比赛,指导教师本身是否具备指导训练学生参与比赛的职业能力,也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检验,现实中并不少见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无所适从的教师。通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既能促进学校在教学硬件上的投入,又能培养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还能形成全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氛围,这些都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思考与总结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培养现代匠人的重要平台,它似一根指挥棒,调节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在学校和用人单位间维持着供与求的相互平衡,跟砝码一样在理论教学端与实践教学端之间轻微移动。它又是一柄双刃剑,强化“匠人”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势必会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竞赛结果,或只顾及学生的就业率,迎合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脱离了任何教学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规律,都无异于杀鸡取卵;如果轻视职业技能竞赛,过多地强化理论教育,这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样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岗位需求的现代匠人。
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职业技能竞赛,势必会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教育理论转化为职业教育实践,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具的人才,职业技能竞赛就能有效地平衡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方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新中国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N].人民政协报,2019-10-30.
[2]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415/c223228-32078884.html.
[3]段振榜,张洪.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19).
[4]高林,许远,张芳.职业院校“双证书”教学工作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校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20WTSCX30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