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祖先崇拜看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 生命观异同

2021-12-22刘博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蒙古族

【摘要】 本篇文章旨在从祖先崇拜角度比较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的异同点。一方面,两个民族都受到了宗教的影响,都敬畏自然,具有轮回观念。另一方面,两个民族在关于轮回的信仰上有些许差异,尊卑观念也不同。

【关键词】 蒙古族;日本民族;祖先崇拜;生命觀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39-02

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省级)(项目编号:202012026102)。

一、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的概论

祖先一般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作为守护家族的神秘力量而受到后辈膜拜[1]。人们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功绩,加强血缘观念,明确世代关系。总之,祖先崇拜是通过祭奠仪式连接祖先与后辈的信仰体系。生命观可以说是人类用什么样的观念去对待其他生物。生命观可以映射出社会性质、民族风俗和生命的真谛。民族文化不同,其文化下产生的生命观也不同。本篇文章主要从祖先崇拜角度探寻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的异同。

(一)中国蒙古族祖先崇拜思想影响下的生命观。蒙古族祖先崇拜最初以萨满教为基础开始发展,萨满教的理论根源为万物有灵论,信条是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古代蒙古族认为祖先的灵魂永不消逝,可以保佑子孙平安。蒙古族通过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的灵魂,以此为开端形成本民族的宗法制度并遵守。

尽管早期的蒙古人有这样的习俗,但随着蒙古人征战四方,版图扩大,忽必烈为了巩固元朝统治,大力推广藏传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影响了早期蒙古族的祖先崇拜思想,蒙古族开始把祖先视为神,“神不灭”成为蒙古族的信仰之一。在部落里,分领祭祀祖先的酒肉是同一祖先成员的权利,可以说祖先崇拜在古代蒙古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受泛灵论影响,将万物生命化、敬畏万物的观念已深入到蒙古族人的心中。蒙古族把生命分为实体和虚体:实体生命是指水、火、土等由物质构成、具有实体形态的“生命”;虚体生命是风、气、灵魂等具有虚体形态的“生命”。在蒙古族看来,不论有无形体,只要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生命。蒙古族习惯于把万物拟人化,认为“天为父,大地为母”,称天为“长生天”,万物拟人化也是蒙古族崇拜自然界的一个证明。在日常生活中,蒙古人有不踩门槛,不随意触碰象征权利和生命的帽子、腰带等的禁忌,这也是蒙古族敬畏生命的表现。在蒙古族看来,不论有无实体,只要存在于自然界,一切都是生命。

萨满教信仰神创万物,在藏传佛教普及后,蒙古族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为上天和佛祖共同创造万物。他们尊重万物,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同时也相信生死轮回。虽说如此,这两个观念并不矛盾,反而融为一体。在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影响下,蒙古人独特的生命观在几千年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日本民族祖先崇拜思想影响下的生命观。日本人大致从两方面来理解“祖先”:一是字面意义,承认家族的第一人为祖先;一是从小耳濡目染得知的被祭祀的人[3]。“祖先”一词与家族一同诞生,随之崇拜祖先的现象自然出现[4]。同时,由于进入农耕社会,男性作为劳动力象征,地位显著提高,父权制兴起强大。特别是由于家主掌握实权,因此在家主死后,全家会自发祭祀。祖先崇拜制度逐渐形成。

祖先崇拜的特征是“塑造日本人的所谓秉性,并涉及父辈代代相传的生活态度”[5]。因此,祖先崇拜是代代相传的义务。家是日本民族祖先崇拜的基础。佛、儒教传入促使祖先崇拜思想普及,引进等级制度后,传统的家制度广泛传播,祖先崇拜变得越来越重要。

日本民族相信即使人死了,灵魂也永世不灭。佛教教义广泛传播更使日本民族相信“人死灵魂不灭,可以重生”。在日本民族看来,死亡是另一种生存形式,生死之间没有界限。但这并不是说日本人轻视生命,相反,日本民族重视生死,敬畏万物。例如,日本人打招呼时常说“お元気ですか”,和病人道别时常说“お大事に”。

根据父权制的继承规则、权威规则、等级规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稳定文化、秩序文化、忠诚文化。这些文化在日本存在着,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6]。深受这种社会秩序束缚的日本人,自然极其重视尊卑秩序和忠诚。“社畜”一词恰恰反映了尊卑秩序的压迫。日本人重视忠诚表现在对狗的爱护上,许多讴歌忠犬作品的流行都表现出日本人本质重视忠诚。日本民族喜欢狗忠心、服从的特质,这其中隐藏着日本民族对忠诚的尊敬与向往。

敬畏万物构成日本人生命观的一部分,最直观表现为尊重动物、保护自然。宫泽贤治《点菜多的料理店》中,作者通过互换人与动物的地位,描写了一个动物设计圈套捕杀人类的故事,阐述了人类对动物的屠杀极残酷的道理。日本民族相信万物之中都宿有神灵。对神灵的敬畏也催生出他们对万物的敬畏。

二、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相同点

通过比较,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的相同点大致分为敬畏自然和信仰轮回两点。

(一)敬畏自然。两个民族都敬畏万物,相信轮回。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人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蒙古族人只有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在蒙古高原,游牧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保护草原的必然选择。蒙古族敬畏万物还体现在屠杀家畜时,大部分牧民会默默祷告,不仅为了安抚家畜灵魂,也为了表达对牺牲自己成为人类食物的家畜的感谢。

日本民族也有这种习惯。饭前的一句“いただきます”表达出对食材的尊重与感激。日本人认为人类只是从宇宙借来土地生存,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存,征服自然是异想天开的。另外,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日本常有极端天气。因此日本民族总结出不可违逆自然的道理,在面对狂暴气候时,常表现出顺从的态度[7]。

(二)信仰轮回。两民族都有信仰万物有灵论的传统,因此很容易对自然界产生敬畏感。在这种传统和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下,两民族普遍认为如果对自然不够尊敬,灾祸就会降临。

在民俗宗教的角度上,日本民族希望死后成為神,且这个愿望可以通过后代的祭祀来实现。因此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通过子孙的祭祀和盂兰盆节活动等净化灵魂,进而变为神。佛教传入日本后,佛教徒开始拜佛,举行祖灵神化仪式,“ほとけ”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呼祖灵。从此日本民族的祖先崇拜和佛教联系在了一起。

蒙古族人相信自己死后,身体应该回归大地,从自然中得到新的生命。由于藏传佛教的高度普及,蒙古族将原始信仰和轮回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轮回的生命观体系。

三、中国蒙古族与日本民族生命观不同点

两个民族在生命观上的差异分为两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是两民族轮回观念的差异。第二部分为尊卑观念的差异。

(一)轮回信仰的差异。在蒙古族人看来,轮回是给予好人幸福,给予恶人报应的一种法则。但在日本民族看来,轮回是魂灵重新成为人类的手段。

两民族祖先崇拜传统的根源和成长历程不一样,因此产生轮回信仰的原因也不一样。远古蒙古社会中,蒙古族人信奉的萨满教催生出祖先崇拜思想,且早期朴素的祖先崇拜思想后被藏传佛教浸染。两种宗教的交融内化,使得蒙古族信仰人会轮转,但神灵永存。日本民族的祖先崇拜思想诞生于家制度的壮大中,深受儒佛等外来宗教的熏陶,因此日本民族相信祖先的灵魂一定会护佑子孙,“灵魂不灭论”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信仰。随着佛教轮回观念的广泛传播,日本人相信灵魂不灭,人可以复生。

(二)尊卑观念的差异。蒙古族社会是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相比,更开放平等。由于游牧生产方式,蒙古人的生活有一种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使得蒙古人很难形成包含系统尊卑秩序的祖先崇拜制度。因此,蒙古人的祖先崇拜是自发的、原始的。

渡来人带来了农耕生产方式,日本民族逐渐形成了集体生活方式,日本也就开始形成农耕社会,其最典型特征是稳定。生活安稳,有地可种,围绕这片可耕种的土地会就会出现人口集聚,进而需要管理,秩序由此产生。秩序是形成系统祖先崇拜制度的关键,农耕社会的封锁性和主情性是基础。

古坟时代,部族之间从弥生时代的联合关系转变为依存关系,弱小的部族要依靠强大的部族生存,等级制度随之出现。随着等级制度推进,首领和附属的关系出现了。7世纪左右,日本社会完成了从部落向国家的转变,圣德太子为平衡中央政权和各氏族的关系,开始吸收中华文化进行改革。这之后,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男性的高地位,重视人地位的高低,所以等级制度变得越来越强。等级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坚不可摧,因此尊卑观念在日本民族心中根深蒂固。

与日本民族的尊卑秩序相比,蒙古族显得更加平等。蒙古族以游牧生产方式生活,长期过着部落生活,母系社会的原始性一直没有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较为平等。

综上所述,蒙古族的祖先崇拜是依据宗教起源并发展。生命观具有尊重万物、神不灭和生死轮回的特征。日本民族的祖先崇拜受父权制影响,与宗教融合,生命观具有珍爱生命、尊卑秩序和忠诚并重、敬畏万物的特点。两民族生命观的共同点是敬畏万物和轮回观念,不同点是轮回观念形成和尊卑观念不同。

两民族的生命观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在如何建设社会、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参考文献:

[1]晓莹.关于日本和蒙古族祖先崇拜中的女性禁忌的比较考察[D].内蒙古大学,2010.

[2]双金.民俗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柳田国男.先祖の話[M].築摩書房,1975:2-5-3.

[4]高欢欢.日本祖先崇拜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功能[D].曲阜师范大学,2017.

[5]竹田聴洲.祖先崇拝[M].平楽寺書店,1957:449.

[6]奚欣华.泛家族规则与日本民族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7](日)宫家准.日本的民俗宗教[M].赵仲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博,女,蒙古族,本科,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争议之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