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中渗透民间工艺品
2021-12-22潘美桃
潘美桃
摘要:黄平泥哨是黄平一带的民间工艺品,它以民间少数性和作品的独特性立于历史的文化长流之中,以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当地人民传统的工艺、审美、文化及思维方式。黄平一带的手工艺人,按照自身对捏制泥塑动物造型的理解,创造了“黄平泥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作品天真稚拙,热烈单纯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黄平泥哨的独特艺术表达着黄平苗族人民关于热爱生活和展现美的理解。
关键词:黄平苗族泥哨色彩特点;小学美术;教育意义;延续与传承;
一、把黄平泥哨的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黄平泥哨是根据儿童喜好于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题材,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在制作泥哨完成时,尾部下面均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泥哨成型后再用水粉颜料画出纹饰、图案,最后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黄平泥哨作品色彩一般以黑色为底红绿为主,兼杂白、蓝、黄等色。这种用色近似于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黄平泥哨操作工序简单,学生爱学易学,可激发学生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认识和学习色彩是学习美术的重要环节,而黄平泥哨彩绘的颜色结合了当地苗族服饰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彩绘了泥哨身上的图案,在使用颜色的同时,对当地苗族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和培养他们审美意识。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地方性文化
在美术新课标中要求美术老师要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选用文化特色带入课堂。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技藝接触的机会,缺乏了解本民族美术的活动体验。所以在美术课堂中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力,需要参与手脑并用的肢体活动,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是弥补这些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
黄平泥哨是本地方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来学习制作,了解它的特点、寓意、制作方法等,充分感受到美术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好的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了美术素养与学习能力,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推进了民间美术在儿童中的传承和发展。黄平泥哨在彩绘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这些颜色的寓意,黑色代表的是土地,红色代表是太阳,黄色代表是阳光,绿色代表是生命,白色代表是银子,蓝色代表是水。将美术课堂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美术,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黄平泥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都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给泥哨彩绘时要注意颜色的使用和搭配。以一只黄平泥哨公鸡为例,头部以红色为主,在刻画眼睛时在眼珠周围画一圈白色,在白色后方画像月牙形状的红色,颈部由大红色和粉色画成像水滴分布在四周,翅膀用蓝色和白色勾画出苗族刺绣的纹样,尾巴用红、黄、绿画出有力的尾部。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不同的颜色搭配,结合小学美术、民间美术进行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体会当地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有助于他们形成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仅体现对物体外表的了解。
三、黄平泥哨艺术的延续与传承
将本地黄平泥哨的彩绘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喜欢传统的美术艺术,尤其是一些当地的民间美术,学校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在有条件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制定,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珍贵的美术艺术。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将点滴的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黄平泥哨的色彩、结构与造型都具有一定的本地的苗族元素,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思想。通过简单的动物的形象刻画,纹饰图案,对图腾的崇拜,来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将黄平泥哨艺术带入小学美术课堂帮助学生挖掘民间美术教育中的兴趣所在,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更深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已经成为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地。即是对民间传统的美术内容是一种传承和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民间美术的综合价值,有意识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将来我们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民间工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在手艺人没有功利驱动的纯真心态下,创造与民族的艺术精健和气质相交融,并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力。民间文化市场的萎缩,造成了民间美术的生存困境,当下民间艺术逐渐失传,民间艺术无人传承等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述.贵州黄平泥哨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9(003):334-335.
[2]申风.浅谈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运用策略——以贵州黔南地区为例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