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氢原子玻尔模型的教学参考

2021-12-22刘钦钊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3期

摘要:原子物理部分教材中只提供了结论公式,并没有提供公式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代入感,从而在理解上比较困难,也就容易遗忘。但有时候教师通过提供很少的补充内容,就可以推导出整个理论架构,学生如果参与了推导的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也能通过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更好的构建物理观念,并且感受物理思想的魅力,促进形成科学责任与态度。

关键词: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模型;氢原子能级;巴尔末公式;里德伯公式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

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关于原子的一个结构模型。1909年,由于汤姆逊原子模型在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遇到了困难,卢瑟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内部及其空旷,它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叫原子核,而电子就在空旷的原子内部绕核运动。

(二)核式結构模型的局限性

核式结构模型虽然成功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与经典物理中原子的稳定性以及原子的分立光谱等结论相矛盾,因此引入新观念是必要的。

二、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913年玻尔分析了卢瑟福模型的问题后,将当时还未被物理学界普遍接受的新兴量子理论应用到了氢原子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子结构的三条假设。假设如下:

1.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半径的轨道上绕核转动,这些轨道的能量不变 ,称为定态轨道。

此处里德伯常数,可见经验常数可以通过基本物理量进行计算,通由此可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可得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R=1.09737.315107,而实验值RH=1.09677.58107,可见理论与实验符合很好。

可见只要简单的提供玻尔模型的三个假设,我们就可以构建整个玻尔模型的架构,可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很好的原材料,让他们在知识的形成中形成科学观念,感受科学魅力,形成科学态度。有这么多的优点,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钦钊(1985-),男,安徽淮北人,硕士,中教二级,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