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1-12-22李仲铭付伟凡哲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新农科

李仲铭 付伟 凡哲

摘 要:该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涉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法获取了一手数据,构建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73.07,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实践意识能力、创新成果及创新意识能力的评分较低,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农科;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173-04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Competitivenes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 Zhongm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3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tudent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btains the first-hand dat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dex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is 73.07, which is in the middle level research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scor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ability, innovation achievement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bility are low, which greatly inhibi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2018年11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议: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1]。培养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之一,而培养创新型农林人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本科林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结合该校实际,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意义重大,既有助于培养农林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理论界对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林人才的界定。刘爱辰等[3]认为卓越农林人才是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具有爱农、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热心奉献的执着精神,具有创新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陈俭等[4]提出卓越农林人才是立足于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意图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二是人才竞争力的阐述。李光全[5]通过研究得出,可以通过重塑全民皆才观念、支持培训模式革新、以特色制度优势推进人才引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才国家竞争力。刘佐菁等[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和比较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科技人才的竞争力,提出扩大创新人才规模是强化人才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司江伟等[7]立足于要素加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认为建立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针对区域人才发展情况全面评估,分析利弊,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人才发展和经济增长。三是提升策略的研究。刘怡[8]针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提出了完善人才选拔、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服务水平及创新人才激励途径等对策。朱剑利等[9]通过构建目标管理模型,提出了人才当量密度的提升策略,并采取具体措施获得结果反馈,从而发现人才当量密度的局限性。

综合来看,农林人才、人才竞争力、提升策略均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且研究成果颇丰,但依据丰富的问卷调研样本,且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此,笔者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分析

农林人才竞争力是多层多维的有机体,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研究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时,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比较性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运筹学家教授Saaty(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10]。层次分析法能有效地分析客观指标体系各层次之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衡量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由于该系统简单实用,在社会、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包含农林人才涉及专业7个年级的学生数据,变量众多,变量间的相关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但减少指标易对结果造成影响。基于此,选取问卷调研法获取调研数据,再构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设立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标,通过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次,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核心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层,根据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培養新要求选取3个层面进行评价,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二级指标层次,按照一级指标层次的思路,筛选出能反映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特征项目,设计了衡量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12个评价指标。

根据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12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以及问卷调研结果,本文将计算出可以具体衡量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指数。综合考虑已有研究及相关学者专家的重要研究成果,得出衡量高校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如下:80~100为高等水平,60~80为中等水平,0~60为低等水平。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0年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涉及专业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503个有效样本。西南林业大学涉农、涉林专业较多,选取样本应既具有农学、林学2个门类的特点,样本容量也适当。因此,选取农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等以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经济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代表性。

调查问卷由4个部分组成:(1)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自我认知程度、获取专业知识渠道、学习行动力、CET-4分数等问题;(2)实践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自我认知情况、课外实践兴趣程度、处理实践活动突发事件能力、专项实践能力证书个数等问题;(3)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自我认知情况、创新活动期望程度、实践创新能力程度、发表科技论文数等问题;(4)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等问题。

1.3 结果分析 通过构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一级指标影响程度判断矩阵和二级指标影响一级指标程度判断矩阵,并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将W值归一化处理后,可得B1=0.2292,B2=0.3854,B3=0.3854。即专业基础知识所占比重为22.92%,实践能力所占比重为38.54%,创新能力所占比重为38.54%。按此办法将二级指标分别作出判断,分别获得二级指标权重。再算出3个方面影响指数之后,对各指数进行适当的加权处理,计算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它是反映在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数越高,则影响力越强,反之亦然。每个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CR<0.1表明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接受计算得到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

根据以上测度方法,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创新技能(C11)的权重是最高的,即创新技能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是最大的,权重占0.1799。其次是情景实践能力(C8),权重为0.1631。再次是专业知识能力(C1)和多学科学习应用能力(C4),权重均为0.1394。由此可以看出,提升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应重视农林人才创新技能的培养,而这方面的能力是现如今涉农、涉林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而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创新技能,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各方面入手分析现状。

通过问卷结果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C2)、外语交流能力(C3)、专项实践能力(C7)、创新成果(C12)均根据等级考试、竞赛等学生参与实际情况进行衡量评分,其余二级指标根据问卷结果的平均值进行评分(表2)。结合表1、表2的结果可计算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为73.07,结合高校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标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个一级指标分数均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待提升。

2 新农科背景下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针对构建的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影响因素,制约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

2.1 专业基础知识缺乏 农林人才竞争力需要建立在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上,而现今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缺乏外语交流能力2个方面。当前教学模式仍以老师、教材、考试等为主,而较少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指导、课程设计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未注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外语等可辅助研究的学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交流能力,导致学生不擅用专业知识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2.2 实践能力有待增强 根据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相关专业的调查,虽然学校重视和强调加强实践教育,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提供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是不够的,尤其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意识能力。学校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科学研究实践等,教师通常以教科书为基础,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实践的兴趣程度较低,实践能力仍停留在基础阶段。

2.3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学生创新成果不足和创新意识能力均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成果不足。由于农、林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资金的不足使课外实习仅流于形式,使学生很难有条件地获得创新成果。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培训滞后,也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而难以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以及对从事创新活动的期望程度。

3 新农科背景下提升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的需求体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点,针对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学习完善专业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等建议,以期促进西南林业大学农林相关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3.1 丰富专业基础知识 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工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不仅应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重视计算机、外语等可辅助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科目,并依据课程所学知识举办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执着于教学大纲,而应灵活掌握课程内容,将新的内容、知识、信息与社会、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趋势和专业前沿理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多学科学习应用能力,并且熟练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提高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是学校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专业质量和实践能力,邀请专业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授课,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兴趣程度。其次,促进西南林业大学与关联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过学生参加、解决实践性问题,促进对话交流、开展综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促进有效成果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3.3 增强创新能力 学校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成果,且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为目标,培养大批高质量创新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科技文化节等,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有目的性地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如派遣教师到企业、政府相关单位进行临时培训等,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EB/OL].[2018-11-13]. http://www.news.ynu.edu.cn/info/1095/24856.htm.

[2]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等.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2):128-131.

[3]刘爱辰,王伟.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64-267.

[4]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5]李光全.中国人才国家竞争力的指数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4(14):42-44.

[6]刘佐菁,陈杰,苏榕.广东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134-141.

[7]司江伟,韩晓静,沈克正.山东省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例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7(02):100-103.

[8]刘怡.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64-66.

[9]朱剑利,赵志伟,李肖雪,等.基于目标管理模式的企业人才当量密度提升策略分析[J].企业管理,2017(02):58-59.

[10]谢忠秋.Cov-AHP:层次分析法的一种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08):137-14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新农科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