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野生乡土草种混合采收技术在乌兰察市退化草原修复中的应用
2021-12-22王丽萍
王丽萍
(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000)
乌兰察布地区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特别是非法开垦、采矿、修路、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滥挖、滥割、樵采破坏草地植被,个别地方已经失去了人畜生存的条件,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全市天然草原修复维护治理工作面临新局面。
1 乌兰察布市基本情况
1.1 全市天然草原情况
乌兰察布市草原总面积为5521.58万亩,可利用面积为5181.98万亩。乌兰察布市草原共有6个大类、13个亚类、91个草场型。草场类型包括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典型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低地草甸类、温性山地草甸类。全市未退化面积为654.5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1.85%,全市天然草地分5等4级,天然草地生物单产37.69 kg/亩。暖季可利用草产量18.39 kg/亩。冷季可利用草产量11.28 kg/亩。全年羊单位需草地面积48.25亩/羊单位。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植物,以不同的生活型和旱生植物生态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构成全市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由于本市降水少,基本在300 mm以下,有“十年九旱”之称;同时受气温低,无霜期短,土层薄,土壤贫瘠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人为不合理利用,草原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植物群落恢复难,周期长的现象[2]。
1.2 全市天然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等“三化”情况
乌兰察布市天然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等“三化”总面积4605.68万亩,占全市草地总面积的87.70%。其中,退化草地面积为4193.34万亩,沙化草地面积161.16万亩,盐渍化草地面积251.17万亩。在退化草地分布中,轻度退化面积2604.51万亩,中度退化面积1769.04万亩,重度退化草地面积232.13万亩。全市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草地三化呈明显增加趋势,共增加了2078.36万亩,而2000年至2016年草地“三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28.99万亩,但沙化和盐渍化在局部仍有增加态势[2]。
1.3 全市草原生态修复现状
草原不仅是牧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1世纪以来,全市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禁牧舍饲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国家“草牧业”试点项目等草原建设保护工程,推行禁牧、休牧、围栏封育和人工种草等生态保护建设措施,逐渐加大了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3]。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思路,以“退耕种草、恢复生态、发展生产、创新产业”为目标,加快人工草地及草原生态修复保护建设步伐,每年种植和更新人工草地300万亩,2013~2017年5年来,建设围栏封育109.75万亩、人工饲草基地12.52万亩、草种基地3.1万亩、暖棚30.42万亩、青贮窖9.93万亩、贮草棚7.55万亩、购置饲草料机械5670台。在草原鼠虫害等生物灾害防治方面,围绕重点区域、主要有害物种,实施了以生物农药、天敌调控、物理防控和生态治理为主的绿色综合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全市每年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600万亩,生物防治比例达到90%以上。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草原生态有了明显好转。2018年全市天然草原植被平均盖度34.74%,草群平均高度11.09 cm,平均干草产量35.62 kg/亩。但局部草原由于各种原因仍在继续恶化。草原生态修复难度较大。4年时间,可以使一片草原退化、破坏,但是要恢复到原来则需要10~20年时间,修复难度较大,尤其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唯一的生产资料,生态压力较大。因此坚持适地适种,培育驯化本土野生优质草种迫在眉睫[4]。
2 大量的试验作支撑
从2016年开始试验野生草种采集及辅育工作,共做了三大类野生乡土混合草种采收和部分修复试验,探索野生草种采集、加工、清选分级技术,制定野生草种采集、加工、清选分级规程,为推动野生草种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为进一步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5]。
2.1 以针茅为主的野生乡土草种混合采收技术
采集品种为针茅,包含克氏针茅、短花针茅、小针茅、戈壁针茅、大针茅等不同品种,采集地针茅多度达到60%以上,可根据针茅生长地情况,混合采集栉叶蒿、羊草、冰草、葱韭类等植物。利用禾本科采种机对针茅为主的野生乡土草种进行混合采收,采收时间每年6月和9月,6月采收的混合草种主要是以短花针茅、小针茅、戈壁针茅为主,9月采收的混合草种主要以克氏针茅、大针茅为主。清选方法:利用揉碎机将针茅揉碎去芒,最后将针茅种子丸衣化处理。初步确定质量分级最低指标:净度≥70%,发芽率≥50%、水分≤11%。
2.1.1 采集时间。针茅采集时间为6~9月。
表1 不同品种针茅采集期
2.1.2 采集方法。用禾本科采种机直接采种。
2.1.3 清选方法。采收后的草种利用揉碎机揉碎去芒。
2.1.4 草种包装。按照10~25 kg/袋,装袋打包,包装袋上贴标签,标签包含草种名称、重量、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单位等信息。入库储藏,保持干燥、通风,注意预防鼠虫害。
2.1.5 丸衣。由于针茅种子上含有倒刺,易聚集在一起,将针茅种子丸衣化,利于修复补播。
2.1.6 质量分级。清选后的种子净度≥70%,发芽率≥50%、水分≤11%。
2.2 以驼绒藜为主的野生乡土草种混合采收技术
主采品种为驼绒藜,采集地驼绒藜多度达40%以上,可根据驼绒藜生长地情况,混合采集针茅、葱韭类等植物。利用联合收割机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九月下旬开始,清洗方法:采收后经过晾晒、碾压,用风选机清选,最后将种子丸衣化处理。初步确定质量分级最低指标:净度≥30%,发芽率≥30%、水分≤11%
2.2.1 采集时间。采集时间为9月下旬到10月。
2.2.2 采集方法。用联合割草机刈割上部花枝,经晾晒、干燥后清选。
2.2.3 清选方法。用风选机将经过碾压晾晒的混合种子进行清选,将较重的秸秆、石块等杂物去除。
2.2.4 草种包装。按照10~25 kg/袋,装袋打包,包装袋上贴标签,标签包含草种名称、重量、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单位等信息。入库储藏,保持干燥、通风,注意预防鼠虫害。
2.2.5 丸衣。由于驼绒藜种子有绒毛,驼绒藜种子丸衣化,利于修复补播。
2.2.6 质量分级。清选后种子净度≥30%、发芽率≥30%、水分≤11%。
3 结论
根据不同退化草原类型与分布特点,通过试验选择与退化草原类似的未退化草原,选择本土草种采集地,主要针对不同草种采集地选择、采集地不同辅育措施、不同草种采集时间、不同草种采集方式等开展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乌兰察布市本土草种采收的技术标准及实施管理模式,制定野生混合草种辅育基地建设标准及采集与清选标准,为今后开展大面积推广采收乡土混合草种积累宝贵经验。
针对当地优质的草种资源,通过围封、采集、驯化、扩繁等措施,加强保护,提高乡土野生草种的产量,积极打造优质草种繁育基地,保障生态修复用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