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

2021-12-22梁艳红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石质保水剂山地

郭 婕 梁艳红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安 710082)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节约型社会理念下,我国植树造林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少条件较好的地区都基本完成了造林活动,森林覆盖率大大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但在此背景下陕西石质山地造林成为当地林业部门工作的难点,由于陕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植被恢复问题难度大,树木存活率低,成活的树木成长也十分缓慢,稳定性较差,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本文结合以往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研究成果分析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技术要点,这也是改善当地生态的重要举措。

1 石质山地植被修复技术原则

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工作的困难在于植被稀疏、苗木存活率差、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多年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程中植被恢复并不理想,植物存活率极低究其原因分析,除了立地条件差、生态脆弱之外还存在极为明显的缺陷,就是植被恢复并没有遵循生态原则导致植被恢复本身处于不佳状态[1]。

1.1 植被划分原则

什么样的地方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植物这是有着自然规律的,天然植被通常都是根据温度、水文条件有规律的呈现出带状、片状模式。在陕西石质山地造林工程中要根据植物分布规律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苗木,这也是保证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的根本原则[2]。

1.2 选择合适的树种

众所周知,植被本身具备着区域生长优势和伴生种成长优势,两者之间共同组成和谐、稳定的苗木混合成长结构。这种成长优势能够为植被彼此成长提供助力,对生态条件的适应能力强且有助于植物生存。另外,地带性植被所反映出的是当地生态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物生长小气候环境,不同地形环境对植物成长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包含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因此,在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中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树种提高树种成活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提高树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3 树木结合原则

地方种植树木都离不开生态范畴,因此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中也需要遵循生态原则、遵守植被成长规律。适合乔木生长的地方种植乔木,适合灌木生长的地方栽植灌木,适合草丛生长的地方种植草,通过模拟植物成长天然环境来达到提高植被存活率的目的[4]。

但一直以来大部分植被恢复中的人工种植林木仅局限在平地地域,荒草和裸岩地带则不被重视,导致区域树木种类单一、林下生物较少、枯叶降落少,不仅无法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还导致因地表裸露引起蒸发加速、水土流失加快的现象。同时,由于林区养分平衡失调导致林业生态功能发挥失常,还影响了林木发育[5]。

1.4 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尊重自然、科学和天然林木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常绿针叶树种与阔叶林树种搭配,做好灌木、乔木、草的混搭,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多结构的林业系统,逐步营造出丰富、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化、层次多元化的林业模式[6]。

2 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技术要点

就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而言,水分是制约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当地植被恢复效率。为此,要想更好地提高植被恢复速度解决好水不容忽视,因此在林业种植中出现了各项抗干旱造林技术,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林业植被恢复措施,具体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7]。

2.1 工程技术措施

2.1.1 集水造林技术

集水造林技术在目前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中极为常见,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区域内林木生长最佳水量平衡为核心,通过合理、科学的人工调控措施,在时间、空间上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为树木成长、存活创造条件,并且促进光、热、气封资源的分配效益[8]。

2.1.2 爆破造林

爆破造林在石质山地造林中较为常见,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炸药在造林地带炸出一条符合植物成长的深坑,在树木种植之后填上优质土壤。这种造林方法能够有效增加松土范围、提高土壤活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有效减少了造林劳动强度、降低了造林成本。在过去工作实践中发现,这种造林方法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树木种植,缩短造林时间、提高林木存活率[9]。

2.1.3 秸秆及地膜覆盖造林技术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水分、温度、养分,这些成分合理的土壤不仅有助于植物根系成长,还能有效提高植物生长速度。在造林工程中,采用秸秆及地膜覆盖造林不仅有助于土壤水分保持,还能增加土壤中水分温度,促进幼苗成长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对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寒流侵袭有着重要意义[10]。

另外在石质山地造林工程中,由于山地土质成分较差,此时采用秸秆和地膜覆盖造林技术, 有效降低了天气变化对植物成长的影响,减少了因冰冻伤害带来的植物死亡以及成长率降低的现象,有效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保证了土壤温度和水分,从而促进植物根系成长,增加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率,从而保证了苗木成活和成长。这种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保证水分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降低了苗木因干旱而死亡的现象。可以说秸秆及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苗木越冬率、保存率以及成活率,是干旱地区、石质山地植被恢复工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11]。

2.2 保水造林技术

2.2.1 栽植穴覆盖抑制水分蒸腾途径

这种造林技术在应用中是采用塑料薄膜、草木覆盖的方式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率,提高土壤湿度促进苗木成活的一种造林方式。目前这种造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石质山地、干旱半干旱地带的造林工程中。在具体工程中,常见的覆盖材料主要有塑料、生物材料、化学材料以及物理材料等覆盖方式,利用这些覆盖材料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提高了保温、保湿效果,增加了树木成长效率[12]。

2.2.2 以保水剂作为保水途径

保水剂是目前工程领域常用的化学药剂,是一种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保水效果,能吸附高于自身重量十倍乃至几十倍上百倍的水分,使得土壤水分欠缺的时候能及时释放自身水分保证苗木的成长效率。我国保水剂研发工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主要以SA型、LPA型为主。这种保水剂在林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拌种、包衣和育苗等环节,大大增强了幼苗成长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保水剂本身不能产生水分,当土壤水分较低的时候也会引起保水剂失效。

2.3 苗木培育技术措施

2.3.1 苗木全封闭造林技术

全封闭造林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造林技术,是基于农业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造林新方法。在操作中通过选择活力性强、成活率高的苗木,采用苗木叶、保护剂等措施进行育苗培养,然后将幼苗种植在已经设定好的微环境中,使其能够满足环境需要达到提高成长效率的目的。

2.3.2 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由于陕西石质山地大部分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采用常规立地造林技术难度极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树木成活威胁树木成长效率。此时采取容器育苗技术效果非常好,与传统的育苗技术相比,其根系起苗、运输以及种植环节中很少遭受外在损伤,降低了因根系损伤引起的树木死亡现象,使得树木成活率大大提升。

3 结语

总之,做好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而植树造林又是植被恢复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又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化工程。因此要想更好地达到陕西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目的就需要重视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只有充分运用好现有科学技术和综合措施方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石质保水剂山地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
——从我国第一代地铁车DK1到山地城市地铁车As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保水剂吸水保水特性的试验分析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洮砚历史文化初探
拓片制作工艺对石质文物的损害及保护性研究初探
抗旱保水剂西沃特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
小粒径保水剂利于蔬菜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