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鱼的主要病害、病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下)
2021-12-22吴建开张学师孔建新王德忠吴一春
吴建开,张学师,孔建新,王德忠,吴一春
(1.射阳博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射阳 224312;2.射阳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射阳 224300;3.射阳康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射阳 224300;4.射阳县盘湾镇农技中心,江苏 射阳 224312)
三、防治策略
随着技术进步与环境退化及各种资源性矛盾的显现,我国的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超高密度的养殖已经超越了环境和生物的承载能力,疾病的暴发已由单纯病原生物或单因子转向了综合因素,因此,对疾病防治策略也须做出调整。一方面人类必须从化学疗法中的“人菌大战”学会与细菌“和平共处”,重视局部用药转向整体调理,从群体预防走向环境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危机管理,从政策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鼓励性补偿政策和约束性惩罚机制,促进行业自律和有序养殖。
1.药物干预方法与措施
(1)化学疗法。目前,对于细菌性疾病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抗菌药物治疗及水体消毒,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几乎成了万能药。由于我国对使用的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防治范围、给药途径、致病菌耐药性及药代动力学方面仍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加之致病菌株、感染方式、环境条件、宿主鱼种类等的不同,抗生素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病毒性疾病,更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难题,尚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依靠预防。对于寄生虫病,除小瓜虫、刺激隐核虫等少数寄生虫难以治疗外,多数寄生虫能通过正常给药途径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2)免疫接种。应用疫苗免疫预防对抗鱼病是有效方法之一,有着化学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患病鱼难以内服药物、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鱼类疫苗按照病原种类可分为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和寄生虫疫苗。疫苗技术也随着生物技术发展,从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发展到DNA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广泛的使用方法有注射、口服和浸泡3种。目前弧菌病疫苗、肠型红嘴病疫苗和疖病疫苗已分别应用到鳗弧菌、鲁氏耶尔森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防治上,DNA疫苗也应用到了IHNV、VHSV、SHRV等传染性病毒病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组织浆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对我国草鱼的出血病也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3)中药治疗。中草药防治鱼病是我国一项独有的技术,许多中草药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菌的双重属性。应该理解的是,中草药有时并不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而是通过调节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快速修复受损的组织或器官,达到治愈目的,这是化学药物所不具备的功能。鱼是变温动物,中药治疗鱼病仍缺乏中医理论支撑,目前中药治疗鱼病显得既不专业,也无高效组方。
2.非药物干预方法与措施
传统的抗生素和化学制剂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是一种“人菌大战”的方法,存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耐药性等风险,人类必须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安全、高效的病害防控新途径,非药物干预方法是其中的选项之一。
(1)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对抗鱼类病害的重要选项,其核心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对养殖系统实现平衡而高效的管理,这其中包括科学的养殖模式和环境控制。
养殖模式不科学造成特种养殖鱼发病不在少数,养殖模式设计除满足最佳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外,一要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承载力,二要延长生物链或食物链,三要考虑养殖者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特种鱼养殖模式的选择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下,理性地回归到传统的混养模式上来,即以特种鱼为养殖主体,合理搭配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甚至虾类,发挥鱼虾之间有害菌的相互抑制作用,从而增大养殖容量,减少病害发生,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
以生态修复为代表的环境控制技术已在特种鱼的病害生态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典型技术为生物修复。常用技术是微生物修复,通常以益生菌为代表,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通过优势有益菌种群抑制有害菌,养殖中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益生菌的品质和益生菌之间的使用搭配,如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EM菌之间的搭配。另一种生物修复技术是建立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如“鱼—虾—水草”“鱼—虾—贝”等模式。
(2)种群净化。动物中种群净化是切断病原垂直传播、控制传染源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利用该技术建立了大口黑鲈MSRV净化种群,显著提高了苗种成活率,最大限度降低了MSRV对鱼苗、鱼种的危害,提高了养殖绩效。核心方案为:①从隐性带毒群体直接检测病毒两次以上,或通过疫苗免疫和投喂卵黄抗体结合阳性个体检测、淘汰,保留阴性个体;②阴性个体繁殖1代,淘汰病毒检测阳性个体及同群,成立净化种群;③净化种群在具有严格生物安全措施的净化区迭代繁殖留种,并定期检测;④实行小种群饲养和孵化,严禁不同种群共用产卵、孵化设施。
(3)营养免疫。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主要依赖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和化学屏障的防御,其中由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构成的免疫防御系统成为鱼类最重要的防御机制。研究表明,饲料中蛋氨酸、异亮氨酸、VA、VC、VE、VB1、VB6、泛酸、胆碱、肌醇和羟基蛋氨酸类似物及免疫刺激剂β-1,3-D-葡聚糖等营养物质,通过促进鱼的免疫器官生长发育、保持结构完整性、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胞因子和抗应激,提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
(4)抗病育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鱼类遗传育种从群体、个体、细胞提高到分子水平,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高效、精确且不受环境干扰的平台。目前,从鱼类天然抗病力中筛选的与抗病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主要有抗菌肽、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与抗菌肽相关的有白鲈、美洲鲽、虹鳟、真鲷等抗菌肽基因,而MHC和Nramp都是疾病抗性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这些发现为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抗病育种提供了基础。
四、展望
1.建立多学科交叉协同的体系化防控技术
鱼类和环境组成的养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发病原因多变,已不能局限于通过鱼病学和养殖学实现对病害的控制,除加强这些学科基础研究外,还应从整体角度建立鱼病学、养殖学、生态学、营养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和协同的研究机制,根据鱼类特性建立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和化学屏障4道防御机制,形成体系化健康养殖技术。
2.挖掘中医中药宝库,发展中药防治技术
中草药是中国医学的瑰宝,对鱼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和原材料易得的优点。中草药对许多鱼类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应通过中草药宝库的发掘,大力提倡中药防治技术。
3.重视核心种群培育,为子代健康打基础
针对我国特种鱼由垂直遗传传播、危害大的病毒性疾病,在建立高灵敏度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方法的基础上,对核心种群建立净化种群和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垂直传播。另一方面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对危害较大的疾病等筛选出抗病基因,开展抗病育种,培育出抗这些疾病的新品种。
4.加快疫苗技术研发,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鱼类疫苗免疫预防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应在深入研究鱼类免疫系统的基础上,特别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病原研制基因工程苗的多价疫苗或多联疫苗,实现无抗养殖。
5.基于竞争排斥理论,开发功能性益生素
基于竞争排斥理论,利用分子生物学开发卵黄抗体、抗菌肽、酶制剂等功能性产品,筛选出乳酸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等功能性益生菌,以保护、调理和修复肠道,并在肠道性疾病防治上发挥特有的作用。
6.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高效生物制剂
当前益生菌在鱼类养殖中已普遍使用,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和EM菌等,但多数产品基于水质净化功能开发,缺乏产品稳定性,特别是芽孢杆菌普遍存在高耗氧和高温、低温时使用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对于益生菌的开发在强化水质净化功能的同时,也需要基于生物竞争排斥原理,开发出抑制有害菌、蓝藻等的功能性产品,提升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