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研究
2021-12-22刘扬
刘 扬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现状的研究
1.1 档案信息资源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中,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包含多个门类,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增长更新速度快,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档案信息资源也具有同样特征,不仅包括传统的文本形式的档案信息,还包括大量图片、视频、音频等声像档案以及在纸质档案发展初期没有的新型以计算机代码记录的元数据形式的特殊档案。除此之外,与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更加灵活,比如,它的格式可以灵活转变,传递的速度更快,并且可以再生和共享等。
1.2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从web1.0到Web2.0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从“读”到“写”、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创造信息”的历史性转变,档案信息也从无序走向有序。Web2.0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将馆藏档案特别是数字化的档案加以整合,加深档案与档案间、档案馆与档案馆间、档案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与资源互通,更深层次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作用发挥档案作用的一种服务手段。通过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将网络中大量的声像档案、文字档案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与档案背景信息、人物、历史事件相关联,使一个碎片化的、孤立的档案形成一个内容丰富且较为完整的有机体,更方便用户利用[1-3]。
2 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现状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是档案学界广泛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问题的学界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统计、分析,并以“互联网”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词组为主题词对“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出63篇文献(检索时间:2020年10月14日),并使用Ucinet和Netdraw对这6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网络关系。可以看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互联网技术以及国家档案局、馆的建设密不可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前研究主要还着重于政府、国家建设领域,对社会协作、跨界合作研究的密度不大、中心性不高[4-6]。
互联网的发展升级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就档案信息资源本身来说,庞杂的信息数据增大了整合难度。Web2.0的互联网不再只是静态的HTML网页,用户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参与网络信息创造与传播,这使得互联网上生成大量有用、无用的信息,信息种类更多,内容也更繁杂,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符合标准要求的档案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标准上,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规范。各地区、各局馆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速度、质量、方式、内容都有所不同,要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用的技术标准、内容标准、平台搭建标准、鉴定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化规范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这也是制约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Web2.0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要以安全性高的网络环境作为基础保障,建设以用户为导向的资源数据库,技术性强,不仅需要档案与计算机领域复合型人才参与,还需要档案机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但就目前来看,档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其投入都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其他盈利机构来说都比较滞后。
3 web2.0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的研究
3.1 务实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一划、三化”基本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作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充分了解web2.0的优势和架构,规避风险,做好资源整合策划工作,从理论研究出发为资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再设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总体框架,从宏观上把握建设方向;最后深化细节,制定每层框架标准、具体内容规划、数据库搭建、安全保障措施、服务评价体系等,从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建立统一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内容上,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首先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严格把控,第一要实现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最基础的工作环节,通过扫描软件、OCR技术对实体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将实体档案以符号、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网络环境中,更方便对档案信息的全面挖掘与整合。第二要实现数字档案的标准化。数字档案形式多样、内容庞杂,必须要建设一套完善的数字化档案标准体系,对数字档案进行“前端控制”和“追踪”,从数字档案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标准化管控,保证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确保数字档案的可用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标准不仅要做到统一地区、同一国家标准统一,还要争取制定国际标准,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最后要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化。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应是无序的、混乱的、大规模的文件堆积,档案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了解、分析、掌握这些数字档案的特色、内容、分类,建立起档案与档案之间的联系,形成分专题、分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集合、信息检索利用平台和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使档案利用更加清晰、快捷[7-9]。
3.2 利用社交媒体,拓宽资源整合渠道
社交媒体是web2.0极具特点的产物,其互动性和快速传播是相较于传统网络具有的显著优势,社交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实现了全民实时互动,网络用户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在维基、微博等平台,网络用户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与交流形式,几乎消除了信息传播在时空上的传播距离与障碍,使用户能更及时、准确地参与信息互动。
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正式出版物、公告已不再是公众了解信息、获取情报的唯一途径,许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等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而这类首发信息正是数字档案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也纷纷建立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问政、信息公开,网上服务等,这些在网上进行的政务活动也是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在社会公众和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为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对重大社会事件等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并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一个“社交媒体提供利用→用户参与互动→平台收集信息→平台反馈并提供信息”的良性循环。
3.3 以用户为导向,提供个性化服务
Web2.0时代,用户直接交互与协作是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网络以及档案资源利用主体,用户参与度大大加强。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能再像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一样,要从档案馆馆藏自身出发,档案馆有什么就向用户提供什么,这种被动式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显然已经不再能满足用户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必须要创新服务方式,以用户为导向,化被动提供为主动服务,积极地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仅仅是将海量档案聚合起来,搭建一个存储档案信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有序组织起来,按专题、主体、事件等将档案信息划分为不同模块,针对不同类型用户进行点对点推送。再通过搜集用户检索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满足用户需求与兴趣的档案信息资源。最后可以为用户建立专属收藏空间,方便用户对感兴趣的档案信息收藏再查看。例如,一位历史老师在档案信息资源平台进行初始信息注册,平台通过该用户“历史老师”这一原始身份为其推荐与历史相关的、该用户可能应用的历史史实档案、教学档案、大事记等档案信息资源,并对该用户检索信息(关键词)进行跟踪,追踪记录该用户感兴趣的档案信息并由后台进行偏好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档案信息推送,方便用户的信息查找与补充。除此以外,在特殊日期、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期,平台要进行个性化主题推送并及时回收用户反馈情况,根据用户行为反馈对原有档案信息资源做二次整合。
3.4 各方协作,互利共赢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实现馆际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交流共享,更要拓宽领域跳出档案圈寻求跨界合作与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用户更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精神享受和情感共鸣,只提供档案本身的利用服务过于单一化、扁平化,不能激起用户更多地关注档案的欲望。web2.0环境下的档案利用应该是多元化的、关联性强的档案信息组合,即用户在检索一个词频时,同时为用户提供与该词频相关联的其他档案信息,如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声像档案等。要做到信息关联需要其他机构、单位的配合,档案馆应该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影视平台等网络平台相关联,把声、像、情景、系统知识运用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中,使档案更鲜活,同时文物、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又应以档案为基础背景,以增强其历史厚重感和可信性。各方跨界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实现共赢[10-12]。
4 结论与展望
Web2.0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更加开放、包容,与用户关系更加紧密,要着眼于用户需求,充分利用web2.0的交互协作优势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多维价值,以服务促进整合、整合优化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在技术上要更加注重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利用性,建立更稳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功能更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在内容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以档案为中心跨领域合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融合,最终建立更优化的web2.0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平台,以实现我国档案信息化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