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豇豆和芹菜的农药登记现状和病虫防控对策研究
2021-12-22盛桂林沈迎春
盛桂林,沈迎春*
(江苏省农药总站,南京 210036)
2021年5月31日,国家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启动“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3年行动,重点整治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农残超标问题。豇豆、韭菜和芹菜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量大,已成为部分地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但常年连茬以及设施栽培等影响导致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复杂,用药指导难,加上农药监管、技术指导滞后等因素造成药害、残留超标问题日益突出[1-2],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 主要病虫害和农药登记现状
目前已报道豇豆病害有19种,以锈病、根腐病、枯萎病较为常见,虫害有17种,以豆荚螟、美洲斑潜蝇、蓟马为主;韭菜病害有11种,以灰霉病、疫病、菌核病为主,虫害有17种,以韭蛆为主;芹菜病害有7种,以斑枯病为主,虫害有6种,以根结线虫为主。“三棵菜”仅报道的病虫害共77种(表1),多数病虫害因缺乏研究分类,未被报道。
表1 豇豆、韭菜和芹菜的主要病虫害
与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相比,“三棵菜”病虫害防治用药表现为“三少”,即有效成分少、数量种类少、防治对象少。近年来全国各地农药检定部门围绕“无药可用”“有药难用”问题,争取财政资金和企业参与,积极开展小宗作物联合登记工作,逐步缓解了生产上的矛盾。目前已有61种农药有效成分(复配视为1种有效成份)在“三棵菜”上登记,用于防控芹菜斑枯病、豇豆豆荚螟、韭菜、韭蛆等20种主要病虫害。截至2021年7月,我国在豇豆、韭菜、芹菜上登记农药情况见表2。
表2 豇豆、韭菜、芹菜上的登记农药
2 农药登记和病虫害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病虫害研究基础弱
“三棵菜”虽然在局部地区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发展慢、起步迟,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未将其列入科研重点,主要依靠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自行摸索,缺少基础理论研究。多数病害仅根据症状命名,缺乏系统的病原鉴定,且部分病害存在一定争议。例如,豇豆枯萎病和豇豆茎基腐病,前者症状相同,都导致豇豆萎蔫,但病原菌不同,前者由真菌属的尖刀镰孢菌引起[3],后者是由卵菌属的瓜果腐霉引起[4],生产上如误判用药,则防效大打折扣。当前,仅有韭菜韭蛆、豇豆豆荚螟、豇豆锈病等极少数病虫害有基础生物学、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报道,多数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清晰、灾变因子不明确,严重制约“三棵菜”病虫害防控。
2.2 农药企业登记意愿低
与大田作物比较,“三棵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农药企业认为,农药市场推广空间有限,利润不高。病虫发生年度差异大,农药市场不明确,导致企业主动登记意愿低。另外,目前农药登记政策对“残留、环境、毒理”等试验标准高、投入费用大、登记周期长、登记失败风险大,投入产出比低,加上这些农药登记试验难,缺乏农药登记试验标准,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登记积极性。
2.3 用药技术指导难
“三棵菜”用药指导难已经成为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精准性用药措施。生产上对韭菜、豇豆和芹菜等病虫害基础研究几乎为零,部分区域一旦爆发危害,没有监测和测报,只能凭经验把控用药时间、用药量和间隔天数。这易引发安全性风险且无法开展前期预防工作。二是用药技术更新慢。主要表现为用药品种、用药器械老化。登记用药以常见农药品种为主。例如,嘧霉胺和腐霉利防治韭菜灰霉病,生产中已有抗性报道,但未见新药剂登记。此外,施药器械多以老式人力喷雾为主,新型施药器械如超低容量喷雾器等使用面积极小。三是推广体系不健全。对于已经登记的农药,多数菜农受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限制,不了解对某种作物病虫害有针对性的农药品种,或者部分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病虫害防控体系绝大多数精力在大田作物,故降低了技术到位率。
2.4 农药使用监管难度大
一是用药观念难转变。《农药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农药应该按照标签说明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当前,多数经营门店和菜农“超范围用药”理念根深蒂固,无视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二是用药记录难追溯。当前,“三棵菜”用药记录的溯源监管平台刚刚起步,种植户都以纸质记录为主,数据不全,可信度低。现有蔬菜安全用药记录电子溯源系统存在操作繁琐、数据填写工作量大等缺点,导致推广困难,亟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是执法监督难到位。相对于规模化种植基地,对分散种植的农户在农药使用上的监管难度更大且执法成本高,部分执法者消极执法,助长生产者违规使用农药。
2.5 病虫防控智能化水平低
一是“三棵菜”智能设备种类少。“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近年来智慧植保设备发展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但对象多为主粮作物,面向“三棵菜”智能设备极少,缺乏智能
识别、智慧监测、大数据预警和智能施药等相关植保设备,导致生产上“三棵菜”病虫防控经常误判误用药。二是设备智能化水平低。多数设备存在智能化水平低、硬件要求高、操作步骤繁琐、故障频发等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病虫发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更新换代。以豇豆虫害为例,当前智慧监测设备多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为主,需周期性更换诱芯,专一性差且计数误差大,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三是智能设备推广面积小。智能植保设备在“三棵菜”上推广面积较小,主要因为价格较高,以性诱智能测报设备为例,市场价格一般为2万元/台,若无政府补贴,小规模蔬菜基地无法承受。再者,菜农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打药能够解决一切,无须智能识别、预警等设备,导致“三棵菜”智能化水平较低。
3 “三棵菜”农药登记和病虫防控工作建议
3.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明确病虫害发生规律是“三棵菜”安全用药的基础,充分了解病虫侵染机制,才能掌握用药时间、对症用药,落实精准防控。受品种、种植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影响,“三棵菜”病虫害具有复杂性、多发性和偶然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基础研究,加剧了“三棵菜”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盲目性、唯药性。下一步,需加强病虫害分离鉴定工作,明确病原种类,绘制病虫图谱,避免盲目性。同时,结合“寄主、病原和环境”三要素,深入研究豇豆根腐病、韭菜菌核病和芹菜根结线虫等“三棵菜”病虫害侵染规律和灾变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解决当前农药登记过程中“三棵菜”用药无规范可依、无标准可遵循的难题。此外,还需加快挖掘农药与“三棵菜”、有害生物间的互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生物农药、飞防助剂和纳米农药制剂等“农药新星”研发进程,提升“三棵菜”用药水平。
3.2 加快农药登记步伐
当前,“三棵菜”77种病虫害仅有20种有药登记,多数病虫害如豇豆菌核病、韭菜紫斑病和芹菜根结线虫等处于“无药可用”状态,亟需解决。目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一是充分利用特色小宗作物登记政策,开展联合登记。豇豆、韭菜和芹菜均为特色小宗作物,可充分利用当前“药效群组”或“残留群组”登记政策,走“绿色评审通道”,降低登记成本。二是强化政府主导,争取财政支持。可借鉴江苏、浙江等省份经验,争取财政资金设立专项经费指导企业开展豇豆、韭菜、芹菜等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用药筛选工作,降低企业登记成本,调动积极性。三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合法权益。强化监督执法,按照标签用药,保障企业登记利益。结合农药市场的监督抽查和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重点检查豇豆、韭菜和芹菜上违规用药情况,强化倒副机制,确保“三棵菜”质量安全。
3.3 创建智慧防控体系
豇豆、韭菜和芹菜农药残留超标多为表象,归根结底是植保测报。下一步需大力推进“互联网+植保”建设,健全精准测报,精准用药。一是开发病虫害智慧识别软件。病虫害智能识别与数据管理系统旨在将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农业植保领域,提供基于植保大数据的产业、区域、发生趋势等监测预警及数据分析。二是强化精准测报体系建设。可加大昆虫性诱测报等智能系统推广力度,借助信息系统功能推动“三棵菜”病虫害精准测报。三是注重精准用药技术推广。首先,优选生产中已登记农药或生物农药防治三棵菜病虫害。其次,合理决定用药时间,根据病虫侵染规律和药剂,精确用药时间。例如,生产上采取“治花保荚”策略防治豇豆豆荚螟[5]。再者,个性使用施药器械。施药器械是保证药效的关键部分,对于朱砂叶螨等虫害,建议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植保无人机[6]等施药,提高技术到位率。最后,准确掌握安全间隔期。合理设置安全间隔期能有效平衡农药残留和“三棵菜”高频率采摘间矛盾,严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收和打“保险药”!
3.4 创新安全用药推广模式
采用合适的推广模式是“三棵菜”安全用药技术到位率的催化剂。当前,“三棵菜”安全用药技术推广必须要结合试验、示范和培训指导等工作,创新推广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广“三棵菜”安全用药工作。一是构建试验示范基地。从种植实际出发,结合品种和病虫害现状,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针对性的安全用药技术示范工作,引导菜农养成科学用药、标签用药的良好习惯。二是创新推广渠道。借助抖音平台播放小视频、发放漫画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三棵菜”安全用药的必要性、紧迫性,讲解“两减一增”蔬菜发展趋势,普及生物农药、纳米农药和飞防用药技术,提高菜农科学用药意识。三是完善宣传方式。在三棵菜主产区,通过经验座谈会、新技术交流会等形式,了解农户对韭菜韭蛆、豇豆豆荚螟和芹菜斑枯病等主要病虫害用药流程,关注用药难题,强化技术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3.5 建立常态化精准监管机制。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要求,“三棵菜”安全用药常态化监管需在农药经营、使用和农产品检测等方面实行精准管控。一是推广农药零差价配送模式。借鉴苏州、无锡地区农药零差价配送经验,按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信息化管理、财政补贴”原则,实现定点销售、定点使用。二是研发、推广“三棵菜”用药信息监管系统。基地用药详情须及时、准确、全面录入信息监管系统,包括农药种类、防治对象、用药时间、用药量、用药器械等详细信息,方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准确判断。三是健全例行监测机制。强化“三棵菜”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扩展监测对象,做好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相关信息及时入网,指导源头管理工作。同时,加大风险排查力度,针对农残超标率较高基地开展专项排查,确保“三棵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