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2021-12-22崔艳
崔 艳
(河南开放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1]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2]《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着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院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协同育人能够满足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一致,通过岗位特点总结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以此为培养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素养,促进就业。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无线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实践,通过教学内容重构、创新教学方法、更新实践实训项目,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一、无线网络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作为两者结合的产物,发展迅速。本门课程知识点较多,内容涉及宽泛,很多技术操作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等知识为基础,导致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很难上手处理实践问题。无线网络产品日趋成熟,应用广泛。因此,本课程在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加强无线网络组网、管理、安全应用等方面的实践。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原有教材于2012年出版,对于近几年无线网络的新技术没有涉及。教材更趋向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知识点论述全面,属于系统知识讲授型的教材,与高职教学所提倡的项目化教学相脱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先讲理论知识,再组织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学习情境中。此外,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训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二、无线电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是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偏重实践的一门课程。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诊断,我们发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对无线网络课程的现状进行认真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重构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知识体系,以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调整。教学项目的选择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依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设置。教学项目的确定依据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分析和研究[3],确定要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项目教学的设计必须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第二,项目的设定在保证知识点涵盖全面的基础上,项目的设计顺序应由浅入深,要有层次的循序渐进。层次感的项目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深化,对学生学习具有引导作用。在前置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逐级学习更难的知识点,以免在教学伊始就因知识过难而导致学生萌生退意。第三,项目的设计和教学学时的分配要兼顾重点和难点知识点。项目设计要有侧重,通过和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确定课程知识和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应投入更大的教学经历,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和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我们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组。原有的课程教学,更偏重无线网络技术的知识体系的讲解,知识点涵盖了无限网络结构、通信基础、无线局域网技术、其他无线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详见表1。知识点追求全面和完整的体系结构。
表1 课程改革前无线网络技术课程知识体系
第8 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 第16 章 术语表
但是,通过和企业工程师沟通我们得知,无线网络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无线局域网的组网和管理,要求学生围绕无线工程项目建设对无线网络地勘和工程、设备调试、设备管理等工作任务要求,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因此,本课程的项目围绕网络公司无线网络工程的典型性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共计将无线网络技术划分4个模块17个项目任务,如表2所示。
表2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项目设计
(二)重新设计实践教学项目
在无线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要想真正达到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以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设计依据,重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我们通过对网络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以企业工程项目中应用的实际的主力设备为实践教学的设备,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真正接触到工程项目中的设备,而不是在模拟器或者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统筹考虑当今网络发展技术,剔除淘汰于现今网络技术不符的落后的实验项目,同步当今网络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实践项目。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实际项目环境,由企业工程师直接进入课堂,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实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三)企业导师进课堂,师资互动交流
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升级改造能够保证教学改革的硬件支撑,但是真正能够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还在于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要想实现实训教学的设计和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契合,单靠校内教师进行实训教学设计是不够的。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聘请企业工程师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传授在项目一线的实际经验,展示丰富案例,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针对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展,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多次开展研讨会,企业工程师对工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详实的指导,将企业工程项目经验融入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实训素材。校内教师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快速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获取更多经验,更好地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四) 利用智慧课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形式的课程改革主要以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这就使得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不再适合。智慧课堂是信息化教学的辅助教学平台,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对教学、学习、测评、活动参与等的智能化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学习资源,发布到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学习资源,预习或者巩固课堂所学,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浏览拓展知识的资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评价则不能以期末考试为主导了,应将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加重。在智慧课堂,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包括资源浏览、课堂互动参与、考勤、作业报告等都会被记录,成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依据。通过智慧课堂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进行学习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课程改革的成效。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4]校企协同视角下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元制”,其中,企业是主导,而高职院校是主体。以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改革必须将企业实际参与进来,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都应基于企业思路提出整体构想。在改革实施中,只有将企业放在主导地位[5],课程教学的成效以及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课程教学改革中依然以学校为主体地位,校内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改革也有助于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使得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在课程中得到实现。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升育人质量。